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公共课程平时成绩评定的新思考_黄敢基

大学公共课程平时成绩评定的新思考_黄敢基

2011年4月第4期高教论坛H igher Education ForumApr120111No14大学公共课程平时成绩评定的新思考黄敢基(广西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广西南宁530004)摘要:本文针对传统平时成绩考评模式在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方面存在的不足,探讨了科学合理的平时成绩评价体系应遵循的几个基本原则,并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提出了一种易于操作,考评结果较为客观、公正的平时成绩综合考评方法。

关键词:平时成绩;体系;综合考评中图分类号:G642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9719(2011)04-0080-03作者简介:黄敢基(1972-),男,广西钦州人,讲师,硕士,从事大学数学教学与应用研究。

收稿日期:2011-01-05修稿日期:2011-01-28大学公共课是大学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开设课程的范围涉及文学、历史、哲学、艺术,以及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多个方面,公共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人文和科技素养,增强社会责任感,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现阶段大多数高校对公共课程考核的方法一般是采用期末考试成绩与平时成绩加权平均的综合评定方法。

由于教学设施、师资、课时等各方面条件限制,多数公共课都是合班开课,一个班少则七八十、多则一二百人,这给教师合理公正的评定学生平时成绩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另外,随着教育部5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6的出台,大多数的高校都加大了对本科课程教学改革的力度,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课程考核方式的革新,普遍的观点是应将对学生能力的评判由传统的仅凭课程最终考试成绩来评判延伸到包括学习过程的综合评判,而学习过程一般是以平时成绩的形式加以考核,故相应的改革措施即是提高平时成绩的比例。

因此,探讨科学合理、操作简便的平时成绩评价体系和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平时成绩传统评定方法的不足目前,多数的高校仅对平时成绩在课程综合考核中的比例作出规定,但对平时成绩的具体的评定方法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一般是由教师根据所授课程的性质和特点,自主决定评定的依据。

教师评定平时成绩所参考的依据主要有以下几种:1.考勤情况,即学生请假、迟到、早退及缺课情况;2.课堂表现,包含学生听课的态度、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正确性等情况。

3.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包括是否按时交作业、有没抄袭现象、作业书写的工整程度等。

4.期中考试情况。

在实际中,以上的各种评定依据都存在不足之处,如刘寿堂[1]、许成安等[2]对考勤、课堂提问和课后作业等几种考评方式的合理性提出了质疑。

对平时成绩传统评定依据的质疑主要是评定方法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关于评定方法的科学性,主要指评定依据的合理性和公正性。

如对于以课后作业完成情况作为考评的模式,由于在实际当中普遍存在抄袭作业的情况,教师很难真正清楚哪一本作业是/原版0,哪一本是/盗版0。

多数情况下只能根据作业完成的对错和书写的工整程度来判定学生的成绩,这样便会出现有时抄袭者的成绩反而比真正独立完成作业的同学要高的不合理现象。

另外,课堂提问的回答情况是课堂表现的一种主要考核形式,但对于动辄上百人的教学班而言,教师应该将回答权交给谁?能否保证每个学生在一学期中都获得平等发言的机会?因此,以课堂表现作为考评方式的公正性就值得商榷。

而对于评定方法的可操作性方面,主要是评定标准量化难及教师执行起来要花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

如对于课堂提问考评方式,由于每次提问的问题难易程度不同,由此教师很难把每个学生对不同问题的回答情况作统一的量化评分处理。

而对于考勤模式,如果每次都点名则会占用过多的教学时间,影响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期中考试作为一次性的考评,存在教师命题上的主观性和偶然性,若依此作为平时成绩的主要参考也有失合理与公正。

二、平时成绩评定体系应遵循的原则平时成绩是相对于期末成绩而言的,是为了弥补期末考试所存在的不可避免的偶然性、单一性的不足,改变一考定终身的状况而设置的考评方式。

随着平时成绩在高校课程成绩评定中的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探讨科学合理的平时成绩评定体系将是众多教师努力的方向。

笔者以为,一套好的平时成绩评定体系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801.公开性原则平时成绩评定方法必须是公开的,在课程开始时即向学生说明平时成绩的考评方式、方法。

平时成绩考评方法的公开透明,不仅能消除学生对教师在考评时是否带有主观性和随意性的疑虑,而且能有效引导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2.兼顾公平与效率原则在此,公平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要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同等的机会获取平时成绩;二是指依据平时成绩考评体系对每个学生评定的成绩要能真正反映出学生平时学习努力的程度。

效率则指考评体系要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不能以牺牲教师过多的时间、精力为代价。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上好课,若过多地把时间、精力花费在对学生平时成绩的考评上,则易造成本末倒置。

3.尽可能定量化原则对平时成绩考核方法的量化,可以在较大程度上避免教师在评定成绩时或多或少存在的主观性与随意性,保证考评结果客观、公正。

4.教学相长原则平时成绩考评体系的制定,不应该成为约束学生的条条框框,更不能因此造成师生之间的对立或/博弈0。

一个好的考评体系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良好学习习惯,还有助于教师在教学方法、讲课艺术等多方面不断得以完善和进步,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三、平时成绩评定新方法的思考如前文所述,各种平时成绩的传统评定模式在实际执行中存在着诸多问题。

如何合理、公正的评价学生的平时成绩已成为众多教师关注和研究的课题,如张卓[3]研究了用模糊综合评判法评价学生平时成绩,而侯志强[4]则从课堂出勤状况、上课态度端正状况、回答问题状况、课后作业完成状况及课程内容掌握状况五个方面对平时成绩进行评定,这些方法尽管对平时成绩的考评进行了量化,但还是存在考评过程过于繁琐,计算工作量大的不足。

笔者结合自己多年公共课授课的教学实践经验,在此提出一种平时成绩考评方法,以期与广大同行共同探讨。

1.平时成绩考评体系的构成(1)课堂综合表现。

这一部分包括考勤情况、课堂表现及课后作业完成情况。

与传统考核方式不同的是,笔者把这一部分的考核交给学生自己完成。

具体操作是以授课班中的每个自然班为单位,每班视人数多少分为若干个小组,由每个小组集体讨论给本小组以外的同班同学评定课堂综合表现分,再通过求平均即可得每位学生的课堂综合表现分。

例如一个班50人,可以考虑分为5个小组,则经过各小组评定,每个学生便有4个课堂表现成绩。

设某学生的小组评分分别为82、85、87、90,则该学生这一部分的得分即为86分。

采用这种评定方式主要有以下几个优点:一是学生亲自参与到平时成绩的考评,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二是由于实行分组,在避免考评结果的片面性的同时也分散了考评工作量;三是由于同一个自然班的同学之间互相较为了解,分组评分类似于专家打分法,故评定的成绩较为客观,真实。

(2)随堂作业或小测验随堂作业或测验即是教师要求学生在课堂时间完成作业或小测验。

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半小节要求学生完成并上交作业,或利用一小节进行课堂小测验,不需要很正式的命题和印试卷,教师把题目写在黑板上或事先做好显示在多媒体的投影屏幕上,要求学生利用作业本作答即可进行。

这种考评方式对教师而言在操作上具好较好的灵活性,同时,由于对学生而言具有时间短及随机性的特点,故相比于课后作业,随堂作业或小测验的考评结果更具有时效性与真实性。

要注意的是随堂作业或小测验要占用正常的上课时间,因此,要求授课教师对随堂作业或小测验的内容,时间和次数要合理计划。

(3)期中考试与随堂小测验不同,期中考试是在课程学习的中期对前面所学内容的一次较为全面的考核。

通过期中考试,可以检查学生对所讲授内容的学习掌握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在课堂和课后对本课程学习的努力程度。

故尽管期中考试具有一次性、偶然性和主观性等不足,但期中考试的成绩也可以为评定学生的平时成绩提供一定的参考。

(4)课程小结课程小结是考察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的能力,可以写各章小结,也可以写整个课程的小结。

只有对课程内容、方法及各章节知识结构认真学习、钻研才能写出较好的课程小结,所以课程小结也能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但由于课程小结存在评阅工作量大、量化标准不好统一的特点,因此,笔者认为,课程小结的次数不宜过多。

2.学生平时成绩综合评定方法我们采用综合加权平均的方法计算学生的平时成绩,即对上述考评体系中的各部分赋以相应的权重,再计算加权平均便可得出每个学生的平时成绩,考评体系中各部分的权重可由授课教师与其他有经验的教师共同讨论确定。

例如,假设已确定课堂综合表现、随堂作业或小测验、期中考试、课程小结的权重分别为013,014,012,011,如果某个学生各部分的考评分分别为课堂表现88分,随堂作业或小测81验平均85分,期中考试82分,课程小结平均90分,则该学生平时成绩的综合得分为88@013+85@ 014+82@012+90@011=8518分。

通过笔者在教学中实践表明,采用上述平时成绩评定体系考评学生的平均成绩具有操作方便,评价较为客观、公平、公正的优点,特别是师生共同参与其中,对教与学双边活动的有序、有效的开展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四、结束语一套科学的平时成绩考评体系固然可以对学生的平时学习情况给予合理公正的考评,培养良好的学习风气,但其也只是促进教学的一种手段。

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从根本上需要授课教师热爱学生、热爱教学,不断丰富和完善教学方式和方法,提高讲课的艺术,这样才能使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长,并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实现全面发展。

(责任编辑:杨树喆)参考文献:[1]刘寿堂.大学公共课程平时成绩考评手段质疑及商榷[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2):174-176.[2]许成安,王家新.大学课程平时成绩评定依据的比较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5(7):39-41.[3]张卓.模糊综合评判法在学生平时成绩考核中的应用[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5):62-64. [4]侯志强.平时成绩的评定方法研究[J].科技资讯,2007(26):161.基金项目: 1.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十一五0立项项目/5概率论与数理统计6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0 (2008C028);2.新世纪广西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加强学生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应用能力研究与实践0。

New Thinking on Usual Performance Assessment ofCollege Common Required CoursesHU ANG Gan-ji(College of Mathematics and Information Science,Guangxi University,Nanning530004,China) Abstract:Consider ing that t raditio nal ev aluatio n mode fo r usual perfor mance has some deficiency in science and o per ation,w e first make research in some pr inciples which a suit of science and reasonable evaluation system have been met,and then com-bined w ith the autho r's ex per ience in teaching,put for war d a kind of method w hich is easy to operate to ev aluate the usual per-fo rmance fa irly1Key words:usual perfo rmance;system;compr ehensive evaluat ion(上接第42页)[4]龙文祥,董兴开.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高师教育类课程设置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8(5):621[5]王大钊.高师院校师范生实践教学模式新探[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154-1561 [6]戴建兵,程浩1探索高师院校教师教育新模式)))河北师范大学/顶岗实习工程0评介[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5):78-811[7]吴志宏,冯大鸣,周嘉方.新编教育管理学[M]1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11-2121[8]吴全华.意义与问题)对我国教师资格制度的解读[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931[9]张洁1当前我国教师资格制度存在的问题[J].中国教师,2005(11):551[10]陈向明1教师资格制度的反思与重构[J].教育发展研究,2008(Z4):421[11]梅新林.聚集中国教师教育[M]1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4361[12]高交运,李淑贞.我国教师资格认证制度的现状及相关思考[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4):101Practical Choice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of Guangxi Teacher EducationLIANG Hong-kun,OU YANG Chang-qing(Guang xi Univer sity for Natio nalities,Nanning530006,China)Abstract:In the backgr ound of the dev elo pment of west China and building up of China-A SEA N F ree T rade A rea,the paper analysed t he r ealistic situation of G uangx i teacher education,and pro po sed that to make sustainable,stable and coo rdinated de-v elo pment,Guangx i teacher education must make a pr actical choice o n t heo retical research,educat ion practice and training sys-tem1Key words:G uang xi teacher educat ion;development;pr actical choice8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