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体热舒适性实验

人体热舒适性实验

人体热舒适性实验
1引言
随着社会的机械化和工业化水准日益增加,人们在室内的时间也越来
越多(大约占生活总时间的80%以上),这就使人们对室内环境对人体热舒适性影响的研究越来越感兴趣。

室内环境是指房间内的所有参数,这些参数会影响人体与周围环境的换热,从而影响人体的热创造性。

但是当前,在热舒适性方面所做的研究工作绝大多数是由美国以及欧
洲等一些西方国家所展开的。

如今在世界各地所沿用的热舒适性标准
也都是根据本文国家所做的研究工作而建立起来的;而各地对这些标
准例如ANSI/ASHRAEStandard55-1992的使用并没有考虑不同地区建筑
形式的不同、种族的不同等等因素。

现在已有一些研究人员对热舒适
性标准的普遍适用性提出了质疑。

他们认为建筑形式、气候、种族等
等因素的差异可能造成世界各地人们在相同的热环境中热感觉不同,
对热舒适性的要求也不同。

如果在使用热舒适性标准的时候不对其实
行一些修正就有可能造成一些不良的后果。

所以有必要在各地展开人
体热舒适性的研究。

不过因为中国在人体热舒适性的研究领域的起步
较晚,到当前为止所做的工作也不多,所以有必要通过测试来确定空
气的温湿度对中国热舒适性的影响水准,从而得出ASHRAE的体体热舒
适性标准是否适合中国使用,由此可知我们现有的空调房间的设计参
数是否合理。

本次实验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

实验内容为空气温度和湿度的变化对
受试者热感觉和热舒适性的影响水准,本实验总共做了18个工况。


工况分布如图1所示。

参加该实验受试者数量在200人左右,男女共
比例为1:1。

实验中受试者的服装为KSU实验室中的标准服装,根据
标准此时的衣服热阻值约为0.6clo,在实验时受试者保持静坐状态,
此状态下人体的活动量为1.0met。

实验惧的数据包括受试者问卷、实
验环境中的空气参数(包括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和气流速度)、外界
空气参数(包括空气温度和空气湿度)。

实验过程中每隔半个小时用
TSI在6个均匀分布的测点处对实验小室中的空气流速实行测量并记录,
每隔15分钟对温湿度自动巡检仪显示的温湿度实行记录。

另外在实验
开始、中间和结束时对室外空气参数和玻璃房外的空气参数实行测量
并记录。

3测试结果与分析
本次实验的问卷包括四项主要内容:ASHRAE的七级热感觉标准、四级热舒适标准、受试者对所处热环境的湿度、空气流速以及心情的七级
评价指标。

另外在分析中采用新有效温度ET*作为热环境的衡量标准。

因为受试者的服装热阻并没有实行准确的测量,实际上可能受试者的
服装热阻并不正好等于0.6clo,所以实验结果可能有一定水准的误差。

3.1中性温度与期望温度
中性温度是指在理论上人体感觉最适中的环境温度,中性温度能够分
为实测中性温度和预测中性温度10。

Humphrey11指出人们愿意接受的
热环境可能在中性温度的这侧或那一侧;在寒冷地区的人们所期望的
热环境可能偏向于稍暖和的那一侧,而生活在天气较热的人们的期望
温度则可能偏向于较凉爽的一侧。

所以期望温度往往并不恰好等于中
性温度。

从表1的统计结果可看出,期望温度稍低于中性温度,但差
别很小,两者基本吻合。

女性的中性温度和期望温度要稍高于男性的
中性温度和期望温度,但是差别很小,这说明男女所认为满意的热环
境基本是相同的,这与Fanger和Nevins等人所得出的结论是一致的。

女性之所以喜欢较高一点的温度,可能是因为在一定的活动量下女性
单位体表面积的能量代谢率要低于男性的能量代谢率。

(ET*)实测值女TS=0.3436ET*-8.575825.024.9男
TS=0.3007ET*7.376924.524.2总体TS=0.3198ET*-7.911124.724.5理
论值PMV=0.3485ET*-8.905225.55
将本次实验的统计结果与Fanger对128名丹麦学生实行实验得出的
结果、Nevins对720名美国学生实行实验得出的结果相比较,我们发
现本实验得出的中性温度和期望温度要普遍低于Fanger和Nevins所
得出的值,其差别约为1℃。

这说明中国居民特别是中国的北方居民喜欢较低一点的温度。

人体热舒适性实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