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婚姻法

婚姻法

P1 同性结婚?一、结婚必须符合婚姻法规定条件婚姻成立的要件包括实质要件和形式要件,实质要件又称为结婚条件,是指法律规定的关于结婚当事人本身及双方之间的关系必须符合的条件,形式要件又称为结婚程序,是指法律规定的结婚程序及方式。

结婚的实质要件又可分为必备条件和禁止条件,必备条件又称为积极要件,是指当事人人双方必须具有的不可缺少的条件;禁止条件又称为消极条件,或称婚姻障碍,是指法律明定不允许结婚的情况。

二、结婚必备条件1.必须男女双方完全自愿。

我国婚姻法第四条规定:“结婚必须男女双方完全自愿,不许任何一方对他方加以强迫或任何第三者加以干涉。

”这一规定是婚姻自由原则的具体化,是结婚的必备的、首要条件。

男女“双方完全自愿”这六个字,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首先,结婚必须双方自愿,而不是一厢情愿,不许一方对他方加以强迫;其次,是本人自愿,而不是依他人的意愿为转移,不许父母等第三者加以包办;再次,是完全自愿,而不是勉强同意,这就排除了一方或双方半自愿半包办的情况。

“不许任何一方加以强迫或任何第三者加以干涉”,这是对“男女双方完全自愿的补充和强调。

前面的规定是从正面的肯定,后面的规定是从反面加以限制。

2.必须达到法定婚龄。

我国婚姻法第五条规定:“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二十二周岁,女不得早于二十周岁。

晚婚晚育应予以鼓励。

”法定婚龄是指法律上规定的男女结婚的最低年龄。

双方或一方低于法定婚龄,不得结婚;达到或者高于法定婚龄后才允许结婚。

这样规定是有充分科学根据的,是完全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它的基本精神是限制早婚,鼓励晚婚、晚育。

3.必须符合一夫一妻制。

婚姻法在“结婚”一章中并未对一夫一妻制作专门规定,但在总则一章中已明确规定实行一夫一妻,禁止重婚。

因此在审查结婚申请时,必须严格掌握这个条件,认真核实。

申请结婚必须是未婚者或者丧偶、离婚的人,避免发生重婚。

三、禁止结婚的条件1.禁止结婚的血亲关系。

我国婚姻法第六条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禁止结婚。

”这是因为血亲很近的亲属间发生婚姻关系,会把某些肉体上、精神上的弱点、缺陷遗传下来,容易生出痴呆、智力和体力都较弱的后代。

2.禁止患一定疾病的人结婚。

我国婚姻法规定:“患麻风病未经治愈或其他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禁止结婚。

很明显,根据上述介绍的我国的婚姻法规定的结婚条件里没有同性恋结婚这一项,因此,在中国是不允许同性结婚的。

当然在有些国家同性恋结婚已成为合法化,如丹麦、挪威、瑞典、冰岛、荷兰等。

P1 亚血缘群婚婚姻家庭制度的本质及历史类型一、婚姻家庭制度的本质婚姻家庭制度是由有关婚姻家庭的各种行为规范所构成的制度,是一定社会的上层建筑,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因而具有强烈的阶级性。

在我国,婚姻家庭制度是社会主义性质的。

二、婚姻家庭制度的历史类型与人类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婚姻家庭制度经历了群婚制、对偶婚制和一夫一妻制三种历史形态。

(一)群婚制群婚即团体婚,是指一群男子和一群女子互为夫妻的婚姻形式。

群婚制又分为血缘群婚制和亚血缘群婚制两种。

1、血缘群婚制血缘群婚,就是按照辈份划分婚姻集团,同一辈分的男女之间互为夫妻,他们的子女也互为夫妻。

血缘群婚排斥了不同辈分之间的通婚,这一进步是自然选择规律发作用的结果。

2、亚血缘群婚制亚血缘群婚,又称普那路亚家庭,或伙婚制,是群婚制的高级阶段。

亚血缘群婚,仍然是同辈分男女间的集团婚,但排斥了兄弟姐妹间的通婚。

亚血缘群婚制,是指若干数目的姐妹和若干数目的兄弟共同结婚。

这些姐妹和兄弟之间没有血缘关系。

由此可见人类按次第排斥近亲婚配的趋势。

(二)对偶婚制对偶婚是人类社会第二个婚姻家庭形态,是从群婚制向一夫一妻制的过渡形式。

对偶婚指一男一女在或长或短的时期相对稳定地同居生活,但双方仍有与其他异性发生性关系自由的婚姻形式。

典型的形式是一个男子在许多妻子中有一个主妻,一个女子在许多丈夫中有一个主夫。

特点:配偶的范围比群婚制缩小,关系相对稳定;但与一夫一妻制相比,男女结合的很脆弱,容易解除。

因此,它既有群婚的特点,又有一夫一妻的雏形。

我国西南地区摩梭人的阿注婚即为对偶婚的一种。

群婚制和对偶婚制都是原始社会的婚姻形态,其特点和规律表现为:1、建立在原始社会公有制基础上;2、其发展变化反映了原始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3、受自然选择规律的影响,表现出越来越多的婚姻禁例。

(三)一夫一妻制一夫一妻制,也叫个体婚制,是指一个人只能有一个配偶,即一男一女结为夫妻的婚姻制度。

它要求任何人不得同时有两个以上配偶,有配偶者在原终止前不得与第三人再建立夫妻关系。

一夫一妻制是文明时代各普遍确认的婚姻制度。

一夫一妻制的产生:(1)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男女两性社会地位的变化,父权制代替了母权制。

(2)私有制的确立是一夫一妻制形成的根本原因。

(3)继承观念的产生是一夫一妻制产生的直接原因。

为确定继承私有财产的子女确系父亲所生,丈夫开始要求妻子严守贞操。

一夫一妻制的特点:(1)表现为男子对女子的奴役;它是两性冲突的产物,是片面的。

(2)具有不可离异性;比对偶婚牢固和稳定。

一夫一妻制经历的几个发展阶段:1、奴隶制的一夫一妻制特点-公开的买卖婚姻、男尊女卑、野蛮的多妻制、妻子儿女处于无权地位。

2、封建制的一夫一妻制主要特色是一夫一妻多妾制3、资本主义的一夫一妻制以形式上的婚姻自由代替了包办强迫,一夫一妻制以法律形式予以确定。

4、社会主义的一夫一妻制以婚姻自由、男女平等、保护妇女儿童原则为特征。

可见,群婚制是和蒙昧时期相适应的;对偶婚制是和野蛮时期相适应的;一夫一妻制是和文明时期相适应的。

P2 聘礼是借婚姻索财?我国自古以来婚姻的缔结,就有男方在婚姻约定初步达成时向女方赠送聘金、聘礼的习俗,这种聘金、聘礼俗称“彩礼”。

男方家向女方家送彩礼的多少,要由女方家的要求和男方家的经济状况而定。

婚前给付彩礼的现象在我国还相当盛行,已经形成了当地的一种约定俗成的习惯。

2004年4月1日实施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十条规定:“当事人请求返还按照习俗给付的彩礼的,如果查明属于以下情形,人民法院应当予以支持:(一)双方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的;(二)双方办理结婚登记手续但确未共同生活的;(三)婚前给付并导致给付人生活困难的。

适用前款第(二)、(三)项的规定,应当以双方离婚为条件。

”此条件的规定,标志着人民法院正式以司法解释的形式对于彩礼纠纷问题如何处理作出明确规定。

婚姻是建立在爱情的基础上的,而不是金钱。

如果是索要彩礼钱、首饰钱等,就是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一章总则中的第三条:“禁止包办、买卖婚姻和其他干涉婚姻自由的行为。

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

”中的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

P2 向第三者索赔?对于丈夫有外遇,妻子是否可以要求第三者承担赔偿责任的问题,目前我国法律还没有明文规定。

然而,依据法理和综观各国婚姻家庭立法的情况,普遍将第三者插足作为一个道德问题,而没有纳入法律调整的范围。

因此,我国目前《侵权法》的工作还在讨论之中,对于第三人破坏家庭权益方面目前还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

所以,现在的妻子们要求第三者承担法律责任缺乏法律依据。

当然,在丈夫发生婚外情纠纷的过程当中,如果妻子其他的权益受到破坏,是可以要求第三者承担赔偿责任的。

比如说妻子的名誉权、个人隐私权、生命健康权、住宅安全权、通信自由权、肖像权、财产权等等,如果都受到第三者的侵犯和破坏的话是仍然可以要求法律来保护自己,并且可以要求第三者承担一个赔偿责任的。

P2 我国对家暴受害者提供哪些法律援助?施暴者应承担哪些法律责任?遇到家庭暴力时应该有以下几种求救方法:1.社会救助:实施家庭暴力或虐待家庭成员,受害人有权提出请求,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以及所在单λ应当予以劝阻、调解。

2.民事救济:根据婚姻法第四十六条的内容,受害人可以在离婚诉讼中向施暴者要求损害赔偿,包括物质损害与精神损害两个方面。

3.刑事惩罚:若实施家庭暴力构成犯罪的,如故意伤害罪、虐待罪、强奸罪等,应当依照刑法有关规定给予制裁。

对于受害者的报案,公安机关应当立案侦查,人民检察院应当依法提起公诉。

4.行政处罚:对正在实施的家庭暴力,受害人有权提出请求,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应当予以劝阻;公安机关应当予以制止。

施暴者承担法律责任:家庭暴力是一种侵犯人权、危害社会的违法行为,实施这种行为的人依法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民事责任——根据新婚姻法的规定,家庭暴力是法定离婚理由之一,而且受害者可以要求家庭暴力实施者承担损害赔偿的民事责任。

行政法律责任——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对实施家庭暴力尚未构成犯罪的可处以15日以下拘留、200元以下罚款或者警告。

刑事责任——严重的家庭暴力会构成刑法中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罪、虐待罪、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侮辱罪等罪。

其中,家庭暴力实施者对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经常以打骂、捆绑、冻饿、强迫超体力劳动、限制自由等方式,从肉体、精神上摧残、折磨,情节恶劣的,构成“虐待罪”,应处2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如果引起被害人重伤、死亡的,处2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

家庭暴力实施者使用暴力公然贬低其他家庭成员人格,破坏其名誉,情节严重的,构成侮辱罪,应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管制或剥夺政治权利。

家庭暴力实施者故意非法损害他人身体健康的,构成故意伤害罪,如果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或致人死亡的,按照刑法最高可判处死刑。

根据法律法规,家庭暴力实施者以暴力手段干涉家庭成员结婚和离婚自由的,同样触犯刑法,构成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罪。

P3男方是否享有生育权?一、男性是否享有生育权我国宪法第三十三条第二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婚姻法第九条也规定“夫妻在家庭中地位平等”等。

因此,男性也当然享有生育权。

生育权作为一种带有自然属性的权利,是公民的基本人权,从属于公民人身权。

对于男性来说,从男女平等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角度看,男性和女性所享有的生育权是一致的,也是平等的。

本案中原告叶光明作为一个成年男性,理所当然享有既定的生育权,而且,所享有的权利与其妻子是平等的。

二、男性生育权与女性生育权之冲突及解决从男性生育权的实现和社会现实的角度分析,双方就此意见不一致时,理应更多地保护弱势方女性的人身权益。

理由如下:第一,男女生育权实现的条件不同。

对于女性来说,生育权的实现在于自身的人身权,而对于男性来说,合法生育权的实现首先依赖于合法配偶权的实现,男性只能在配偶权的实现基础上获得生育权的保护。

任何违背女性意志的男性强权都是违反妇女人权的违法行为。

比如在男方坚持要孩子而女方不愿生育的情况下,如果由男方做主,就意味着丈夫享有对妻子身体和意志的强制权,这将以女性人身自由的丧失和身心被摧残为代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