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东地区林木花卉白粉病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摘要总结了皖东地区林木花卉白粉病的病害症状,并针对白粉病的发病特点,提出园艺措施、栽培管理措施与药物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以期为减轻该地区林木花卉白粉病的危害提供参考。
关键词白粉病;危害;防治;皖东地区
白粉病是由白粉菌引起的病害,一般危害花卉的嫩叶、幼芽、嫩梢和花蕾。
白粉菌是专性寄生菌,有的种寄主范围很广,如蓼白粉菌能危害157个属的357 种植物。
有些白粉菌分为许多不同专化型,如禾白粉菌可分化为寄生于小麦、大麦、黑麦、燕麦等的不同专化型。
一般1种植物只发生1种白粉病,有时也可发生几种白粉病,如桑树可发生由榛球针壳引起的桑里白粉病和由桑钩丝壳引起的桑表白粉病。
据调查,皖东地区受白粉病危害的常见林木花卉主要有银杏、垂柳、枫杨、鹅掌楸、玉兰、广玉兰、榔榆、榉树、栾树、五角枫、合欢、臭椿、梧桐、枫香、樱花、苦楝、黄连木、白蜡树、倒挂金钟、芍药、迎春、菊花等数百种。
虽然白粉病的种类很多,但各种白粉病在症状、危害、发病流行方式和防治方法等方面均有许多相似之处。
1病害症状
白粉病是世界性植物病害,大部分花木均会感染此病。
大棚种植植物发病更加严重,轻则植株生长不良,丧失经济和观赏价值,重则全株死亡。
该病主要发生在叶片,严重时还可侵染叶柄、嫩梢、花梢、花芽、花梗、花蕾、花瓣等部位。
主要特征是初期病部表现为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白色粉斑,呈零星分布,颜色较淡,感病部位略显褪绿或畸形。
当条件适宜时,粉斑迅速扩大,逐渐连接成片,其上布满白色粉状霉,病叶上出现黄褐色大小不等的块状枯死斑。
发病严重时,病叶皱缩不平,叶片向背卷曲,嫩梢向下弯曲,花期明显缩短或花蕾不能正常展开。
2发病特点
白粉病的病原多为单丝壳菌,菌丝体在花卉的茎、叶表面发育,侵入植物表皮细胞内吸取营养,导致植物感病。
病菌在病株残体上越冬,翌年春气温回升时,
借气流或水珠飞溅传播。
当气温20~25℃、湿度较大时,侵入寄主体内,引起发病。
在光照不足、通风不良、空气湿度大的环境下病害迅速扩展蔓延。
氮肥施用过多、土壤中缺钙或过干的轻沙土都利于发病。
温度变化剧烈、花盆土壤过干等,使寄主细胞膨压降低,减弱植物的抗病力,利于病害发生。
3防治方法
白粉病防治要采取园艺措施、栽培管理措施与药物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
(1)不同品种的花木在抗白粉病方面具有显著差异,选择发病轻或是抗病性的品种栽植是防治白粉病最经济有效的方法。
在购入苗木时,要严格剔除染病株,杜绝病源。
进行扩大繁殖时,要剪取无病虫插枝或根蘖作为无性繁殖材料。
苗木出圃时,要进行施药防治,严防带病苗木传入新区。
(2)晚秋到次年早春越冬期间,彻底清洁苗圃,扫除枯枝落叶,剪去病虫枝集中销毁。
生长期间及时摘除染病枝叶,彻底清除落叶,剪去病虫枝和中下部过密枝,集中销毁。
不宜种植过密,棚室加强通风换气,以降低湿度。
及时排除田间和花盆积水,浇水不宜多,从盆边浇水,不使茎叶淋水,减少病菌传播和发病机会。
增施磷钾肥,少施氮肥,使植株生长健壮,多施充分腐熟的有机肥,以增强植株的抗病性。
与非寄主花木轮作2~3年,以减少病源。
(3)种植在大棚、温室等保护地内的花木,除了喷常用的药剂外,还可施熏烟剂和粉尘剂。
种植前或结束后要进行空棚消毒,每100m2用硫磺粉250g、木屑500g,均匀混合,分成10堆,用烧红的煤球或木炭点燃,关棚一昼夜。
但花木生长期熏烟易发生药害,应慎用。
可在发病前用45%百菌清烟剂37.5kg/hm2,或喷5%百菌清粉尘剂15kg/hm2。
严防病苗入室,棚内尽量种植单一花木品种,避免混植,以防交叉传染。
(4)早春露地花木萌芽前,彻底销毁棚内病株后才能开棚,以防病菌孢子传播到棚外。
一是所用土壤及器皿要经过严格消毒;二是繁殖时不使用感病株上的枝条或种子,选栽抗病品种,如月季可选白金、女神、金凤凰等;三是栽培环境注意通风透光,适当降低空气湿度;四是合理施肥,氮、磷、钾应该配合使用,尤其要增加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能力;五是早春芽前喷3~4°Bé石硫合剂(瓜叶菊忌用石硫合剂,以免发生严重药害),或在0.5°Bé的石硫合剂药液中加入少量洗衣粉(每50kg药液加50g),可消灭芽鳞内越冬病菌。
(5)药剂防治。
发病前,可喷洒65%代森锌600倍液保护。
发病后,及时剪除发病枝叶烧毁,然后喷洒50%多菌灵或505托布津500~800倍液,施药间隔期为10~15d。
为避免药害,也可以选用简易方法除治。
如用酒精棉球抹擦被
害叶片2~3次,或用少量酒精将预先准备好的小苏打溶解,再按每1g小苏打加水250mL比例制成溶液喷雾,或用0.01%的高锰酸钾溶液于下午4~5时喷雾,间隔2~3d,连续2~3次,效果也较好。
最近研制的烯唑醇、腈菌唑、十三吗啉等新农药对白粉病也有良好的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