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成长记录册
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 知》中明确指出了成长记录袋作
为质性评价的有效方法是学生评
价的重要形式。
成长记录袋的具体作用
➢有利于 “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的落实; ➢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 ➢有利于学生自我评价的反思能力的培养; ➢有利于全面系统地考察学生的学习成果; ➢为学生升学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
备注
虽然我们倡导学生自主自觉的完成,但为了更准
确、全面的反映学生成长情况,便于后期进行评价, 建议再设置目录时要设定一些规定内容:1.自我介 绍(全方位的);2.开学第一课(军训);3.学业 情况(学生成绩表、折线图32次,学科发展类:优 秀作文,优秀试卷,最佳解题方法,学习方法等 等);4.道德修养(感恩教育,热爱集体,乐于助 人);5.社会实践(志愿者活动、义务劳动、社团 活动等、学校大中型活动等);6.心理健康(心理 日记,想对自己说的话等等);7.兴趣爱好(自 由);8.评价激励(学生互评,家长寄语,教师激 励)。
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 生自主建构自我认知的过程。学生不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 而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 成长记录袋可以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性,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 自主建构,体验成功的喜悦,获得进取的力量,分享合作的和 谐。
元认知理论
李雁冰2000年发表的《质性课程评价的典范:档案袋 评定》,以及徐芬、赵德成2001年发表的《档案袋 评价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是当时两篇最具代表 性的文章。
2001年
长沙开福区作为第一批国家级课改实验 区进入了新课程实验,开始了区域推进
成长记录袋的实践探索。
教育部正式发布《关于积极推进
2002年
翻开这本记录册,回 忆往事的点点滴滴。虽然 有许多坎坷,但有老师同 学的培育和陪伴,让成长 的路上不再孤独。慢慢的 学会长大,学会勇敢,学 会强······愿这份小小的记录 册,写下我们的成长,写 下我们的回忆。
(4)制作一个目录:思考自己要记录的内容,计划页数分块, 设置页码,便于后期检索,存放样品,样品的名称要标识清楚。
评价一:美学 评价二:语言 评价三:心理学 评价四:班主任 评价结果
国内比较详细 介绍成长记录 袋的一本书 《成长记录袋 的基本原理与 应用》,里面 详细介绍了成 长记录袋的内 涵、类型、优 缺点、实践指 导以及应用案 例,进一步促 进了成长记录 袋应用的本土 化。
2.主动性:学生是选定自己的成长记录袋内容的主要决 策者,学生应该积极主动地进行收集、整理与反思等。
3.互动性:学生成长记录袋的基本成份是学生作品,但 同时往往也包括对学生完成作品过程的描述或记录, 还包括学生本人、教师、同伴和家长对作品的评价。
类型:依据使用的目的,一般分为
1. 成果展示型:是一种激励性的终结性评价,一般情况下用以 展示学生在各个方面的成就与所长。由于每个学生收集的都 是自己满意或最佳的作品,因此能够反映学生的个性与特长。
(5)收集与整理:写明收集时间、原因、自己对样品的反思、 教师的评价、同伴的评价、照片等
个人档案:简介,以表格的形式全面描述自我,在配以自 己从出生到现在一些有价值的照片和说明,已达到准确认 识自我的目标。
姓名
出生地
身份证号 所在班级 QQ号码 我的性格 我的爱好 我的特长 我的名言 我的理想
好朋友 宠物 愿望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学业发展:我的学习我做主
个人兴趣:我的地盘我做主
社会实践:我行我秀
(6)评价:由学生、家长、老师进行激励性、建议性的评价。
为了督促学生及时收集整理,确保质量,目前暂时规定按照 “小组每两周一交流,班级每月一检查,年级每期一展示,学校 每年一评价奖励”的检查评价周期进行。
二、学生成长记录册的定义、特征及分类:
定义:根据教育教学目标与学生素质发展的情 况,有意识地将各种有关学生表现的作品及 相关证据收集起来,通过合理的分析与解释, 反映学生在学习与素质发展过程中的优势与 不足,反映学生在达到目标过程中付出的努 力与进步,并通过学生的反思与改进,激励 学生取得更高的成就,记录其发展轨迹的档 案袋或档案夹。
(二)理论基础
成长记录袋作为一种重要的质性评定方法有着其特殊的 理论背景,对这些理论的认识和把握是实施学生成长记录袋 的基础。
多元智能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 加德纳于1983年在《智能的结构 》一书中提出的。主张评价一个 学生应该从多元的角度,发现学 生的智能所长,促进各种智能协 调发展。
学生在选择放入成长记录袋中 的作品时,可以是自己优势智能 的表现,比如学生以录音带、录 像带、绘画作品、制作的实物作 品、收集的标本等自己喜欢的形 式来建立成长记录袋,从中可以 看出学生个性化的差异。
“元认知” 是美国心理学家弗拉维尔于1976年在其《认知 发展》一书中提出的。“元认知”简单地说就是关于认知的认 知,其实质就是人对自己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成 长记录袋有利于培养学生和教师的反思能力,而当代认知心理 学用元认知这个术语代替反思这个概念,元认知理论不仅使反 思的内涵与步骤等更清晰,更易理解与把握,而且使反思由过 去单纯的心理现象变成一种实践行为,直接在实践过程中发挥 作用,这也成为成长记录袋的理论基础之一。
爸爸 妈妈 其他
雍鑫雨
性 别
身体 状况
民族
家庭住址 E-mail地址 其他联系方式
出生年月 政治面貌
学生
姓名
吉祥物
家庭重要成员 工作单位
联系电话
开学第一课:军训,粘贴集体和个人照片,配以简明 扼要的军训心得或感言。
浓浓情深:情亲(家)、师生情、同学情(班级), 对自己的家庭和班级进行描述,配以图片,感受血浓 于水的亲情,润物无声的师生情,患难与共的同学情, 体会享受与责任、关爱与互助……
(三)实际背景:
国际: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西方国家的中小学教育都经 历了一场“评价改革运动”(第四次评价改革运动),教育 评价在发展上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和趋势,如将质性评价整 合并取代量化评价,既重视学生在评价中的个性化反应方式 ,又倡导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会合作,强调评价问题的真实性 与情境性,不仅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结论,而且重视得出结 论的过程。成长记录袋的方法就是在这场运动中形成和发展 起来的新的质性评价方法。 国内:我国传统的课程评价只注重结果,以结果为导向,不 注重对学生学习、成长过程的评价。而新课程主张以人的发 展为本,致力于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自然要倡导过 程评价:即通过对学生学习、生活等各方面作品的收集,记 录学生的成长足迹,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展现学生的成绩、 进步与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于是,学生成长 记录袋便被引入到我国进行实验。
4. 素质评估型:是唯一一种通过评价学生所收集的作品来评定 其素质发展状况或在某一学科领域主要成就的档案袋,常用 于水平性或选拔性评价。
三、如何指导创建学生成长记录袋?
1、明确应用成长记录袋的目的与确定其类型:目前根据我校现状
暂时采用成果展示型记录册。 2、确定成长记录袋的收集主题:优秀成果。 3、确定要收集的作品与数量:随时收集整理,小组每两周一交 流,班级每月一检查,年级每期一展评,学校每年一评比奖励。 4、明确成长记录袋的参与者及作用: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同 学互评,家长引导,教师激励。 5、着手创建成长记录袋:
一、为什么要建立成长记录袋? 二、什么是成长记录袋? 三、如何指导创建和创建成长记录袋?
一、学生成长记录册的发展简史:
(一)起源:
“成长记录册(袋)” 是对英语单词“portfolio” 的意译。意思是“带着走的作品集”。最初主要 是指那些画家、摄影师把自己最满意的作品收集 在一起,带去给自己的委托人看,准备争取展出 或出版。这种荟萃优秀作品进行展示的功能后来 引起了社会其它许多领域的关注,这其中包括了 教育领域。
2. 主题过程型:以某一主题为切入,记录学生在特定学习领域 的进步过程或发展轨迹,诊断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取得 的成绩或存在的问题的档案集。
3. 目标达成型:教师或学生按照教学计划与学习计划的目标, 列出成长记录袋的主题,对收集的内容不作具体与严格的规 定,由学生自己计划和编制其中的内容,是学生为实现某一 学习目标,过程中创造的各种类型的作品档案集。
特征:
1.目的性:学生成长记录袋中材料的收集和选择是有目 的的而不是随意的,是与一定的教学目标相适应的。 它不只是简单汇集学生作品,而是有意义、有目的地 收集学生迈向课程目标的与成长和发展相关的材料。 主要目的是要通过大量材料的收集和学生本人对材料 的反省,客观而形象地反映出学生某方面的进步、成 就及其问题,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自我评 价、自我反省的能力。
(四)历史节点图
20世纪80年代末
美国斯坦福大学教师评价项目组的J.巴顿和A.柯林斯第一次探索 和尝试了在教师教育中使用成长记录袋进行评价的可能性。
成长记录袋开始作为一种评价工具在全美中小学广泛
20世纪90年代 使用,其中美国的佛蒙特州和亚利桑那州主动将成长
记录袋取代笔试成为评价学生的方法。
2000年
(1)扉页:写好学校、班级、姓名(用记号笔填写)
2020届1班 张海军
(2)起一个有创意、有涵义、响亮的名字:如:足迹,成长,追梦,梦之路,青春 进行曲等等。
(3)写一段精美的前言:简明阐述建册原因、目的等
前言
成长像一颗小树,有 晴天,阴天,暴雨······有老 师同学的陪伴,有家人的 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