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发展史..
4、魏晋南北朝的教育
魏晋南北朝近400年,是我国历史上处于分裂和长期战乱的时 期。由于社会动荡等原因,官学时兴时废,教育总的来说是不景气 的。由于当时社会上佛、道、玄学盛行文学、史学、自然科学发达, 儒学不振,退居次要地位。
这一时期豪强地主垄断政权,形成了势力强大的门阀世族集团。 这个集团的内部要分配政治权力,这就必须对选士制度进行改革。 “九品中正”选士制度在这一背景下产生。 “九品中正”选士制度,简而言之,是一种由“中正”官评定士人 品级,朝廷按品授官的选士制度。 自魏末晋初,世家大族的势力日益膨胀,中正官职几乎全部被 朝廷的大世族所把持,中正总揽了大权,致使九品中正制偏离了选 拔人才的方向,逐渐蜕变成门阀世族的政治工具。以至“上品无寒门, 下品无世族”,这样就堵塞了寒门士子的仕进之路,他们的学习积极 性受到了严重的挫伤,而那些门阀世族子弟也不屑学习,这就严重 的影响了当时的学校教育,这是九品中正制的消极作用。 到了南北朝时期,世族势力日趋下降,寒门势力逐渐上升。寒 门士子强烈要求参政,“九品中正”制受到猛烈抨击,察举制度又 受到人们的关注,特别是其考试选士的方法日益受到士人的欢迎。 统治者为了控制选士的权力,扩大统治基础,也不断地通过考试来 选拔人才,就是在这个过程中,科举制度开始萌芽。
二、古代教育代表人物
孔子(公元前551年(庚戌)9月28 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即农历 八月廿七~农历二月十一),名丘, 字仲尼。汉族,春秋末期鲁国陬邑 (今山东省曲阜市南辛镇)人,祖 籍为宋国(今河南商丘市夏邑县) 贵族。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古 代的思想家、教育家,被誉为“天 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 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 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 至圣先师、 万世师表、文宣皇帝、文宣王,是 “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 主要思想主张:“仁”(孔子的思 想核心)、“德”(以德教化人 民)、“礼”(以礼治理国家)。 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 深远的影响,世界各地都有孔庙祭 祀孔子。
2、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
官学的衰落和私学的兴起。春秋时期,我国奴隶制崩溃而转向 封建制,经济、政治的大变化,也变化在教育上。为旧经济旧政治 服务的受贵族垄断的“学在官府”的教育走向没落.春秋战国周天子权 威尽失,列国纷争,旧的传统秩序完全被打乱,原来的官学教育体 制也崩溃了。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儒家的孟子、荀子,各有学术特色。春秋 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也是教育剧 变的时代。学校教育从官府移向民间,私学兴起,养士盛行。儒、 墨、道、法等诸子百家站在不同的阶级或阶层的立场上,各抒己见, 相互辩驳,相互争鸣,而又相互吸收、补充,促进了教育思想的发 展和教育经验的丰富,使得这一时期的教育思想呈现出前所未有的 广度和深度。构成了中国教育思想史上最为丰富多彩的一页,教育 价值呈现多维度发展,奠定了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基础。
1977年冬天,570万考生走进高考考场, 参加高考制度恢复后的第一次考试。
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新生入学
1977年,停止了 11年的高考制度开 始恢复,一代人的命 运从此改变。
邓小平“三个面向”题词
高等教育的“扩张”:
基础教育的发展 : 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文盲、半文盲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 (%) 2001年 6.72% 12.21% 15.88% 23.5%
危害
• • • • 文革初期,全国中小学停课闹革命,正规的学校课程被打乱。 中小学教科书“政治化”、“形式化” 课程实施“政治化”、“实践化”(如“上山下乡”) 在“革命教育”中,教师作用、课堂教学、书本知识、基础 知识被极度贬损。学生的实践经验、实用知识、生产劳动和 实地教学被极端地夸大。
• “文革”时教育遭到严重破坏
• • •
2、1953年~1957年
• 学习苏联 ,建设社会主义国民教育制度的原则
3、1958年~1965年
• 1958年开始抛弃苏联的教育模式,寻求符合中国国情的,体 现中国人未来社会理想的教育模式。 • 1958年9月,提出了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 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与当时“大跃进”的形势相配合, 全国高校、中专校学校数和在校学生数迅猛增长。
目录
一、古代教育的发展 二、古代教育代表人物 三、近代教育的发展 四、现代教育的现状
中国是世界上惟一的文化没有中 断过的文明古国,专门的、有组织的 教育活动至少已延续了4000多年。 在整个古代,文化教育可以说一直居 于世界领先地位,尤其是将教育视为 治国安邦之本,更是中国的一贯传统。
一、古代教育的发展
墨子(公元前468 —公元前376), 名翟(dí ),汉族,我国战国初期宋国 国都(今河南商丘)。是战国时期 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 军事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及主要 代表人物。后来其弟子收集其语录, 完成《墨子》一书传世。他提出了 “兼爱”、“非攻”、“尚贤”、 “尚同”、“天志”、“明鬼”、 “非命”、“非乐”、“节葬”、 “节用”等观点。墨子创立的墨家 学说,并有著有《墨子》一书传世。 墨子是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 哲学家、有重大影响力的人,墨家 创始人。其主要思想有兼爱、非攻、 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 天志、明鬼、非命等项,以兼爱为 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
5、隋唐的教育
公元589年隋朝灭陈,结束了魏晋南北朝分裂割据的局面,中 国再次统一。隋朝统一中国以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 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而首先着手的就 是官制和与官制密切相关的选士制度的改革。 这样,被地方官员操纵的察举制和被士族所操纵的“九品中正制” 显然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于是隋文帝正式废除“九品中正制”,依 察举之制选拔人才。至公元606年隋炀帝始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 制的创立。唐承隋制,以分科考试选拔人才,逐渐成为定制,宋、 元、明、清,历代相袭,在中国历史上推行1300年之久,对教育产 生了重大的影响。 科举制与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不同,它不拘门第,面向全社会 公开招考,给每位读书人提供均等的竞争机会。而且通过严格的考 试,实行优胜劣汰。 科举制的创立和实施,对中国封建政治、文化教育的作用和影 响是十分重大的。
• 2、1993和1999年的统计数据为例说明农村教育 经费的投入与城市教育的差距。
┌───────┬───────┬───────┐ │ │ 小学 │ 中学 │ │ ├───┬───┼───┬───┤ │ │ 农村 │ 城市 │ 农村 │ 城市 │ ├───────┼───┼───┼───┼───┤ │1993年全国平均│ 1倍 │ 1.9倍 │ 1倍 │ 2倍 │ ├───────┼───┼───┼───┼───┤ │贵州省 │ 1倍 │ 3倍 │ 1倍 │ 4.2倍 │ ├───────┼───┼───┼───┼───┤ │上海、安徽 │ 1倍 │ 7倍 │ │ │ ├───────┼───┼───┼───┼───┤ │北京、贵州 │ │ │ 1倍 │10倍 │ ├───────┼───┼───┼───┼───┤ │1999年全国平均│ 1倍 │ 3.1信│ 1倍 │ 3.7倍 │ ├───────┼───┼───┼───┼───┤ │上海、 贵州 │ │ │ │ │ ├───────┼───┼───┼───┼───┤ │北京、贵州 │ │ │ 1倍 │14.4倍│ ├───────┼───┼───┼───┼───┤ │河南省平均 │ 1倍 │ │ │ │ ├───────┼───┼───┼───┼───┤ │郑州 │ 1倍 │ 5.9倍│ │ │ ├───────┼───┼───┼───┼───┤ │滑县 │ 1倍 │14.7倍│ │ │ ├───────┼───┼───┼───┼───┤ │新乡 │ 1倍 │ 5.9倍│ │ │ ├───────┼───┼───┼───┼───┤ │延津 │ 1倍 │11.4倍│ │ │ └───────┴───┴───┴───┴───┘ 北京/上海每年投入教育的经费占其GDP的11%,卫生经费也占近9%
农民在田间参加扫盲学习 (50年代)
青年共产党员李招娣在 一间农具仓库里给乡亲 们上识字课(1957年)
《新中国头17年教育与旧中国教育发展的比较》表
1965年学 校数 高等 学校 中等 学校 小学 434所 80993所
比旧中国 最高时增 长
1965年在 校生
比旧中国最多时 增长 1947年的3.3倍 1946年的6.9倍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 289年),名轲,字子舆。汉族,东 周邹国(今山东省邹城市,邹城市 是孔子和孟子的诞生地)人,战国 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 家。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是儒家的思想主义流派。 他提倡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 民本思想,游历于齐、宋、滕、魏、 鲁等诸国,希望追随孔子推行自己 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 但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 而阔于事情”,而没有得到实行。 最后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 “序《诗》,《书》述仲尼之意, 作《孟子》七篇”。
1947年的 67.4万人 1.1倍 1949年的 1432万人 14.1倍
1949年的 11626.9万 1946年的3. 1681000所 4.9倍 人 9倍
4、文革“十年 ”
• • • • • • • • • 工人阶级的领导 分散在农村学习 反对"智育第一" 半工半读,勤工俭学; 以科研、生产带动教学的“三结合”体制 在社会运动中学习 没有明确的入学标准 工农兵学员"上大学、管大学、改造大学“ 建立工农教师队伍。
学校停课,教育战线一片混乱。
example
“北大” 红卫兵 批判校 长陆平 等“反动 学术权 威”
清华大学在批斗反动学术权威
废 止 高 考 制 度 持续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对高等教育造成严重破坏。 图为文革中清华校门被砸。
1968年12月,毛泽东下达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 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上山下乡运动大规模展开,1968年当 年在校的初中和高中生(1966、1967、1968年三届学生,后来被称 为“老三届”),全部前往农村。文革中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总人 数达到1600多万人,十分之一的城市人口来到了乡村。这是人类现 代历史上罕见的从城市到乡村的人口大迁移。全国城市居民家庭中 ,几乎没有一家不和“知青”下乡联系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