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Mary and Max》 影评

《Mary and Max》 影评

《Mary and Max》影评
09年法国国际动画影展最佳动画长片《玛丽和马克思》是一部澳大利亚第二部黏土定格动画片,这部动画片并没有用到过多的电脑动画技术,这点令人非常佩服。

这部电影是2009年圣丹斯电影节25周年的开幕影片。

电影故事题材非常朴实,场景单调寂静,其中的人物造型也说不上好看,甚至有些笨拙,而旁白的声音,书信之中玛丽和马克思的声音,却非常的动人。

看着看着,你会忘记或者忽略这是动画片,你会被故意不合比例的人物迷惑,为他们的悲伤而悲伤。

它就是有如此大的魅力。

故事大概讲得就是玛丽,这个有着“泥巴色”眼睛,“鸡屎状”胎记,“出生是一场事故”的丑陋,天真,孤独的8岁小女孩,在意外中得到了纽约的44岁犹太男人的地址,便写信询问他美国的小孩是在可乐杯里发现的吗(她深信澳大利亚的小孩是在啤酒杯里出生的)。

而这个肥胖,焦虑,抑郁,敏感的男人竟然给她回了信,从此两人开始了长达20年的信件与巧克力交换的生涯。

两个人都是那么的弱小,单纯,孤独,脆弱,他们相互依赖着,彼此的聆听渐渐成为他们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但是这种相惜在影片中表现的又不似生活中那么俗套。

这部影片的最后让我们每个人都有很深的感触。

马克思在片尾说的“我之所以原谅你,是因为人无完人,你不完美,我也一样。

”也让我们明白有缺陷的人才算是完美的人,如果一个人看起来没有任何缺点,那是因为他隐藏的太深,隐藏越深的人内伤越重,所以那些世人眼中优秀的人自杀会这样另人讶异,因为他不愿诚恳面对自己的缺陷。

我不喜欢完美,太美好的一定最脆弱,最容易破碎,精雕细琢的假瓷器不及小时候自己挖出的破瓦片来的震撼。

《玛丽和马克思》这部影片大胆的运用灰色调来表现,主要颜色是灰色的或者黑色的、褐色的,很少用到鲜艳的颜色,极少的艳色就是来自舌头和嘴唇,来自玛丽的发卡,来自玛丽送给马克思、马克思别在帽顶的毛线球。

更让我们觉得他们是如此孤独,与世界如此格格不入。

但是整个灰色调却没有让我有压抑,排斥的感觉,相反,我却感觉它是那么的温暖。

最后一幕,天花板上铺满的信纸会让眼泪夺眶而出。

看着玛丽默默仰望,镜头一摇而上,随后惊天动地,观者无不为之动容……
这个有点心酸的粘土电影,描述着人们背负沉重心理的艰难生活。

在这个怪诞而疯狂、让人困惑的世界,就这样顺其自然地活着,就是我们面对苦短的人生该有的态度吧。

忘年交,两相比较。

朋友让你知道,要有斩获梦之高远的勇气和慰藉生之苍茫的童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