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内关于心理健康标准的研究

国内关于心理健康标准的研究

第30卷第5 期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V ol. 30 No.5 2008年10月 JOURNAL OF NINGBO UNIVERSITY(EDUCATION EDITION) Oct. 2008 国内关于心理健康标准的研究陈春萍(浙江万里学院商学院,浙江宁波,315100)摘要:心理健康标准是数十年来心理健康研究领域中争论不休的一个问题。

存在的主要问题:概念界定模糊、混乱;理论派别多,标准不统一;重理论、轻实证;重西方理论的移植,轻本土化研究等。

要使心理健康标准“殊途同归”,应该以系统发展观作为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的指导思想;组织跨学科的研究团队,积极整合多学科及各理论流派的研究成果,争取“视域融合”;将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反复结合,最终逐渐推进本土化的心理健康标准的有效构建。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标准;本土化中图分类号:B849;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 0627(2008)05- 0053-04心理健康标准是心理健康及教育领域一个十分重要的基本理论问题,诸如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确定、内容体系的构建、教育效果的评估、心理健康的诊断、量表的制定等一系列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无一不是在清晰界定心理健康标准的基础上进行。

但由于种种原因,学者们在这一问题上一直存在着很大的分歧。

有研究者收集到的心理健康标准就有30多种[1],而实际上已有的心理健康标准远远不止这些。

为了使心理健康标准“殊途同归”,本文在分析心理健康标准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为进一步廓清这一理论提供参考。

一、心理健康标准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概念界定模糊、混乱、甚至曲解目前,国内学者对心理健康研究中涉及的一些基本概念的内涵及外延的理解,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远未达成共识。

对诸如心理健康、心理异常、心理问题、心理反应不良、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等一些基本概念及术语,使用极其模糊。

有研究者在描述几个相似的调查结果时,出现了几个不同概念:心理危机率、心理疾病发生率、心理问题检出率、心理反应异常等。

[2]这种基本概念界定的模糊、混乱甚至曲解,事实上已经造成广大教育实践工作者的困惑与误解,影响了心理健康事业的发展及深入。

因此,对心理健康标准研究中的一些关键概念、术语进行科学的诠释和规范使用,是当前需慎重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理论派别多,判断依据多样化,标准不统一受心理学各理论流派的影响,心理健康标准的界定纷繁复杂,充满了差异。

心理学史上的几个重要的流派都提出了独特的心理健康理论。

精神分析学派强调平衡、幸福、发展的心理健康观。

弗洛易德认为,心理变态的原因是由于本我、自我及超我三者的冲突造成的,获得健康人格的途径就是要将压抑在潜意识中的欲望再现出来,克服心理障碍,达到心理平衡。

Erikson的毕生发展观认为人在心理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会面临危机,危机的成功解决,便意味着个体的发展,所以心理健康的关键是个体能否有效地解决危机。

行为主义学派心理健康观的核心是改变强化模式,Watson和Skinner认为人的各种心理疾病实质是一种适应不良或异常的行为反应,是学习强化的结果。

因此改变强化模式,就可以纠正异常行为。

认知学派强调非理性的认知因素对人心理、行为的影响。

认为收稿日期:2008-04-05作者简介:陈春萍(1963-),女,浙江宁波人,浙江万里学院商学院讲师。

54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8患者表现出的心理问题实质就是认知问题。

人本主义学派注重人的需要、动机、潜能及自我价值等因素,马斯洛认为,那些内心世界极其丰富,潜能得以充分发挥,实现了自我价值的人,就是心理健康的人。

上述充满差异的心理健康思想,为人们提供了多样的心理健康标准。

确立心理健康标准的依据不同,是导致心理健康标准不统一的另一重要原因。

目前我国学者判断心理健康标准的依据至少有7种:统计学标准、社会学标准、主观体验标准、生活适应标准、医学标准、心理学标准及发展标准。

[3]就这些标准而言,除医学标准较为客观,较少争议外,其他几种均存在极大争议。

由于存在多个话语群体,心理健康研究分化严重,出现无法整合的局面。

而一种学科的发展,理论的整合是非常必要的。

心理学之所以生力犹存,就是在于其能适时吸取各学派之所长,进行理论及方法的整合。

所以尽快整合各理论流派的观点,形成自己的本土化的心理健康标准体系,是当前心理健康研究中急待解决的问题。

(三)理论研究多,实证研究少,研究方法割裂,理论与实践相脱节近年来,对心理健康标准的研究多集中在理论研究方面,缺乏有价值的实证性研究。

在我们所收集到的相关文献中,实证性研究只占10%左右。

对心理健康标准的理论研究,多采取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思辩性强,以分析、解释、经验的总结、概念辨析、理论转述等为主,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心理健康的内涵及评价维度,心理健康标准的确立原则及依据,影响心理健康标准的因素等几个重要方面。

实证性研究多采用某种测量工具或问卷,就心理健康的某一方面进行调查、分析,强调数据、实验和临床性。

总体上看,这类研究数量少且多属于描述现状的层次,对解释事物的本质规律无疑还有很大距离。

部分调查样本偏少,且在调查问卷的设计上存在缺陷,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结果的应用性价值。

尽管开展了心理健康标准的理论研究及实证探讨,但一个突出问题是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更为尴尬的是由于没有什么新观点,一些研究者只是在某些基本概念上纠缠,越来越多的研究出现了抽象化和哲学化的倾向,[4]对实践的指导意义并不大。

描述性的研究多且零散,而对一些实质性的理论问题,至今仍未有清晰解释。

此外,由于研究零散且深度拓展不够,因而使心理健康标准的研究未能呈现出应有的稳定性、系列性态势。

在研究中发现的许多问题,如影响心理健康标准的因素、心理健康标准的本土化等都未能得到充分阐释和解决。

(四)过多关注西方的心理健康标准,本土化研究少由于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及理论研究起步较晚,长期以来,学术界关于心理健康标准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对西方各心理学流派理论研究的述介、阐释、甄别和验证上,本土化的研究相对较少。

通观我国学者制定的心理健康标准,可以抽象出以下几个共同要素:正常的智力、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良好的意志;健全的人格;人际关系或社会适应良好等。

尽管表述很中国化,但认真探究便可发现,我国学者在制定心理健康标准时,所使用的概念:智力、人格、自我接纳等无一不是西方的概念,心理健康的判断标准也带有浓厚的西方文化色彩。

在西方文化土壤中建立起来的许多理论、概念、方法和结论,即使在解释其自身的心理及行为上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而在其他国家,尤其是东方文化圈的国家,则有着更大的局限性。

[5]相关研究显示:以MMPI和EPQ用于中国人样本,结果发现中国人在测谎一项得分特别高,[6]研究发现MMPI和EPQ的测谎题对西方人可以起到测谎的作用,而对中国被试则是无效的,它只是另一项人格或临床的指标。

在自我概念的跨文化研究中也发现了同样的问题。

Bond发现,中国人自我概念的得分总是低于西方人;White Chan也发现,即使在中国文化价值中较重视的一些因素,中国人自我概念得分仍低于西方人。

[7]这一结果并不意味着中国人自我概念差,它反应的只是一种文化的差异而已。

第5期 陈春萍:国内关于心理健康标准的研究 55心理健康标准是特定社会文化的产物,“去文化”的研究方法是行不通的。

照搬西方的理论来界定心理健康标准,会造成这样一种错误观念:即心理障碍具有普遍性,在不同社会中,人的心理发展及异常心理、行为的表现是相同的。

而事实上,心理人类学和跨文化精神医学的研究发观:不仅正常心理有跨文化差异,而且心理障碍也有跨文化差异。

因此在移植西方心理健康标准时,既要注意到心理健康标准的文化普适性,更要关注心理健康标准的文化相对性。

(五)心理健康标准研究取向以个体为本,个体层面的研究多,群体层面的研究少我国学者在心理健康标准的研究取向上是以个体为本的,注重个体内部的心理活动及过程,强调个体的内部协调与外在适应,“绝大多数学者关于心理健康标准的探讨均局限于个体层面,对群体、机构及社会的心理健康标准未于涉及”。

理健康标准研究的个体取向,己经带来了诸多理论上及实践上的困惑,己有学者提出质疑。

事实上,心理健康不仅指个体,而且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已扩展到群体乃至机构的心理健康。

实际上已有的许多心理健康标准已注意到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但由于研究取向的局限,从而导致了研究者在界定心理健康标准时,只局限于个体,更多的强调个体对社会的被动适应,而忽视个体与群体、机构的联系。

为此,有研究者指出,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的人,“如果不对个体所处的群体、机构、社会,心理健康标准作一明确界定,而孤立地研究个体心理健康标准,将很难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有效的理论指导”。

[5]二、关于心理健康标准研究的建议心理健康标准问题不仅是心理健康研究领域一个十分重要的基本理论问题,而且是一个与临床实践关系密切急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要改变当前心理健康标准各执一词、莫众一是的局面,必须在尊重心理健康复杂性的前提下,采取积极的对策。

(一)在指导思想上坚持整体观、系统论,打破过去那种以偏概全、一叶障目的盲人摸象式的思维方式。

这种系统化的心理健康观,首先强调要将心理健康标准研究放入一个开放而有序的系统中,对系统内的各种研究取向、研究方法、理论建构等子系统进行合理定位,使各子系统既有自己独立的边界又相互融合,多元共生;其次,强调将心理健康研究放在一个动态的框架下,将传统心理健康研究与现代心理健康理念相融合,将人生不同阶段的心理健康发展相衔接。

这样就可以使传统研究与现代研究、个别研究与一般规律探索等能有机结合,以期趋近心理健康的本质。

(二)在研究取向上积极整合多学科及各理论流派的研究成果,加强不同取向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努力超越“学科视差”,达到“视域融合”。

随着人类认识的深入,科学研究所面对的问题越来越复杂,仅靠单一学科进行科学研究已不再可能,多学科共同关注同一问题已成为现代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特征。

对心理健康的研究也是如此。

事实上,心理健康标准一直是心理学、教育学、医学、社会学等学科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

但这种“共同关注”并未“兼容并蓄”,相反,却形成了严重的学科分化。

各学科在界定心理健康标准时,常常“各取所需”,如同“盲人摸象”一样,按自己的理解描述心理健康者的品质及行为特征,所以,我们所看到的常常是心理健康标准的“不完全目录”。

[8]以至于有研究者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如果对话者进行转换性解释和分析,再由一个人总结,便会发现这些争议其实并不是理想不一致的结果”。

[9]因此,当前必须尽快打破这种严重的学科、学派分化现象,积极整合各学科、各理论学派的研究成果,以形成一个为大家共识的、具有较高科学性、操作性、指导性的心理健康标准体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