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的天文与历法常识

中国古代的天文与历法常识

中国古代的天文与历法常识第一部分天文知识一、天文简史天文学以与人类的生产、生活紧密相关,是自然科学中发展得最早的一门科学。

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是我国天文学的萌芽阶段。

当时的人们开始注意到太阳升落、月亮圆缺的变化,从而产生了时间和方向的概念。

从考古发掘看,半坡氏族的房屋都向南开门,一些氏族的墓穴也都向着同一个方向。

人们还在陶器上绘制了太阳、月亮乃至星辰的纹样。

进入奴隶社会以后,天文学逐步得到发展。

相传在夏朝已有历法,所以,今天还把农历称为“夏历”。

根据甲骨文的记载,商代将一年分为春、秋两个季节,平年有十二个月,闰年有十三个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

商代甲骨文中还有世界上关于日食、月食的最早记录。

西周已设专门人员管理计时仪器和进行天象观测。

春秋时期,人们已能由月亮的位置推出每月太阳的位置,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二十八宿体系。

根据《春秋》一书的记载,当时已将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

在同一书中还记有“鲁文公十四年(公元前613年)秋七月,有星孛于北斗”。

这是世界上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

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我国天文学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战国时期的甘德、石申撰写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后人将他们的著作合在一起称为《甘石星经》。

随着天文观测的进步,人们创造了二十四节气,使天文学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生产。

秦汉时期,天文学有了长足进展。

全国制定统一的历法。

西汉武帝时,司马迁参与改定的《太初历》,具有节气、闰法、朔晦、交食周期等内容,显示了很高的水平。

这一时期还制作了浑仪、浑象等重要的观测仪器,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特别是两汉时期,在天文学理论上,人们对宇宙的认识逐步深化。

先是提出“浑天说”,认为“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子中黄,孤居于内”,即将宇宙比喻为鸡蛋,地球如同蛋黄浮在宇宙中。

进而又有人提出“宣夜说”,认为“天”没有固定的天穹,而是无边无涯。

这实际上是说宇宙空间是无限的。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天文学仍有所发展。

祖冲之在刘宋大明六年(公元462年)完成了《大明历》,这是一部精确度很高的历法,如它计算的每个交点月(月球连续两次向北通过黄道所需时间)日数为27.21223日,同现代观测的27.21222日只差十万分之一日。

隋唐时期,又重新编定历法,并对恒星位置进行重新测定。

一行、南宫说等人进行了世界上最早的对子午线长度的实测。

人们根据天文观测结果,绘制了一幅幅星图。

在敦煌就曾发现唐中宗李显时期(705--710年)绘的星图,共绘有1350多颗星,这反映了中国在星象观测上的高超水平。

宋元时期,制造、改进了许多天文仪器。

北宋苏颂等人的“水运仪象台”,以水为动力,带动一套精密的机械,既可观测天体,又可演示天象,还能自动报时,成为世界上著名的天文钟。

元代郭守敬制的简仪等在同类型天文仪器中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他还创造了中国古代最精密的历法——《授时历》,规定一年为365.2425天,这和现行公历——格里高利历是一样的,但比格里高利历早了300多年。

明朝前期,天文学没有什么进展。

明中期,欧洲传教士带来欧洲天文学知识,促进了中国天文学进一步发展。

徐光启等人翻译了一批欧洲的天文学著作,并制作了一些天文仪器,安装在北京天文台。

清建立后,在中国的传教土又督造了6件铜制大型仪器,这些仪器保存至今。

清代学者在天文学理论上也取得一些突破,如在《仪象考成续编》一书中提出恒星有远近变化,也就是认识到恒星有视向运动。

欧洲在1868年才提出这种概念。

总之,中国古代天文学取得了辉煌的成绩。

二、四象、星宿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太阳的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内移动的轨道,叫黄道。

古人把黄道附近的星空分出东、南、西、北四方,并分别用相应的吉祥灵兽代表,即东方:苍龙;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

此即所谓“四象”。

简要地说,四象就是四种表示星的形象。

古人又将每象分七宿(宿念休xiu,即一撮星的宿舍),则四象共二十八宿。

下面作一些简要的说明。

东方苍龙,形象是一条腾空而起的飞龙,双角、三爪四脚、遍体鳞甲,呈现吞云嘘气、目空万物、不可一世之势。

东方苍龙包括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

角:在室女座,因如羊角,故名。

有二星,角宿一去黄道不远,角宿二位于黄道线上。

亢:在室女座,有四星,皆三等星。

《礼·月令》:“仲夏之月,昏,亢中。

”氐:在天秤座,有四星。

《尔雅》:“天根,氐也”氐作底、根柢,故名氐。

《礼·月令》:“季冬之月,旦,氐中。

”房:在天蝎座,是天蝎的头,有四星。

《尔雅》云:“天驷,房也。

”心:在天蝎座,心又名商星。

有三星:一个是一等星。

《诗·绸缪》“三星在户。

”注:“三星,心也。

”尾:在天蝎座,是天蝎尾。

有九星。

《礼·月令》:“孟春之月,旦,尾中。

”箕:在人马座,似箕,有四星。

南方朱雀,又称朱鸟,在黄道南形象类凤凰,呈昂首展翅、翘足扬尾、振奋有力之状。

它包括井、鬼、柳、星、张、翼、轸七宿。

井:在双子座,似井形,黄道在此穿过,夏至点在此。

有八星。

《晋书·天文志》:“南方东井八星,天之南门。

”鬼:在巨蟹座,有四星,星光均暗。

中有一星团,晦夜可见。

柳:在长蛇座,有八星。

《礼·月令》:“季秋之月,旦,柳中。

”星:有七星,在长蛇座。

张:在长蛇座,有六星。

翼:星数最多,有二十二个,其象翼,故名。

翼在巨爵座。

《晋书·天文志》:“翼为二十二星,天之乐府,主俳倡戏乐。

”轸:有四星,在乌鸦座。

如车厢的轸,后开一口。

西方白虎,形象是一只张牙舞爪的跃虎,四脚五爪、怒目短耳、长尾,呈腾云驾雾之姿。

它包括奎、娄、胃、昴、毕、觜、参七宿。

奎:有十六星,九座在仙女座,七座在双鱼座。

娄:有三星,在白羊座。

胃:有三星,在白羊座。

《史记·天官书》云:“胃为天仓。

”似胃。

昴:有七星,在金牛座。

《尚书·尧典》:“日短,星昴,以正仲冬。

”毕:有八星,在金牛座。

觜:有三星,在猎户座。

参:有七星,在猎户座。

北方玄武,是蛇绕于龟上的灵兽。

它包括斗、牛、女、虚、危、室、壁七宿。

斗:在人马座,有六星。

箕、斗都在黄道上,斗在北,箕在南。

牛:在摩羯座,有六星。

<礼·月令》:“季春之月,旦,牵牛中。

”“仲秋之月,昏,牵牛中。

”《诗·大东》:“皖彼牵牛,不认服箱。

”《尔雅》:“河鼓谓之牵牛。

”其实,在黄道上的牛才是牛宿,与织女星相对的才是牵牛星(河鼓)。

女:有四星,在宝瓶座。

《尔雅》:“婺女又谓之嬃女。

”但这个女为女宿而非织女。

虚:有二星,一在宝瓶座,一在小马座。

《尔雅》:“玄枵,虚也。

”“北陆,虚也。

”危:有三星,一在宝瓶座,一在飞马座。

室:有二星,在飞马座。

《礼·月令》:“孟春之月,日在营室。

”《诗·定之方中》:“定之方中,作于楚宫。

”《尔雅》:“营室谓之定。

”《广雅》:“营室谓之豕韦。

”壁:有二星,在飞马座。

《礼·月令》:“仲冬之月,昏,东壁中。

”以上即二十八宿及其所属各星。

除此而外,还有启明星、长庚星(或名太白星)、天狼星、彗星、天津星等。

三、日月、五星日月即太阳、月亮,五星即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

日、月、金、木、水、火、土合称“七曜”,也叫“七政”。

太阳系中金星也叫太白星,早晨在东方出现时叫启明星,傍晚在西方出现时叫长庚。

木星也叫岁星,是古代用来纪年的,它是太阳系中最大的一颗星。

《物理论》:“岁行一次谓之岁,则十二岁而星一周天也。

”水星一名辰星。

先秦古籍中的“水”,不是我们说的九大行星中的水星,而是二十八宿中北方七宿中的室宿。

火星也叫荧惑。

先秦古籍中所说的“火”,并非九大行星中的火星,而是二十八宿中东方七宿中的心宿二,也叫大火。

汉以后说的“火”则是今天所说的火星。

土星就是九大行星火的土星,和今天叫的一样。

四、北斗与北极北斗星由天枢、天璇、天机、天权、玉衡、开阳、摇光七星组成的星群,古人把这七星联系起来想象成为古代舀酒的斗形所以称北斗星。

天枢、天璇、天机、天权组成斗身,古曰魁;玉衡、开阳、摇光组成斗柄,古曰杓。

北斗七星属于大熊座。

北斗,可以用来辨方向,定季节。

把天璇、天枢连成直线,延长约五倍的矩离,就可以找到北极星。

北极星是北方的标志。

北斗星在不同的季节和夜晚不同的时间,出现于天空不同的方位,人们看起来它在围着北极星转动,所以古人根据初昏时斗柄所指的方面来决定季节;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

五、三垣十二次《史记·天官书》将地球上看到的北天极一片天空划分为紫微垣、太微垣和天市垣,合称“三垣”。

紫微垣以北极星为中心,太微垣位于紫微垣东北部,天市垣位于紫微垣东南部。

我们平常在庙宇的牌匾,楹联或书法、绘画作品的题款上看到“岁次甲子”“岁次乙丑”等字样,其中的“次”就来源于天文学中的“十二次”。

古人为了说明七曜的运行和季节的变换,把黄道附近一周天的长度,按照由西向东的次序,分为十二个等分,每个等分是一个“次”,并取了一定的名称,如星纪、玄枵等,十二个等分合起来就叫十二次。

每个“次”里以二十八宿中的某些星宿作标志。

古人创立十二次,主要有两种用途:第一,用来指一年四季太阳所在的位置,以此来说明节气的变换,例如说太阳在星纪中交冬至,在玄枵中交大寒,等等。

第二,用来说明岁星每年运行到达的位置,并据此以纪年。

例如某年岁在星纪,第二年就在玄枵。

现在虽不用十二次纪年,而用天干地支纪年,但还沿用了“岁次”这个词。

六、分星和分野:在汉代,阴阳五行家们将金、木、水、火、土五行加以扩大推演,提出天人相应的观点,并将星空与地面配合,即将二十八宿对准地上九州,各有所指,这就分出了星野。

今按{汉书·天文志》、<广雅》所定排列如下:角、亢、氐:兖州。

《广雅):角、亢:郑。

房、心:豫州。

《广雅》:氐、房、心:宋。

尾、箕:幽州。

《广雅》:尾、箕:燕。

东井、舆鬼:雍州。

《广雅》:东井、舆鬼:秦。

柳、七星、张:三河。

《广雅》:柳、七星、张:周。

翼、轸:荆州。

《广雅》:翼、轸:楚。

奎、娄、胃:徐州。

《广雅》:奎、娄:鲁。

昴、毕:冀州。

觜、参:益州。

《广雅》:觜、参:魏。

斗:江、湖。

牵牛、婺女:扬州。

《广雅》:斗、牵牛、婺:吴越。

虚、危:青州。

《广雅》:虚、危:齐、嬃营室、东壁:并州。

《广雅》:营室、东壁:卫。

古人迷信思想比较严重,把天上的二十八宿,依其位置,与地上的列国州郡相对应,认为分野的这个星宿或附近出现天象的变异,就预示着所分野的国,州郡有灾异。

这种以天象占测地上吉凶的观念,纯属迷信。

分野是在地上的叫法,在天上应叫分星。

《史记、天官书》云:“天则有列宿,地则有州城。

”我们掌握分野,主要是为了理解古人作品中有关“分野”的意义。

第二部分历法知识一、夏历、殷历、周历夏历、殷历、周历是我国先秦时期使用的三种历法,也叫夏正,殷正,周正,合称“三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