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军阀的统治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题,每题2分,共50分。
在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
)1.1912年宋教仁把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的主要目的是()A.组织新内阁,限制袁世凯的权力B.联合各党派扩大同盟会的力量C.克服同盟会力量分散的特点D.取代孙中山在同盟会中的领导地位2.二次革命失败的客观原因是()A.缺乏思想准备B.军事指挥失误C.力量涣散,缺乏统一指挥D.北洋军阀力量强大3.“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在耶?”是针对()A.慈禧B.溥仪C.段祺瑞D.袁世凯4.曾先后领导过“二次革命”和护国运动的是()A.黄兴B.蔡锷C.李烈均D.唐继尧5.美国支持黎元洪反对中国参加一战的根本目的是()A.让大战的双方互相厮杀,坐收渔人之利B.抵制段祺瑞的势力C.扶植黎元洪当总统D.防止日本独霸中国6.袁世凯复辟帝制和张勋复辟帝制的失败说明了()A.封建军阀垮台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资产阶级共和制度适合中国D.帝国主义在华寻找代理人的政策破产7.护法运动的失败给孙中山的教训是()A.利用军阀打军阀革命不会成功B.反封建军阀应与反帝同步进行C.资产阶级不能领导革命胜利D.封建军阀是民主革命的对象8.二次革命爆发的最主要原因是()A.袁世凯排斥异己,建立了完全听命于他的内阁B.袁世凯搞独裁专制,武力镇压国民党C.孙中山号召武力讨袁D.袁世凯罢免国民党党籍的江西、安徽、广东三省都督9.下列对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结果都以失败告终B.都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C.都是从南方开始的D.都与孙中山有关系10.下列人物中提倡在不损害民族权益的前提下引进外资的是()A.魏源B.周学熙C.张謇D.荣氏兄弟11.从1912年到1919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最快的是()A.纺织业和面粉业 B.造纸业和化工业 C.火柴和榨油D.钢铁和机器制造12.根据一战前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情况分析,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的主要原因是()A.封建专制统治被推翻B.南京政府奖励发展实业C.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D.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13.辛亥革命前后,社会上反映民族资产阶级利益的主张有()①抵制外货②收回利权③民主共和④实业救国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14.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虽然取得了较大发展,但仍带有半殖地半封建的特征,主要表现在①民族工业资本大于商业资本②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③民族资本与外资相比,力量十分薄弱④民族资本与封建经济相比,自然经济仍然占绝对优势A.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D.①②③④15.1912—1919年,中国的民族工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其影响不包括()A.使实业救国成为社会思潮B.促使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C.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提供了阶级基础D.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16.1915年,中国人民兴起了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的运动。
其直接原因是()A.人民族资产阶级要求发展本国实业B.日本在中国市场上大量倾销伪劣商品C.反对日本向中国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D.实行贸易保护,提高国货的市场竞争能力17.辛亥革命后为反对袁世凯专权,革命党人进行了一系列斗争,下列选项正确的是()①将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②在国会选举中成为第一大党③成功组织了国民党的责任内阁④领导发动了“二次革命”A.①②③B.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18.美国知名研究中国问题的专家费正清教授曾把“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称为“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
这主要是因为()A.工业结构搭配不合理B.地区分布不平衡C.社会环境未根本改变D.军阀间割据混战19.1924年,孙中山说:辛亥革命以后的中国,“徒有民国之名,毫无民国之实,实在是一个假民国。
”这是因为当时中国()①民族工业一直没有得到发展机会②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政治上处于无权地位③北洋军阀在政治上仍实行独裁专制统治④封建专制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仍然处于统治地位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20.宋教仁案的发生从本质上反映了()A.统治集团内部的权力之争B.民主共和与专制独裁的矛盾C.美日争夺中国的斗争D.国民党与北洋军阀的矛盾21.袁世凯实行独裁的下列史实,其先后顺序是()①修改总统选举法,可以无限制连任②废除《临时约法》③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④下令解散国民党A.①②③④B.②①④③C.③④②①D.④②①③22.“二次革命”的导火线是()A.宋教仁被刺B.段祺瑞拒绝恢复《临时约法》C.袁世凯称帝D.张勋拥溥仪复辟23.护国运动的成功之处主要在于()A.推翻了袁世凯的统治B.维护了共和政体C.废除了《二十一条》D.粉碎了“洪宪复辟“24.出现下图这一现象主要是因为资产阶级革命派()A.没有提出明确的政治目标B.没有提出平均地权的主张C.没有认清帝国主义的本质D.政治上的软弱性与妥协性25.“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高潮的影响中最为深远的是()A.民族资产阶级的进一步壮大B.促进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C.为民主革命的转变准备了最根本的因素D.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其中26题满分14分,27题满分16分,28题20分)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据海关统计,1914年至1918年,我国进口货物价值1915年比1913年减少20.3%,出口每年比1913年增加14.8%至20.5%,入超由每年2亿多海关两减至约3000万两,1919年更减至1600多万两。
——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材料二:1911~1913年我国注册设厂有72个,平均每年近24个,1914~1918年,五年间注册设厂183家,平均每年近37个,其中钢铁冶炼厂9家。
全国华商机器采煤量1912年为80万吨,1919年增至330万吨。
——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材料三:材料3 据统计,1913年日本在华投资总额为4.9亿日元,1919年增至14亿多日元,1914年输华货值1.6亿多日元,1919年增至14.7亿多日元。
同期美国的对华贸易额由1913年0.35亿海关两增至1919的1.08亿海关两,美国在华商行从136个增至309个,并攫取在华修建1500里铁路等特权。
——陈真、姚洛《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1辑材料四: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不久,中国“铁厂积货如山,无人过问,至于闭炉停机,纱厂结账大多无利……其他工业亦皆消沉。
”——陈真、姚洛《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1辑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其反映的现象。
(2分)(2)据材料一和史实分析材料二中民族工业增多的原因。
(2分)(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实质问题? (4分)(4)材料四反映了什么现象?据材料2分析材料4之现象的内在原因。
(3分)(5)材料二和材料四对比说明怎样的实情? (3分)2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改责任内阁之要义,即总统不负责任,而内阁代总统对于议会负责任是也。
——宋教仁《国民党欢迎会演说辞》材料二:我现在不怕国民党用暴力夺取政权,就怕他们以合法手段取得政权,把我摆在无权无勇的位置上。
——袁世凯材料三:1915年日本向袁世凯政府提供“二十一条”摘录内容:“一、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利,并增加通商的权利……二、日本在南满和内蒙东部享有各种经济、军事特权……三、……四、……五、中国警队及工厂由中日合办……六、中国政府聘日本人担任政治、财政、军事顾问。
”回答:(1)材料一宋教仁主张的责任内阁的实质是什么?对袁世凯的权力有何威胁?是否能把袁世凯“摆在无权无勇”的位置上?为什么?(6分)(2)根据材料二,袁世凯用什么手段解决了他的“就怕”?然后,袁世凯下一步干了些什么?(6分)(3)根据材料三:日本为什么向袁世凯政府提出“二十一条”?袁世凯政府的态度怎样?为什么说“二十一条”是灭亡中国的条约?(4分)28.下图是民国初年东部沿海及长江下游民族工业分布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当时长江南岸以纺织工业和食品工业为主,回答:(1)民国初年,民族工业的发展跟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有何关系?结合史实叙述之。
(4分)(2)综观当时的民族工业分布情况,长江下游是民族工业比较集中的地区,纺织业和面粉业发达。
请分析形成这一局面的具体原因。
(6分)(3)当时苏南和苏北出现了哪些发展实业的有识之士,试评价他们的救国主张。
(10分)答案[解析]2.注意“客观原因”的条件限制,ABC三项是二次革命失败的主观原因。
5.一战期间,日本在中国的势力大增,支持段祺瑞参加一战,为反对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美国支持黎元洪反对中国参加一战。
6.辛亥革命以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两次复辟帝制的失败同样说明了这一点。
8.袁世凯的独裁专制,排斥异己,是二次革命爆发的主要原因。
9.护国运动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斗争取得了胜利,所以A项叙述不正确。
14.本题主要考查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②③④项在教材中有明确的阐述,再认、再现教材所学知识即可。
而此时由于受社会条件的限制,商业资本的力量仍比较弱小,没有超过商业资本。
15.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是在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的条件下,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就是其表现,所以B项与题干时间不符。
16.本题注意“直接原因”的限定条件,1915年日本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激起了人们抵制日货的运动。
19.辛亥革命后由于帝国主义国家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进一步发展的机会,而民主共和的深入人心,西方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特别是新文化运动,已严重动摇了封建专制统治在思想领域的统治地位。
20.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结合当时的社会大背景,从当时中国社会政治斗争的焦点角度分析,不难得出正确答案。
22.该题旨在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
宋教仁被刺,袁世凯决定武力镇压国民党,孙中山、黄兴等掀起“二次革命”。
25.题目中给出了“最深远”的限定项。
在次之前,历史已经证明,民族资产阶级不可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成功,其“最深远”的影响,当是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
二、非选择题26.【解析】该题问题较多,学生要仔细耐心审题。
先读懂材料理解其意后审设问,据要求处理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逐问作答。
【答案】(1)一战期间,中国进口下降,出口上升,入超现象大为改善。
(2分)(2)辛亥革命的影响,列强放松对华侵略,市场需求的刺激。
(2分)(3)一战期间,日、美加强对华经济掠夺。
说明力量薄弱的中国民族工业,即使在发展较快的一战期间,也没有摆脱帝国主义的控制。
(4分)(4)一战后,中国民族工业立即萎缩和萧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