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与土壤一、土壤的组成土壤是指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土壤的本质属性是具有,能满足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养分、、热量等要素。
土壤是由(砂、黏土、无机盐类)、有机物、、土壤空气等物质组成。
不同土壤的物质组成不同,按体积计算,矿物质约占38%,有机质约占12%,空气和水分约占50%。
矿物质是的产物,是土壤的骨架;有机质含量是土壤的重要标志;空气和水分的比例是变化的,两者是此消彼长的。
二、土壤中的生命——土壤生物生活在土壤中的微生物、动物和植物等成为。
(1)土壤中一般总是含有多种多样的生物,如细菌,真菌、放线菌、藻类、原生生物、轮虫、线虫、蚯蚓、软铁动物和各种节肢动物等。
其中细菌、真菌、放线菌、藻类和原生动物等微生物数量很多,1g土壤中就有几亿个到几百亿个。
土壤越肥沃,微生物越多。
(2)土壤温度变动幅度越小,一般是10℃-25℃,适宜多种微生物生长。
土壤表面,由于日光照射和干燥等因素的影响,微生物不易生存,离地表10cm-30cm的土层中菌类最多。
(3)土壤湿度可用干旱、比较干旱、比较湿润、湿润加以描述。
土壤干旱或湿度大都对植物和土壤生物不利。
三、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质(1)空气土壤空气的含氧量为10%-12%(体积分数),二氧化碳的含量为0.1%左右,大量使用有机肥的土壤,二氧化碳含量可高达2%。
土壤空气是植物根呼吸和微生物生命活动所需氧气的来源。
(2)水分适量增加土壤水分有利于,能改变植物的,土壤水分还能调节土壤的。
(3)土壤有机物土壤有机物指土壤中来源于动植物的所有有机物质,包括、腐殖质和各种简单的有机质。
四、正确认识从岩石到土壤的形成过程岩石道土壤的形成是一个长时间、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极其复杂的过程,土壤的形成受自然因素和人为耕种因素等的影响,经过不同的成土过程形成不同的土壤发育层次好剖面形态特征,从而形成各种各样的土壤。
(1)(2)(3)(4)五、土壤的结构和类型(1)土壤颗粒的分类土壤主要是由矿物质颗粒构成的,大小不等的矿物质颗粒的多少和排列方式成为影响土壤结构最重要的因素。
土壤颗粒分类(2)土壤的分类这些不同大小的固体颗粒的组合百分比就称为土壤质地。
按土壤质地的不同可将土壤分为三类:六、识别土壤的性状土壤的性状七、植物的根系(1)根系的概念一株植物所有的根合在一起,叫做根系。
根系分和。
(2)直根系有明显发达的主根,主根上有各级,其主根与有明显区别。
这样的根系叫。
绝大多数属直根系。
(3)须根系主根生长缓慢或停止,主要由不定根组成的根系,其主根与侧根,各根粗细差不多,呈状态。
大多数属须根系。
(4)植物的根在土壤中的分布与土壤的结构、肥力、通气状况和水分状况等有关。
八、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1)植物根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
(2)根尖的结构从上图可以看出,根尖可以分为四个部分:根冠、分生区、伸长区和根毛区。
根冠:位于根尖的最前端,细胞,细胞壁且排列。
根冠在保护根穿越土壤的过程中,部分细胞不断死亡、脱落,然后由不断产生新细胞来补充。
分生区:位于根冠里面,属于组织,能不断分裂,产生新细胞,向上形成,向下补充根冠细胞的消耗。
其细胞的特点是:细胞体积,细胞核相对体积,细胞排列,细胞壁,细胞质。
伸长区:位于分生区稍后的部分,细胞分裂已逐渐停止,细胞体积迅速增大,并显著沿根的长轴方向延伸。
开始出现最早的筛管和最早的导管(环纹导管),能吸收少量的水分和无机盐。
根毛区:细胞已,并。
根毛区的表皮细胞向外突起,形成根毛。
根毛扩大了根的吸收面积,因此,根毛区是根吸收的主要部位,具有导管和筛管等输导组织。
(3)植物根毛细胞的吸水与失水在自然界中,植物根毛细胞的细胞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般高于的质量分数,因此它能从土壤总吸收水分。
但如果一次施肥过多,土壤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就会超过根毛细胞液内溶质的质量分数,细胞就会因失水过多而发生“”等现象。
九、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1)常见无机盐的作用在植物正常的生命活动中,需要多种无机盐,但需求量最大、也是土壤中容易缺乏的是含氮、含磷、含钾的三种无机盐。
(2)水体的富营养化概念:指水体中丰富的营养物质(主要是、含量过高)引发等大量繁殖破坏水质的现象。
类型:水体富营养化在淡水中出现“”现象,在海洋里出现等。
主要引发原因:一是人类将富含氮、磷的排入水体;二是人类将富含磷、氮的直接排入水体。
危害:水体富营养化,使藻类大量繁殖,当这些藻类死亡后,由于细菌分解这些有机物需要消耗水体中大量的溶解氧,所以使水体中需要氧气的生物(如鱼类、软体动物等)大量死亡。
此时,水体就会发黑变臭,水质严重恶化。
十、探究——植物根系的分布与地下水位高低的关系(1)本次探究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掌握下列科学方法和技能:(2)本次探究的重点在于实验方案的设计和评价,以及实验数据的分析、处理,而不是仅仅着眼于实验的结论是什么。
(3)本次探究的结论:地下水位越高,则根系的平均长度;地下水位越低,根系的平均长度,因此也可以解释沙漠地区的植物为什么根系特别发达,这是植物对缺水环境的一种适应。
十一、茎的结构(1)茎的形态自然界中,植物的茎是千姿百态的,其主要形态有:①:茎直立向上,如棉、杨等。
②:借助其特有的结构攀缘支柱上升,如丝瓜等。
③:以茎本身缠绕于其他支柱上升,如牵牛等。
④:茎细长柔弱,沿地面蔓延生长,如山芋、草莓等。
(2)茎的结构⎪⎪⎪⎪⎪⎪⎪⎪⎪⎩⎪⎪⎪⎪⎪⎪⎪⎪⎪⎨⎧⎪⎪⎪⎪⎪⎩⎪⎪⎪⎪⎪⎨⎧⎪⎪⎪⎪⎪⎭⎪⎪⎪⎪⎪⎬⎫⎩⎨⎧↓↑⎩⎨⎧⎪⎩⎪⎨⎧⎭⎬⎫ 髓:支持木纤维导管新细胞新细胞筛管韧皮纤维维管束:保护树皮:木质茎的结构⎪⎪⎪⎩⎪⎪⎪⎨⎧⎪⎭⎪⎬⎫⎩⎨⎧养料薄壁组织:光合、贮藏运输、支持维管束:支持表皮:保护单子叶植物茎的结构 (3) 年轮:在多年生木质茎的横断面上,常常可以看到一圈又一圈同心圆环,在通常情况下,这种同心圆环一年生成一轮,称为年轮。
年轮是一年内茎中 活动强弱的不同所引起的。
的活动与季节性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一个年轮包含了一个春材和一个秋材。
十二、 水分、无机盐的运输(1) 活动——水和无机盐的运输本实验应注意:①对实验中的枝条,在课前几天选取当地常见植物的几种进行实验。
② 刀将植物枝条削成斜面是为了增大枝条的 ,有利于茎吸收水分。
③ 将枝条放置于阳光下照射,是为了加快植物的 ,从而增强枝条对水分的“提拉力”,使实验速度加快。
④ 在实验中枝条的木质部变成了红色,这是因为水分是由导管来输送的,而导管在茎的木质部。
⑤ 无机盐由于溶解在水中,因此也随着水分一起由导管自下而上输送。
(2) 实验证明:水分和无机盐在茎中央的导管中能自下而上地向 运输。
十三、 有机物的运输(1) 活动——树皮环割本实验应注意:①可以选用柳树枝条,因为它在水中容易长出不定根,也容易被环割。
② 实验虽然不能马上看到现象,但可以让学生猜测实验结果,以及从实验结果推出某些结论。
③ 环割处上端枝条膨大,下端几乎没有变化,这说明有机物运输方向是 的。
④ 橡胶是一种有机物,切割橡胶树皮后,由于有机物 在 运输,所以橡胶就自然流出来了。
(2)从实验中可知,。
十四、韧皮部和木质部的细胞比较韧皮部和木质部的细胞①三种导管②两种管胞③木质纤维④韧皮纤维⑤筛管⑥筛板十五、蒸腾作用(1)蒸腾作用的概念根吸收的水分,经过茎的运输到达叶猴,约有99%的水分以形式从叶片蒸腾出去,这就是植物的蒸腾作用。
(2)蒸腾作用的意义①在温度偏高的情况下,可以。
②是根部吸水的,有利于植物对水的和,也有利于溶解在水中的在植物体内的运输。
(3)蒸腾作用与环境因素的关系①讨论:a.在春天的阳光下——水银柱会上升,因为叶的气孔,蒸腾作用。
b.在夏天的烈日下——水银柱不变,因为叶的气孔,蒸腾作用。
c.在阴湿环境中——水银柱上升很缓慢,因为湿度,气孔,蒸腾作用。
d.电吹风吹叶片时——水银柱迅速上升,因为水分蒸发快,蒸腾作用。
②关系:一般情况下,气孔周围湿度大,气温低,光照弱,蒸腾作用就较弱。
反之则较强。
十六、 叶的结构(1) 表皮与气孔一般植物上下表皮都有气孔,而且下表皮气孔越多,但也有些植物,气孔却限于下表皮或上表皮的区域中,有的甚至只限于下表皮的局部区域。
(2) 表皮细胞与保卫细胞表皮细胞一般无色透明,对叶起 作用,细胞内无 ,不能进行光合作也能够。
保卫细胞一般都两两相对排列,两个保卫细胞中间的空隙即为 ,保卫细胞中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
(3) 水在植物体内的运输路径根尖吸收—— ——叶柄中的导管—— (利用或经气孔散失)。
十七、 蒸腾作用的过程提示:气态水液态水体外气孔叶内细胞的间隙叶内细胞根、茎和叶里的导管根毛→→→→→十八、 蒸腾作用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1) 植树造林,调节气候:蒸腾作用能提高大气湿度,增加降水;植物的茎叶承接雨水,减缓雨水对地面的冲刷;枯枝败叶能吸收大量雨水,补充地下水。
(2) 移栽幼苗要在阴天或傍晚进行,同时,可以去掉一些枝叶,设法遮阳:蒸腾作用减弱,减少了水分的散失,有利于移栽植物的成活。
十九、 土壤是重要的资源(1) 地球上陆地面积仅占地表总面积的29%,除了湖泊、河流、裸露岩石等,有土壤覆盖的土地就更少,由于土层太浅,土壤污染,永久冻土和含水量过高或过低等原因,适宜农业生产的土地仅占陆地面积的11%左右。
(2) 我国耕地面积很少,高产耕地面积更少,仅29.4万平方千米。
二十、 威胁我国土壤资源的因素(1) 土壤污染① 化学污染:废水和固体废物的任意排放,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会导致土壤的化学污染。
② 生物污染:某些病菌、寄生虫和病毒对土壤产生生物污染。
(2) 土壤的过度开发① 水土流失:世界上土壤每年流失约240亿吨,我国每年流失约50亿吨以上。
② 土地沙漠化:我国土壤沙漠化现象严重,近25来平均以每年1560平方千米的速度扩展。
③ 土壤盐渍化:我国盐渍化耕地约为10万平方千米。
二十一、 保护土壤的措施(1)控制和消除土壤污染源,加强对工业“三废”的治理,合理施用化肥和农药。
(2)针对土壤污染物的种类,种植有较强吸收力的植物,降解有毒物质的含量。
(3)施加抑制剂改变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方向,减少作物的吸收,如施用石灰,提高土壤的pH,促使镉、汞、铜、锌等形成氢氧化物沉淀。
(4)增施有机肥,改变耕作制度,或采取换土、深翻等手段,治理土壤污染。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