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肺复苏教案(二)

心肺复苏教案(二)

教师补充:在这起事故发生的当天,这名刚入矿还不满一个月的职工因其师傅当天休息,班中就没有再给他分配任何工作任务,于是便在操作台旁观看其他人员修理80型开关芯子。当检修人员去送电检查故障是否修好时,也许是出于好奇心促使李某端起了开关芯子,在开关通电的同时导致触电,最终造成了这起触电事故。
教师点评:虽然这起事故暴露出在制度落实、现场管理等方面存在漏洞,但是我们也要看到,由于缺乏必要的急救知识,采取的急救方法不当,延误了抢救的最佳时机,这个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和思考。
《心肺复苏》
\
|
课题名称:心肺复苏
授课
时间
课型
理论课
课时
安排
1学时(45分钟)
:
教学
目标
1.理解心肺复苏的概念
2.知道心脏骤停的判断方法
3.掌握心肺复苏术的操作方法
教学
重点
心肺复苏术的操作方法
教学
难点
*
胸外心脏按压的操作方法
教学
方法
讲授法、图片展示法、操作演示法、问答法
教具
仪器
多媒体、心肺复苏急救模拟人
首先讲述事故的经过
*
然后通过讲述事故的直接原因把事故补充完整。

随后对这起事故进行点评,引出给我们的启示。

最后设置两个问题引起学员的思考,并引出本节课的主要学习内容。
视学员的回答情况,适时引出需要立即采取心肺复苏,并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
因本段内容对非专业医护人员来说比较陌生,所以学员理解即可。
2000年,美国心脏协会(AHA)在《Circulation》杂志上颁布了“心肺复苏(CPR)与急症心血管监护(ECC)国际指南”(“指南2000”)。正式发展为心肺复苏学,此后约定每隔5年更新心肺复苏指南。
&
我国最早有关恢复呼吸、心跳的文献见于东汉张仲景(约145-208)《金匮要略》。
“当人自缢时,缓缓抱起,平卧在地,蹬肩挽发,用口嘘之,数嘘之;将手放于心脏,动之,数动之”。

了解的内容
了解的内容
逐一详细讲解即可
2.多“压”少“吹”
按压与呼吸的比例仍为30︰2
)
3.快“压”慢“吹”
按压频率至少100次/分、而人工呼吸只需8~10次/分,两者之间比较相差了十多倍。
4.急“压”缓“吹”
每次按压用时不得超过秒,而人工通气每次至少持续1秒钟、直到患者胸部被吹抬起为止。
5.重“压”轻“吹”
胸外按压幅度至少为5cm、要求每次用力压出患者颈动脉搏动,而人工潮气量小于10ml/kg。
然后,通过意识和呼吸迅速判断是否是心脏骤停。
最后,大声呼救周边人员配合抢救。
注意:评估判断时间5-10秒,避免不必要的延误。
安置体位
*
若患者仰面朝上,采取仰卧位,放置在硬地面或木板上,身体平直(头颈躯干位于同一条直线上),双手自然并拢靠近身体,敞开上衣。
若患者被发现时面朝下趴在地面上,要整体翻转,保护颈部,身体平直,无扭曲。
通过发展史再次吸引学员的兴趣
~
明确在现场时的处理方法


抛出问题让学员讨论,分散教学难点
结合图片进行讲解说明
$
|
结合图片进行讲解说明
"
此部分内容为重点中的难点。
图片展示
\
深度和频率用按压的原理向学员说明

简单讲解说明即可
拆分成四个步骤详细演示,中间以容易错误的方法反向进行说明

图片展示并演示

<
结合图片说明并演示
1.意识丧失
^
突然意识丧失、昏迷(心脏骤停10-20秒后出现),常伴随全身抽搐。
2.呼吸停止
表现为呼吸完全停止、感受不到或叹息样,多发现于心脏骤停30秒后。
3.脉搏消失
通常表现为大动脉搏动消失或很难感觉到
4.瞳孔散大
双侧瞳孔散大或扩散,多数约30-40后出现,也有60秒后出现的情况。
5.面色死灰、皮肤苍白或发绀
'

,
强调第一目击者的作用。
^
本段内容只需要学员了解即可。
,
教师活动:以讲解为主,重点落在煤矿事故可能造成的伤害中那些能引起心脏骤停上。
学生活动:听课为主
罗列出各种可能造成心脏骤停的原因后,由学员选出煤矿事故那些可能引起。
-
怎么判断出是心脏骤停比较重要。所以,讲解时按照心脏骤停后的几种表现逐一说明。重点强调判断出意识丧失、呼吸停止就需要考虑是心脏骤停即可。
<
1.心脏骤停
是指各种原因所致的心脏突然停止有效搏动,泵血功能突然终止,造成全身循环中断、呼吸停止和意识丧失,引起全身缺血、缺氧。医学上把心脏骤停导致的死亡也归类到“猝死”。
主要脏器对无氧缺血的耐受能力:
肺组织-----较长(大于2小时)
肝细胞-----1-2小时
心肌和肾小管细胞----30分钟
延髓-----20-25分钟
6.只“压”不“吹”
如果旁观者未经过心肺复苏培训,仅为突然倒下的成人患者实施单纯胸外按压,而不用做人工呼吸,当然医护专业人员必须按30︰2交替做。
播放视频或由教师演示操作步骤。
:
教学方法:讲述法,问答法
教师活动:以讲述为主,问答法为辅
学员活动:以听课为主,主动思考
教学目的:通过案例的讲述以及问题的提出,吸引学员的兴趣,并引出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2.急救流程
按照2010国际心肺复苏指南指导,急救的流程为:
立即识别心脏骤停并启动急救系统
尽早进行心肺复苏术
快速除颤
有效的高级生命支持
综合的心脏骤停后治疗
3.核心要素
]
胸外心脏按压、开放气道、人工呼吸
4.操作步骤
评估判断
冷静评估,迅速判断,大声呼救
方法:
首先,要冷静评估四周环境是否安全,以伤者和自身安全第一。
在心跳停止1分钟内施救,生还的可能性高达90%左右。
4分钟内,生还的可能性也可达到60%左右。
而超过4分钟后,由于心脏的应激反应会减小,抢救的成功率会以每分钟7-10%的幅度递减。
一旦超过8分钟,抢救成功的可能性就非常小了,15分钟后基本上就“没救”了。
所以,对心跳、呼吸停止的人来说,“时间就是生命”,必须要争分夺秒。
(2)托下颌法(适用于颈部损伤者★):把手放置患者头部2侧,肘部支撑在患者躺的平面上,握紧下颌角,用力向上托下颌,并同时用拇指把口唇分开。
人工呼吸
口对口:
(1)口完全包住患者口唇,防止漏气
(2)吹气时捏鼻,呼气时松鼻。
!
(3)连续吹气:2口
(4)吹气与呼气时间相等
(5)有效指征:胸廓起伏
(6)潮气量500-600ml
教学方法:讲授法,图片展示法
教师活动:以讲授为主,图片、图表配合说明
学员活动:以听课为主
教学目的:围绕心肺复苏的概念,引出“心脏骤停”、“黄金四分钟”、“第一目击者”等基础概念,深入浅出的让学员明白抢救的目的、抢救时间和时机的重要性,为下面所要讲授的内容做好铺垫。

着重强调大脑的缺氧耐受极限。

以图表的形式说明抢救时间的重要性。

问题1:如果你在现场,首先你会怎么做
A.在旁围观,不知所措
B.打急救电话或送医院仔细检查
C.天气炎热,疑似中暑,赶紧掐人中
D.冷静评估环境,迅速判断伤情
问题2:通过检查发现他昏迷不醒、呼之不应。并且没有了呼吸和脉搏,你应该如何处理
答:立即采取心肺复苏进行抢ຫໍສະໝຸດ 。【讲授新课】一、概念
心肺复苏,是指专业或非专业人员针对心脏骤停者所采取的一系列急救措施,以恢复其心跳、呼吸和意识为目的。
再次评估
按压30次,人工呼吸2次,为一个循环,一般做5个循环,即做完5个30:2后,再次评估。
进一步生命支持
在医院更专业的医护人员、更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下进一步生命支持,比如:电除颤,心电监护,复苏药物的使用等。
5.心肺复苏有效的征兆
.患者恢复可探知的呼吸及脉搏。
:
.面色(口唇)好转,如由紫绀转为红润。
以上各点,以判断意识是否丧失、呼吸是否停止、脉搏是否消失最为重要。对我们非专业医护人员,判断出意识丧失、呼吸停止就要考虑心脏骤停,要立即开展心肺复苏。
但是开展心肺复苏抢救之前,还必须检查伤者是否存在以下几种情况(心肺复苏禁忌症):
|
1.胸廓畸形
2.肋骨骨折
3.胸壁开放性骨折
四、心肺复苏术
1.心肺复苏的发展史
胸外心脏按压
按压要领:有力、连续、快速
4.3.1按压部位
胸骨中下1/3处或两乳之间连线中点
4.3.2按压深度
至少5cm
4.3.3按压频率
至少100次/分
~
4.3.4按压姿势
地上采用跪姿,双膝平患者肩部。
站立时,双膝平患者躯干。
按压方法
双手平行重叠,十指交叉
掌根接触胸壁,五指过度背伸,肘关节伸直
双肩双臂与胸骨垂直,利用上身重量垂直下压
.瞳孔由大变小,并可由对光反射。
.患者出现知觉反应,甚至有呻吟及四肢活动等
6.心肺复苏终止的条件
.患者自主呼吸及脉搏恢复
.有他人或专业急救人员到场接替
.有医生到场确定病人死亡
.救护人筋疲力尽而不能继续进行心肺复苏。
五、心肺复苏的注意事项
1.先“压”后“吹”
首先第一步就是按压,然后开放气道,进行人工呼吸。


#
此部门内容为本节课的重点,须采取多种教学方法讲解
教学方法:讲授法、图片展示法、演示法、讨论法
教师活动:首先通过讲述发展史再次吸引学员的注意力,然后介绍急救的流程,明确在现场的处理方法,随后通过讨论核心要素的先后顺序,把其中的难点内容分散,最后通过边说边看、边讲边练的形式重点讲解操作方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