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5年中国移动TD-LTE一体化皮基站设备技术规范.

2015年中国移动TD-LTE一体化皮基站设备技术规范.

中国移动T D-L T E一体化皮基站设备技术规范目录1.范围 (4)2.规范性引用文件 (4)3.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6)4概述 (9)7. TD-LTE皮站设备技术要求 (10)7.1 TD-LTE无线功能要求 (10)7.1.1系统带宽和配置 (10)7.1.2子帧配置 (10)7.1.3公共信道配置 (11)7.1.4随机接入 (12)7.1.5上行功控 (13)7.1.6链路自适应功能 (14)7.1.7 HARQ和调制方式 (15)7.1.8 调度 (16)7.1.9空口同步 (17)7.1.10空口安全性管理 (17)7.1.11 无线资源控制(RRC) (17)7.1.12终端省电 (19)7.1.13 业务质量保证(QoS) (20)SRB1+SRB2+1AM DRB+1UM DRB; (21)SRB1+SRB2+2AM DRB+1UM DRB; (21)7.1.14测量 (21)7.1.15移动性管理 (22)7.1.16 接纳与拥塞控制 (23)7.1.17干扰抑制 (24)7.1.18负载均衡 (27)7.1.19多天线功能 (30)7.1.20无线设备网管要求 (31)7.1.21 S1接口 (31)7.1.22 X2接口 (33)(1) X2接口管理 (33)7.1.23 VoLTE基本配置 (34)7.1.24 VoLTE用户调度 (35)7.1.25 eSRVCC和测量控制 (36)7.1.26 VoLTE性能 (36)7.1.27 RAN Sharing (38)7.1.28安全网关支持 (38)7.2 TD-LTE互操作功能要求 (39)7.2.1.TD-LTE与TD-SCDMA数据业务互操作 (39)7.2.2 TD-LTE与GSM数据业务互操作 (41)7.2.3数据业务互操作测量控制机制 (43)7.2.4 LTE话音解决方案(CSFB) (44)7.2.5 LTE话音解决方案(SRVCC) (45)7.2.6 重定向流程S1接口相关功能要求 (45)7.3 基站设备射频指标要求 (46)7.3.1 通用要求 (46)7.3.2 发射机性能 (46)7.3.3 接收机性能 (48)7.4 基站设备硬件要求 (49)7.4.1 射频通道数 (49)7.4.2 多天线形式 (49)7.4.3 天线形态及及接口 (49)7.4.4 调制方式 (50)BPSK,QPSK, 16QAM, 64QAM (50)BPSK,QPSK, 16QAM, 64QAM (50)7.4.5 峰值吞吐率 (50)7.4.6 业务能力 (52)7.5 基站设备SON技术要求 (52)7.5.1 基站自启动 (52)7.5.2 PCI自配置自优化 (55)7.5.2.1 PCI自配置自优化开关选项 (55)7.5.2.2 PCI自配置 (55)7.5.2.3 PCI冲突和混淆检测 (55)7.5.3 移动性优化 (55)7.5.3.1 移动性优化的开关选项 (55)7.5.3.2 移动性优化的设置 (55)7.5.3.3 自由模式时的移动性优化 (55)7.5.3.4 移动性优化 (55)7.5.3.5 出栈移动性优化 (56)7.5.4 自报警和自维护 (56)7.5.4.1 自报警 (56)7.5.4.2 自维护 (56)7.5.4.3 SCTP重连功能 (56)7.5.5 自动邻区关系 (56)7.5.5.1 自动邻区关系开关 (56)7.5.5.2 自动邻区关系添加基本功能 (57)7.5.5.3 自动邻区关系的属性管理 (57)7.5.6 负载均衡 (57)7.5.6.1 小区间负载均衡 (57)7.6 同步要求 (57)7.6.1 频率同步精度 (57)7.6.2 时间同步精度 (57)7.6.3 同步方式 (58)7.7 环境要求 (58)7.7.1 温度湿度要求 (58)7.7.2 散热方式 (59)7.7.3 大气压力要求 (59)7.7.4 防雷要求 (59)7.7.5 抗震要求 (59)7.7.6 防护等级 (59)7.7.7 三防要求 (59)7.8 外观要求 (60)7.8.1 设备重量和体积 (60)7.8.2 安装方式 (60)7.8.3 外部硬件接口及指示 (60)7.9 电源和接地 (61)7.9.1 功耗和供电 (61)7.9.2 过流过压保护 (62)7.9.3 接地要求 (62)7.10 安全要求 (62)7.11 电磁兼容 (62)7.12 可靠性要求 (62)7.13 扩展型设备要求 (63)7.13.1 扩展型设备总体技术要求 (63)7.13.2 皮站主机设备技术要求 (63)7.13.3 远端扩展单元技术要求 (64)7.14 无线网设备信令软采要求 (64)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TD-LTE单模一体化皮基站设备技术要求,包括无线功能要求、射频指标要求、硬件要求、SON要求、同步要求、环境要求、外观要求、电源和接地要求、电磁兼容要求、安全要求、可靠性要求要求等内容,供中国移动内部和厂商共同使用。

适用于中国移动TD-LTE单模一体化皮基站设备选型和网络建设。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表2-1 规范性应用文件3.术语、定义和缩略语下列术语、定义和缩略语适用于本标准:表3-1 缩略语4概述一体化皮基站是一种小型化、低功率蜂窝技术,通过固网宽带接入到移动核心网,为用户提供包括传统蜂窝移动通信基础业务在内的固定移动融合业务,主要用于中小企业、公共热点等室内场所,是室内覆盖增强方案之一。

一体化皮基站可用于GSM、TD-SCDMA、TD-LTE网络,本技术要求针对TD-LTE单模制式基站设备技术要求。

此外,一体化皮基站还可以集成电信级WLAN无线接入。

本文后续将一体化皮基站简称为皮站。

7. TD-LTE皮站设备技术要求7.1 TD-LTE无线功能要求7.1.1系统带宽和配置(1)系统带宽支持20MHz带宽的灵活配置优先级:第一优先级(2)系统带宽支持15MHz带宽的灵活配置优先级:第二优先级(3)系统带宽支持10MHz带宽的灵活配置优先级:第一优先级(4)系统带宽支持5MHz带宽的灵活配置优先级:第二优先级(5)子载波间隔15kHz除eMBMS业务外,TD-LTE系统子载波间隔设置为15kHz优先级:第一优先级(6)基站模式支持close、hybrid、open三种模式,并可配置。

优先级:第二优先级7.1.2子帧配置(1)帧结构支持上下行时隙配比5ms 2DL:2UL、3DL:1UL,其他配置可软件升级实现优先级:第一优先级(2)帧结构支持上下行子帧配比10ms 6DL:3UL优先级:第三优先级(3)帧结构支持特殊时隙配比10:2:2,3:9:2,其他配置可软件升级实现优先级:第一优先级(4)帧结构支持协议定义的全部9种特殊时隙配比优先级:第三优先级(5)帧结构支持Normal CP,用于规避多径引起的干扰(Normal CP可规避最大4.6us内的符号间干扰)优先级:第一优先级(6)特殊时隙的应用支持在DwPTS上传送物理层控制信道(PDCCH/ PCFICH/PHICH);当DwPTS上符号数不小于6时,支持同时发送数据信道优先级:第一优先级(7)特殊时隙的应用支持配置终端在特殊时隙UpPTS上发送Sounding参考信号,并能正确接收优先级:第一优先级(8)特殊时隙的应用支持配置终端在特殊时隙UpPTS上发送短RACH(PRACH preamble format 4),并能正确接收优先级:第二优先级7.1.3公共信道配置(1)信道配置支持所有公共物理信道:PBCH、P-SCH、S-SCH、PCFICH、PHICH、PDCCH、PUCCH、PRACH 优先级:第一优先级(2)信道配置支持运营商静态配置PUCCH占用RB数,PUCCH占用RB数配置范围区间为[4~12]RB优先级:第三优先级(3)信道配置基于多种场景的应用需求,支持PUCCH传输格式:●Type 1: Scheduling request●Type 1a,1b: ACK/NACK●Type 2: CQI●Type 2a,2b: CQI+ACK/NACK优先级:第一优先级(4)信道配置支持动态调整PDCCH占用的符号数,调整范围为{1,2,3}OFDM符号,实现PDCCH占用符号数合理:既满足调度/功控信息发送需求,又无资源浪费优先级:第一优先级(5)Sounding参考信号支持运营商静态配置上行sounding信号占用带宽参数Csrs,配置范围为0、1,缺省值:0优先级:第二优先级(6)Sounding参考信号支持运营商静态配置上行sounding信号占用带宽参数Bsrs,配置范围为0、1、2,缺省值:1优先级:第二优先级(7)Sounding参考信号支持运营商静态配置sounding的周期,sounding周期范围为{5,10,20,40}ms,缺省值:10ms优先级:第二优先级(8)Sounding参考信号为了减少用户间sounding信号的干扰,支持窄带sounding参考信号的频域位置跳频优先级:第二优先级(9)信道配置在系统信息中广播的公共信道配置,在改变时通过系统信息更新过程实现,不重启基站优先级:第一优先级7.1.4随机接入(1)随机接入系统支持随机接入PRACH format 0(最大支持14公里小区半径)优先级:第一优先级(2)随机接入系统支持随机接入PRACH format 1(最大支持77公里小区半径)优先级:第三优先级(3)随机接入系统支持随机接入PRACH format 2(最大支持29公里小区半径)优先级:第三优先级(4)随机接入系统支持随机接入PRACH format 4(只在UpPTS上发送,最大支持1.5公里小区半径)优先级:第二优先级(5)随机接入支持根据TDD上下行配比,邻小区配置信息等因素配置不同的preamble码发送位置(特殊时隙、上行子帧位置)优先级:第二优先级(6)随机接入随机接入支持发送密度为10ms 1次和20ms一次优先级:第一优先级(7)随机接入支持基于竞争和非竞争的随机接入,并且运营商可配置基于竞争和非竞争随机接入码数量(每个小区可分配的随机接入码数量为64个)优先级:第一优先级(8)随机接入支持根据小区覆盖范围,配置逻辑根序列索引、零相关区间(Ncs)参数优先级:第三优先级(9)随机接入支持根据小区覆盖范围,根据逻辑根序列索引、零相关区间(Ncs)生成Preamble码优先级:第三优先级7.1.5上行功控(1)上行功控支持运营商配置PRACH功率初始值和功率调整步长(powerRampingStep)优先级:第一优先级(2)上行功控支持PRACH 消息3(msg3)的闭环功控,提高接入成功率优先级:第一优先级(3)上行功控支持PUSCH、PUCCH、Sounding参考信号闭环功控优先级:第一优先级(4)上行功控支持功率余量power headroom的事件触发性和周期性两种反馈触发机制,且支持触发周期和门限的设置优先级:第一优先级(5)上行功控支持运营商配置功控初始值P0参数(P0值与小区覆盖大小相关)优先级:第二优先级(6)上行功控支持单个功控命令用于承载多个UE的功率调整信息(DCI format 3)以提高传输效率优先级:第一优先级(7)上行功控支持PUCCH根据上行接收信号强度或质量、Power Head Room、接收机性能、Target SINR等因素来调整终端的发射功率优先级:第二优先级(8)上行功控支持PUSCH根据上行接收信号强度或质量、Power Head Room、接收机性能、MCS解调门限等因素来调整终端的发射功率优先级:第一优先级(9)上行功控支持PUSCH绝对式和累积式的功率控制优先级:第一优先级7.1.6链路自适应功能(1)链路自适应支持上下行的链路自适应,动态配置用户传输资源及传输格式等,链路自适应的算法至少应该考虑MCS等级、PRB数、无线链路质量、下行多天线传输模式等因素优先级:第一优先级(2)链路自适应支持在PUCCH周期反馈CQI/PMI/RI,且支持不同多天线传输模式下的反馈模式,包括宽带模式mode1-0,1-1和窄带模式2-0,2-1优先级:第一优先级(3)链路自适应支持在PUSCH上非周期的反馈CQI/PMI/RI,窄带模式3-0,3-1(高层配置)优先级:第一优先级(4)链路自适应支持在PUSCH上非周期的反馈CQI/PMI/RI,宽带模式1-2优先级:第二优先级(5)链路自适应支持在PUSCH上非周期的CQI/PMI/RI反馈模式mode2-0,2-2(UE selected)优先级:第三优先级(6)跳频支持PUSCH跳频,子帧内(intra-subframe)或子帧间跳频(inter-subframe),以获得跳频增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