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社会如何割韭菜

中国古代社会如何割韭菜

中国古代社会如何割韭菜ty_杰星2017-02-06割韭菜顾名思义就是长了就割一茬,再长再割。

秦始皇发明了割韭菜,汉武帝使之发展,到了女皇武则天那里,如何割韭菜已经是一件很完备的事情了。

对于春秋战国的乱局,秦始皇认为没有经济上的大一统就没有政治上的大一统,政治上的大一统必须建立于经济上的大一统之上。

经济上的大一统就需要统治阶级占天下一大半的财富。

秦始皇通过两件事做到了这一点。

第一是修阿房宫,彻底掏空了六国贵族的钱袋子;第二是修长城,彻底掏空了天下中产阶级的钱袋子。

通过这两件事,天下80%的有钱人破产,财富高度垄断于秦始皇之手。

当然,历史证明秦始皇的做法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相反,自从修筑长城以后,汉族人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绝对优势荡然无存,胡人数次马踏中原。

但是他却发明了经济领域的割韭菜法。

刘邦得到天下以后,试图恢复三皇五帝时代的做法,简言之,道法自然。

在自然界韭菜也会被动物收割,听之任之。

所以他封分诸刘,以黄老思想治理天下。

到了汉武帝时期,我们可以说汉武帝有多方面的考虑,也可以说他个性如此。

有人会认为汉武帝如果不割韭菜,如何打仗?上古三皇五帝从不割韭菜,四夷来朝,国力空前。

不止在经济手段上有一系列的创新,汉武帝对割韭菜的贡献在于改造儒家思想,使之成为割韭菜的有力武器,类似于我们今天的企业文化。

如果说孔子的儒家思想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忧国忧民,经汉武帝改造的儒家思想就是一种典型的淫祀,使之专门为统治阶级服务,败坏社会风气,从而使中国人富不过三代。

汉武帝虽然进一步完善了割韭菜法,但是仍然纰漏多多,所以整个两汉就是黄老文化和淫祀化的儒家文化共治的局面。

两晋时期,司马氏崇尚黄老文化,也推动了门阀的崛起。

对于门阀制度,以前本人认为有百害无一利,后来眼界慢慢的放开了,本人发现门阀制度有其优越性。

具体容后详述,至少在当时,门阀世家有力的抵御了外族入侵,比诸于后世蒙古族和满人马踏中原,五胡十六国时期外族更多,更强大,但是他们在门阀世家面前,始终不能一统华夏。

到了隋炀帝时期,面对天下门阀林立,他决定效仿秦始皇,暴力割韭菜,一条京杭大运河不断的侵蚀着门阀世家的财产。

最终受到淫祀化的儒家思想影响的山东豪强联手北方异族起来替天行道。

替天行道正是淫祀化的儒家思想的产物。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关陇集团笑到最后。

李世民对割韭菜的态度是,道法自然。

说到割韭菜,武则天可是个真正的高手,她面对门阀世家,完善了科举制度,彻底取消了以军功任免官员的方法,沉重打击了门阀世家。

可以说,门阀世家兴起于司马氏,灭亡于武周。

宋元明清只不过摒弃了秦始皇暴力割韭菜的方法,而是不断完善科举制度,将天下财富集中于官员之手,并采用淫祀化的儒家思想去收割这些财富。

乾隆七下江南本质还是对江南士绅割韭菜。

红楼梦准确的描写了官二代如何被割韭菜,金瓶梅则描写了标准富二代如何被割韭菜。

笔者就不详述了。

随之而来的是富不过三代已经成了普遍现象。

伴随的却是另一种更可怕的现象:三代之内,必有一战。

我们说,一个王朝土崩瓦解绝不仅仅是阶级矛盾不能调和,而是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

笔者认为人民内部矛盾不可调和的说法更加准确。

人民内部矛盾不止是阶级矛盾,还有统治阶级内部不可调和的矛盾。

拿崇祯皇帝做例子,他暴力收割了魏忠贤的财富,导致其他官员不再也不敢信任他们的皇帝。

当李自成起义时,崇祯叫官员出钱以资军饷,没有一个官员出钱。

笔者当时在也不敢出!我要是出了钱,皇帝看我有钱,我是不是下一个魏忠贤啊?笔者认为,割韭菜导致人民内部矛盾不可调和,尤其是暴力割韭菜。

自从秦始皇起,天下没有五百年的江山,跟割韭菜不无关系。

而割韭菜的文化土壤,也就是淫祀化的儒家思想必须予以清除。

不同于孔子纯粹的儒家思想,也不同于孔子纯粹的忧国忧民,后世淫祀化的儒家思想提倡均贫富,替天行道,并身体力行的败坏社会风气。

使得《水浒传》这样一本为土匪立传的淫祀洗脑作品经久不衰。

上古三皇五帝的制度,强调道法自然,固然培养了门阀,但也使得中华民族空前强盛。

并且门阀世家也是人民内部矛盾无限扩张的一种很好的限制。

回到周幽王时期,如果没有他烽火戏诸侯,门阀世家也不会联手造反。

门阀世家的存在,某种意义上,保证了王朝的自然更替,也延长了统治阶级的寿命。

夏商周国祚均很长,所采用的都是上古黄老治世之道。

春秋战国时期是人类文化的轴心期,全球在该时期均发生了文明的大发展,大繁荣。

究其根本原因,也是天道自我调节的一种方式。

仅仅就中国而言,动荡时间较长的一个表面原因是群雄没有绝对有实力者。

但是,笔者认为,黄老文核心的忧国忧民,以苍生为己任的严重缺失才是该时期较为混乱的一个重要原因。

笔者认为,比之于淫祀化的儒家思想,上古黄老之道,有其优越性。

其一,门阀制度可以约束和规范统治者家族的统治方式。

其二,门阀世家的存在可以避免民不聊生这种极端情况的出现。

其三,门阀世家使得中华民族空前强盛,文治武功都远胜于后世。

有鉴于此,笔者呼吁,重塑华夏文明内核,建立以黄老文化为核心,提倡忠孝节义,着眼于传承华夏悠久文明的新时期黄老思想。

岁次丁酉年孟春杰星于燕山不问苍生问鬼神居从唐朝以后,江南地区就是割韭菜的重灾区,面对严峻的形式,江南士绅采用了独门秘籍,简言之:有形资产无形化,物质资产精神化。

具体怎么实施呢?就是只给子孙后代留几十亩薄田,几千两纹银,一座不大但是却美轮美奂的宅院。

给子孙留大量的金银,必然被收割,既然如此,不如将财富全部无形化,精神化。

古董字画一样容易被收割,只有精美的宅院不易收割。

徽州地区的民居天下有名,都是徽商的作品。

徽商们在扬州赚取了海量的纹银之后,回到家乡,修桥修路。

最后为后代留一座宅院,基本都不大,不是乔家大院那样的上百间房子构成的院落。

但是徽商的院落精雕细琢,每一扇窗户、每一扇门、每一片瓦,都是能工巧匠心血之作。

子孙后代拥有了这样的无形的,精神的资产以后,基本可以保证不被收割,从而有机会东山再起。

个中滋味,各人领会。

昨天跟朋友探讨门阀制度,他认为魏晋门阀制度阻止了普通人的晋升通道。

与印度的种姓制度没有太大区别。

讨论有助于厘清问题。

笔者恰恰发现门阀制度也可以不断进步。

比如沙特阿拉伯就是典型的门阀制度,沙特皇室与部族首领共同治理国家。

这种方式曾经是古代海湾地区的常见制度。

在古代,海湾地区的门阀制度有效对抗了强大的十字军东征,铸就了辉煌的一千零一夜神化。

在今天,保留门阀制度的沙特,皇室的权利与部族门阀的权利互相制约,国家在海湾地区实力出众,民众满意,晋升通道仍然存在。

印度是一个不彻底保有门阀制度的国家。

在社会生活中,印度各部族的首领,以及婆罗门阶层仍然可以有效监控执政者的行为。

笔者认为,门阀制度可以有效限制执政者的权利。

而美国所谓的三权分立,根本不能有效限制总统权利。

有心者可以看出,美国离分裂已经不远了。

奥巴马在任期间,总统权利无限扩大,他彻底粉碎了美国三权分立赖以存在的基石:自觉自律。

可以预见,下一个奥巴马上台之时,就是美国分裂的日子。

西方世界,以后还是英国人的。

有鉴于此,笔者认为,上古黄老之道,以道法自然为核心,建立了可以充分制约权力的门阀制度,理应成为重塑华夏文明内核的不二之选。

当江南地区割韭菜到底有多严重呢?以明朝江南地区特有的漕粮和白粮为例来说明。

很多人都有个错觉:明朝赋税较低。

事实上,明朝的赋税,历代无出其右。

明朝江南地区每年需缴纳漕粮400万石,每石粮食运费平均3-4倍,到了明末,这个数值在5倍以上。

江南地区民众每年实际需承担漕粮1600-2000石之间。

万历年间,粮价为每石0.5两左右,到了明末,每石可达10两。

折合白银,江南地区每年仅漕粮就需缴纳费用800-1000万两。

而明朝实际税收每年大约300万两。

至于白粮,盘剥更甚。

江南五府需每年上缴白粮20万石。

根据明代士大夫的说法:“二十万之供,实费二百余万石”,“一米一珠,一粒一泪”,“江南膺此役者,家立破矣”。

明朝白粮制度严重破坏了江南地区经济发展,使土地荒废,吏治腐败。

明朝的问题是国家正式赋税过低,官员工资过低,导致产生大量的权利寻租,进而使吏治腐败,社会风气败坏。

清朝提高税收,高薪养廉,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权力寻租。

乾隆皇帝虽然七下江南,收割富人财富,但是对于江南百姓,他前后减免赋税2亿两,使得“乾隆时期,蚯蚓如手指粗”。

割韭菜使经济失去弹性,犹如沙漠的生态体系,难以抵御危机。

明朝末年,一次天灾,使鱼米之乡,饿殍遍野。

李自成振臂一呼,王朝土崩瓦解。

门阀制度可以有力制约统治者不正确的决策,使经济保持弹性。

比如沙特阿拉伯,阿联酋与委内瑞拉,均为主要产油国。

油价下跌,委内瑞拉濒临破产,沙特阿拉伯与阿联酋却没有受到明显影响。

究其原因,门阀制度制约了王室的权利,限制了王室对财富的随意支配权。

反观委内瑞拉,总统随意处置国家财富,经济失去应有的弹性,无法抵御危机。

有鉴于此,笔者认为,三权分立和古代中国割韭菜制度无法从根本上限制统治者权利,导致经济失去弹性,门阀制度可以更加有效的保障民生,实现可持续发展。

按照设计,天下80%的财富集中于5%的统治阶级,暨朱明皇室和各级官员及其关系户。

形成一种谁当官,谁有钱的格局。

官员一旦去职,就要被割韭菜,从而保证财富高度集中。

为了对抗割韭菜,官员们一方面通过结党形成利益集团,使得离职的官员仍然能发挥重要影响力,从而避免被收割;另一方面大兴土木,以沉淀财富。

结党导致吏治败坏,大兴土木又使社会风气败坏。

明王朝初中期,大明宝钞的发行量估计在几亿两,使宝钞在70年间贬值100倍,最后正德皇帝不得不废止宝钞。

宝钞不切实际的发行量是统治阶级的一次割韭菜行动,在这次行动中,百姓受损较严重,但是仍然没有危及明王朝的统治。

针对不断流转的官员割韭菜的逐渐失效,意味着统治阶级人数不断扩大,需要割更多的韭菜才可以养育日益扩大的统治阶级。

官员们通过大兴土木与结党营私大量沉淀财富,才是大明朝亡国的罪魁祸首。

大量沉淀的财富使得明王朝后期,市面上出现钱荒。

朝廷只能提高货币发行量,却直接导致通货膨胀。

最后,帝国的经济体系完全失去弹性,民怨沸腾。

秦始皇认为政治的大一统必须建立于经济的大一统之上,发明了割韭菜法,淫祀化的儒家思想使得中国古代被深深的烙上了运动的痕迹。

运动具有目标性、强制性、标准性的特点。

明朝末年,天灾频仍,官员建议取消江南五府的白粮,以恢复民生。

经过一番扯皮,不但没有取消白粮制度,反而事实加重了当地老百姓的负担。

这一事件充分反映了运动的特点。

明朝末年,苛捐杂税多如牛毛,大量老百姓主动成为雇农,甚至抛弃土地,直接导致土地高度集中,朝廷税收割韭菜愈发困难。

与之相反,朝堂之上,一派盛世之象。

秦始皇的大一统思想是对黄帝以黄老之道治理天下的全盘否定。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试图建立高度中央集权的人是蚩尤,最后被以黄帝为首的门阀集团制止。

其后,商纣王南征不战,试图削藩,被周武王联合诸门阀制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