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地理复习 森林的开发与保护专题测试题

高考地理复习 森林的开发与保护专题测试题

高考一轮复习森林的开发与保护专题测试题一、单项选择题人工生态浮岛是在富营养化水体中建设的生态工程。

气候及水域条件影响了浮岛的成本和效益。

读“人工浮岛示意图”,完成1~2题。

1.人工浮岛的生态效益主要体现在A. 遮蔽阳光,抑制水体温度剧烈变化B. 根系吸收水中营养物质,抑制藻类生长C. 为鱼类提供饵料和繁殖场所D. 提高水域景观的观赏性2.以下水域中最适宜建设人工生态浮岛的是A. 北美五大湖B. 亚马孙河C. 太湖D. 里海【答案】1.B 2.C【解析】第 1 题,人工浮岛具有净化水质、创造生物的生息空间、改善景观等综合性功能。

在水体富营养化区域,其生态效益主要体现在根系吸收水中营养物质,从而抑制藻类植物生长,净化水体的功能。

第2题,由题干可知,人工生态浮岛是在富营养化水体中建设的生态工程。

我国太湖由于周边城市居民生活和工农业生产排放的污水中氮磷浓度较高,导致太湖水体富营养化,最适宜建设人工生态浮岛。

某国湿地占国土总面积的25%,湖泊众多,素有“千湖之国”之称。

读该国区域图,回答3~4题。

3.据图分析,该国湿地众多的主要形成原因有()①地势低平,排水不畅②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弱③冰川作用形成众多湖泊④气候寒冷,地下水水位低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4.该国湿地的生态价值主要体现在()①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②美化环境,观光旅游③提供丰富的农副产品④涵养水源,补充地下水A.①④B.②④C.①③D.②③【答案】3.A 4.A【解析】第3题,湿地形成的主要原因从地形、降水量、蒸发量等角度分析。

该地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弱,地势低平,不利于排水;冰川侵蚀作用,形成许多冰蚀湖泊,地表积水较多;当地的地下水位较高。

第4题,湿地的生态价值主要体现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涵养水源,补充地下水;美化环境,观光旅游与提供丰富的农副产品属于湿地的经济价值。

森林界限简称林线,指高纬度地区或高山,由于低温(月平均气温最高在7℃以下)和风及土壤等条件而不能形成森林的界线。

下图是我国局部地区林线海拔高度分布图,据此完成5~6题。

5.影响我国东北地区林线分布的主要因素是A.纬度B.地形C.夏季风D.海陆位置6.下列有关图中甲、乙、丙、丁四地主要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地——石漠化 B.乙地——沙漠化C.丙地——水土流失 D.丁地——土壤盐碱化【答案】5.A 6.C【解析】第5题,影响林线的主要因素是低温(月平均最高温在7℃以下),其次是风及土壤等条件,而影响温度的主要因素是地形、纬度等。

读图可知,东北地区林线分布的主要特征是向北逐渐降低,且与纬线平行,所以主要因素是纬度因素。

第6题,读图并结合中国地形图可知,甲地位于内蒙古高原,主要环境问题是土地荒漠化;乙地位于华北平原,主要环境问题是旱涝、风沙、土地盐碱化;丙位于黄土高原,主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丁地位于三江平原,主要环境问题是湿地减少、水土流失。

下图是青藏高原湖泊巴木错位置示意图,下表示意某年该湖泊面积(S)及该湖泊所在区域气候要素情况(P表示降水量、T表示气温、E表示蒸发量)。

据此完成7~8题。

项目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P(mm 2.0 2.0 3.0 6.7 23.3 60.5 93.5 93.0 58.2 12.2 2.6 1.8)T(℃) -7.1-6.4-4.11.32.8 9.1 10.5 8.9 7.1 1.1-3.4-7.9E(mm ) 84.6 70.6102.6153.4127.176.6160.9137.6139.2113.497.7 74.2S(km 2)252.8253.5253.251.4253.254.254.6256.7254.9252.9252.7252.3①降水量②流域面积③气温④人类活动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8.巴木错4月面积比2月还要小,达到年内最小值,其原因可能是( )①4月降水量增大不明显,但蒸发量比2月大很多,湖泊水量减小②2月气温低,湖水结冰导致湖泊面积较大,4月湖冰融化,水面下降③4月工农业生产大量从湖中引水,导致湖泊面积减小④4月的降水量比2月小,导致湖泊面积减小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答案】7.C 8.A【解析】第7题,巴木错位于我国的青藏高原,从表中数据可看出,降水量较大时,巴木错面积较大,降水量减小时,巴木错面积较小;春季气温回升时,湖冰融化,巴木错面积减小,因此,巴木错面积年内变化主要受降水量和气温的影响。

第8题,4月气温回升时,湖水蒸发量大,湖泊面积较小;2月气温较低,湖水结冰,湖泊面积较大。

甘肃永昌县喇叭泉林场,位于石羊河一级支流西大河流域中段,是永昌县北部的主要生态防护屏障。

但20世纪90年代开始,树木随着地下水位持续下降而大量死亡。

2003年起,林场在规划改造区域,实施外围乔木、灌木和内部枸杞、沙棘(白榆)配置(如图)的林带建设。

完成9~11题。

9.喇叭泉林场树木大量死亡的主要原因是( )A.生活能源短缺,过度砍伐B.全球变暖,蒸发量增加C.西大河上游人口、经济规模扩大D.植被新陈代谢,群落自然更替10.喇叭泉林场树木大量死亡的明显影响是( )A.可开垦耕地面积增加B.荒漠化范围缩小C.区域土壤肥力增加D.固定的沙丘再度被激发或活化11. 2003年起喇叭泉林场开始的林带建设,使得林场( )①防风效能明显,风速明显降低②虽没经济效益,但生态效益突出③农田蒸发量增加,空气湿度增加④土壤熟化速度加快,提高林业经济效益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答案】9.C10.D11.D【解析】第9题,喇叭泉林场位于干旱区,植被依靠地下水生存,上游引水过多,林场来水量减少,地下水位下降,致使树木死亡。

第10题,树木大量死亡,使清河绿洲北部的生态安全屏障整体防护功能大幅度衰退,林地内原已固定的沙丘再度被激发或活化,流沙开始南侵,沙化土地面积逐年向南扩大,区域土壤肥力降低。

第11题,外围和内部林带建设,防风效能明显,风速明显降低,农田蒸发量减少,树木蒸腾增加,空气湿度增加;大行距内耕作低杆农作物,林地间土壤熟化过程加速,水肥条件优越,沙棘和枸杞的生长加快,提高林业经济效益。

)二、综合题12.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南海子湿地位于内蒙古包头市东河区,该湿地为黄河变迁留下的故道,7km黄河水量流经湿地南部。

调查发现,黄河开河(河流解冻)前后两个时间段迁徙至南海子湿地的大天鹅。

采食植物的种类存在明显差异。

以2006---2007年为例,黄河开河之前,首批迁徙到湿地的18只大天鹅,采食酸模叶蓼为主,占食物组成的99.4%;黄河开河之后,迁徙到湿地的120只大天鹅,采食玉米为主,占食物组成的69.7%,大天鹅采食植物的种类与本地的优势植物以及你生产有着紧密的关系。

每年农民把玉米种到岸滩上后,往往不到收货季节就会被上涨的河水淹没,最多也就是三年一收,典型靠天吃饭的种植模式。

(1)据图,分析该湿地形成的外力作用过程。

(2)评价当地种植玉米的区位条件。

(3)推测大天鹅在黄河开河前后采食植物数量、品种产生差异的地理原因。

【答案】(1)该湿地地处黄河上游内蒙古高原,地势平坦,洪涝、凌汛导致河流泛滥,河流携带的泥沙淤积形成季节性低浅滩涂和浅水沼泽、湖泊等湿地。

(2)位于中温带,具备一年一熟(春种秋收)的热量条件、岸滩土地肥沃、灌溉水源充足等有利条件,但当地洪涝严重(或多夏涝、凌汛)导致三年一收。

(3)黄河开河应为河冰融化,发生凌汛的季节。

开河前,气温低河流封冻,大天鹅只能栖息在非结冰水域,栖息范围小,食物来源少,以当地天然优势植物为主;被黄河水淹没的玉米,在整个冬季都被冰面封存;开河后,大量未收到的玉米浮出水面,也为集中迁徙而来的大天鹅提供了食物。

【解析】第(1)题,根据题意可知,南海子湿地位于黄河上游的内蒙古高原,地势平坦;黄河该河段有凌汛现象,在黄河解冻后产生的洪涝导致河水泛滥;又黄河携带来的泥沙在此河段由于地势平坦,流速变慢,泥沙淤积,排水不畅,形成季节性低浅的滩涂和浅水沼泽、湖泊等湿地。

第(2)题,评价玉米种植的区位条件可以从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两方面分析。

内蒙古位于中温带,具有一年一熟(春种秋收)的热量条件,该地区有黄河经过,有充足的灌溉水源,同时由于黄河的季节性泛滥,使岸滩的土壤肥沃,适合玉米种植。

由于该地夏季多暴雨、冬季多凌汛,黄河泛滥严重,导致黄河三年一收。

第(3)题,从题干可知,黄河开河应为河冰融化,即发生凌汛的季节。

在黄河开河前,河流封冻气温较低,大天鹅只能栖息在非结冰水域,栖息范围小;此时的玉米已被黄河水淹没,整个冬季被冰面封存,食物来源少,大天鹅只能以当地天然优势植物——酸模叶蓼为主;黄河开河后,大量未收到而被冰封的玉米得以浮出水面,为集中迁徙而来的大天鹅提供植物。

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示意亚马孙河流流域,该流域分布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据统计,50%的大气水来自雨林自身。

近几十年来,当地为了发展经济,大规模开发该流域,大面积的热带雨林消失殆尽。

(1)分析亚马孙流域50%的大气水来自雨林的原因。

(2)推测雨林面积大规模减少对①②两地径流量变化大小的影响,并分析原因。

(3)指出保护亚马孙流域热带雨林的可行性措施。

【答案】(1)亚马孙流域雨林面积大,吸纳和滞蓄大量降水;地处赤道地区,气温高、蒸发旺盛(2分);生物循环旺盛,蒸腾作用强(2) 影响:与①地相比,②地径流量变化更大原因:与①地相比,②地位于亚马孙河入海口,其降水水汽主要来自海洋,降水受雨林减少较小;②地流域面积较大,对径流量的调节作用更强。

或答与②地相比,①地位于亚马孙流域西部山区,形成降水的水汽很大一部分来自雨林本身,雨林面积大规模减少导致降水量减少;①地流域面积较小,对径流量的调节作用更弱。

(3) 对雨林合理采伐,采育结合;提供雨林观光、生态旅游等;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强雨林的保护;建立国际基金。

【解析】第(1)题,亚马孙流域50%的大气水来自雨林主要是因为雨林面积大,吸纳和滞蓄大量降水,蒸发旺盛,蒸腾作用强。

第(2)题,如果雨林面积大规模减少,①地位于西部山区,形成降水的水汽大部分来自雨林本身,雨林面积大规模减少导致降水量减少,①地流域面积较小,对径流量的调节作用更弱。

②地位于入海口,形成降水的水汽主要来自海洋,降水受雨林减少较小。

②地流域面积较大,对径流量的调节作用更强,径流量变化更大。

第(3)题,保护亚马孙流域热带雨林的可行性措施主要是对雨林合理采伐,采育结合。

提供雨林观光、生态旅游。

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强雨林的保护。

建立国际基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