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小学数学趣味性教学 -毕业论文

论小学数学趣味性教学 -毕业论文

【标题】论小学数学趣味性教学【作者】马柳【关键词】趣味教学、趣味性、时代性【指导老师】冉彬【专业】小学教育【正文】1引言我们大家都知道,小学阶段的学习是人的终身教育的起始站。

尤其在知识爆炸的今天,学习数学不再仅仅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而是学生掌握知识的方式方法、学习知识的情感态度、学习是否有趣、它能解决什么实际生活问题等等。

在现今的小学数学教学当中,很多教师仍在运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教得很累,学生学得更累,而教学效果却并不是那么的理想。

我认为,小学的数学教学最主要的还是要激发学生的兴趣。

明代朱熹的《小学集注》里就有“教人未见趣必不乐学”。

皮亚杰也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兴趣”。

现代教育学则更是强调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心理学也告诉我们,学生积极性的主要心理因素是动机与兴趣,它是促成学生走向成功的动力。

“兴趣是成功的一半”,只有学生感兴趣的东西,学生才会积极地开动脑筋认真思考,并以最简捷、最有效的方法去获得最必要的知识,这就是求知欲。

可以说,没有兴趣就没有求知欲,而有了求知欲,学生就会自觉地去学习。

因此,我就从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出发,实施数学趣味教学的研究,使数学课堂乐趣化,数学教学最优化,把学生吸引到数学课堂中来。

2什么是趣味性教学趣味性,也就是情趣和意味。

趣味性教学就是指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指教育者创设的情趣情境和提出的问题能吸引受教育者的注意力和提高学习积极性。

在数学教学中,突出“趣味性”,对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调动儿童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有很大的好处,还能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当中,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并富有个性的过程”[1]。

我们通过创设情境提供与学生学习的基本内容相关的及与现实生活相类似的或真实的情境,使学生具有为理解主题、解决问题所需要的经验,帮助学习者在这种情境中去发现、探索与解决问题。

2.1教学情境的趣味性2.1.1情境内容的生活化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植根于生活,数学的“教”与“学”也与日常生活密不可分。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

我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重要性,让学生学会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师对数学知识进行生活化的加工,既是把现实生活引进课堂教学,使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事物,让学生体会到现实生活中每时每刻都离不开数学,从而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6]第一、创设生活情景、感受数学魅力传统数学教学都比较注重数学知识本身的内在逻辑,很少顾及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这种数学教学,由于远离了学生的经验背景,很难使学生充分理解其知识内涵。

[2]因此,教师应注重把数学知识寓于生活之中,在课堂中创设生活情景,让学生从中感悟数学、理解数学。

案例一《分类》上课伊始,同学们走进教室,发现课桌上乱七八糟地堆放着许多形状不同、颜色不同、用途不同的纸张。

“谁这么不小心,上完课也不收拾一下?”“乱七八糟的不妨碍我们上课吗?”……同学们唧唧喳喳,教师不动声色:“你们有什么好建议吗?”马上有同学回答:“不如把课桌整理好后再上课。

”“这样一股脑儿的堆在一起吗?”教师做了一个双臂合拢的手势。

有的学生点点头,但绝大多数看着老师迟疑不语的表情,又陷入了沉思。

“我们可以分类摆放,这样既美观又方便以后要时好找。

”一学生的话提醒了大家,全班同学恍然大悟。

此时,教师顺水推舟:“如果要整理你们桌上的纸张,你们打算怎么整理?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试一试”。

[3]这时的分类不再是教师的主观要求,而是学生的实际需要。

学生的兴致高涨,纷纷调动已有的经验来解决当前的问题。

有的按颜色分类,有的按形状分类,还有的按用途分类,教学目标很好的达到了。

这样,通过生活化的活动,理性抽象的东西就成了很有趣味性、现实中常见的现象,让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情景创设中,改变以往单一的课堂学习模式,形成多渠道、全方位的数学学习格局,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魅力是无穷的。

第二、运用生活经验、提高解题能力荷兰数学家、教育家弗莱登塔尔指出数学来源于现实、扎根于现实、应用于现实,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有着它独特的魅力。

我们在教学时要尽量开发身边的资源,为学生提供操作、实践的机会,并在实践操作中感知数学,以达到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的目的。

如某教师在教学北师大版《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时,组织学生用小刀切土豆,切下第一刀时,用手掌摸一摸切过的地方,感觉是平平的、滑滑的,“感知面”;竖着切下第二刀时,用手指指两个面相交的一条边,“感知棱”;再切第三刀后,用手指点三条棱相交的“点”,“感知顶点”……经过操作,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中的三个要素“面、棱、顶点”得到了强化认识,在实践理解中建立了正确,牢固的数学概念[13。

第三、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数学就是为了用数学,例如学校组织秋游,要以年级为单位租用汽车,一辆大车坐50人,一辆小车坐25人(租大车比小车贵150元),某个年级有175人,需要几辆车,怎样租车最省钱?这个很现实的问题我们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解决。

学了《认识元、角、分》后,要求学生和家长购物时帮家长计算物品的价格等。

像这样的能用数学知识解决的现实问题有很多,只要我们教师用心挖掘,将数学知识生活化,使生活经验数学化,可使学生对数学知识探索得更深刻,思维更精确,使生活经验成为数学的智慧经验。

总之,要联系学生的生活情境,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这是新课程标准提出来的,它为我们指明了工作方向,我们要结合生活实际,抓住典型生活事例,善于捕捉、善于发现、善于组合,将课堂教学生活化、现实生活数学化,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体验到数学的魅力,使学生喜欢数学,使数学课堂教学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发展。

2.1.2情境内容的时代性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大量的信息,智力水平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

我们教师创设的情境应具有时代性。

教材总是滞后于时代的,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有自己的思考,对于教材,应抱着尊重、理解、充分运用、改造创新的态度去对待,而不能让教材束缚自己的教学与思考,努力创设富有时代性、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得非常紧密的教学情境,充分引起学生的共鸣,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

案例二一位教师在世界杯比赛前上“比的意义”一课,创设了下面的情境:(1)谈一谈“今年7月份全世界将有几十亿双眼睛关注韩国,大家知道为什么吗?”(2)读一读“5月11日世界杯热身赛:中国队以3:1胜泰国队;泰国队以1:3不敌中国队;中国队以3:1降服泰国队”这三句话有什么想法?(3)猜一猜:中国队能不能进入世界杯16强?(4)画一画:画一个长方形,要求长与宽的比是3:2。

教师抓住足球比赛中的比分,也即是差比来引出倍比,这不仅与生活原型相吻合的,而且世界杯是球赛,也是高年级学生谈论的热点问题,所以学生的学习热情十分高涨。

2.1.3防止认识上的“唯情境论”新课程理念强调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并不是数学课脱离了情境,就远离了儿童的生活,就不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

当然,新课程的实施,使原本枯燥无味的课堂气氛变得热闹了起来,学生变得活泼了起来。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追求形式新颖的学习活动中,不能丢失了课堂实效性。

因此,有专家建议:教师创设教学情境时一定要注意针对不同的对象而有相应的变化。

对低、中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模拟表演、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高年级学生,要侧重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同时要注意,并不是每节课都一定要从实际情境引入,对一些不好创设情境的教学内容,也可以采取以旧引新或开门见山的方式,直接导入新课。

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就是“到位不越位,帮忙不添乱”。

如某教师在讲授“两位数减两位数”时,教师出示主题,让学生观察画面,感受北京申奥成功的喜悦,然后引导学生看相关的统计表,提出数学问题。

学生提出:北京和多伦多共有多少票?北京比多伦多超出多少票?多伦多和巴黎共得多少票?多伦多比巴黎多多少票?巴黎比多伦多少多少票?等等。

一节课近一半的时间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算法的探讨匆匆而过,练习也只完成了书上的“做一做”,下课铃就响了。

显然,这样的情境设置便没有使学生学到计算技能,虽然他也运用了趣味情境。

2.2教学语言的趣味性2.2.1语言的趣味性教育家斯维特罗夫说:“教育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就是幽默”。

幽默的教学语言,绝不只是为了博得学生一笑,它在给学生以愉快欢悦的同时,促使学生深入思索,悟出“笑外之音”,从而起到积极的教育作用。

数学教学内容本身比较抽象、枯燥,如果教学语言生涩、呆板,学生学起来就觉得乏味、疲倦,很难保持高度的注意力[2]。

因此,教学语言应生动、活泼,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提高学生的有意注意。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有时也可以穿插小故事、顺口溜、歌谣、谜语等,使数学教学妙趣横生。

2.2.2语言具有音乐性某些教师授课的声音不小,但总是一个声调.每到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就昏昏欲睡,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应使语言音节均匀,声调和谐,给人抑扬顿挫、节奏鲜明、悦耳动听的美感。

这样的语言可促进学生积极思维,理解重点,把握难点[14]。

如果在上课时,即使遇到难点处,也不故意把语气放慢或放轻,总是反复强调,这样反倒起不到好的效果。

经过反复思考,我觉得重点问题应放慢语速,难点应反复强调,启发性的语言应放慢、放低声音。

语言设计再好,如平铺直叙也不会达到理想的效果。

但也有的老师误解了音乐性含义,每讲一句话都拖着长长的尾巴,声音怪怪的,学生听了,觉得好笑、好玩,从而分散了注意力.因此,教师应以亲和、自然的音乐语言授课。

2.2.3语言具有概括性数学是一门逻辑性、科学性强的学科,这就要求数学语言应精练、准确、概括性强。

数学上的文字、符号、数字都是比较抽象、枯燥的。

根据小学生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的特点,教师应把抽象的文字、数字、符号,转变为具体形象的故事和鲜活的实际,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使他们如触其物,如见其面,如闻其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发学生积极地动脑思考。

就如教学《长方形》时,我们可以用手势表示的,两手指着两条长:“长方形是有长有短的,这两条是长长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