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利川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09-2020)专题研究5利川市中心城区空间发展专题研究

利川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09-2020)专题研究5利川市中心城区空间发展专题研究

专题研究五利川市中心城区空间发展专题研究目录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1 研究范围 (1)1.1.2 研究背景与目的 (1)1.1.3 研究意义 (2)1.2 研究框架 (3)2. 中心城区空间形态的历史演变 (3)2.1 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一般规律 (3)2.2 中心城区空间形态演变的历程 (4)2.2.1 1989年以前:城市雏形期 (4)2.2.2 1989~2000年:城市雏形期向轴线生长期过渡 (5)2.2.3 2000~2008年:轴线生长与轴间填充并存期 (5)2.3 中心城区空间形态演变的趋势 (6)3. 中心城区现状空间解读 (7)3.1 中心城区空间结构现状 (7)3.2 中心城区空间发展的制约因素 (8)3.2.1 地形条件限制大,空间破碎度高 (8)3.2.2 增量土地不足,土地集约化程度低 (8)3.3 中心城区空间发展阶段的判定——快速扩张阶段 (9)3.3.1现状空间形态 (9)3.3.2城市建设状况 (9)3.3.3用地规模估算 (9)3.3.4小结 (9)4. 中心城区空间结构模式选择的相关理论支撑 (10)4.1 增长极理论 (10)4.1.1增长极形成的条件 (10)4.1.2增长极与中心城区空间结构模式的构建 (10)4.2 “组团——跃迁”模式理论 (11)4.2.1 “组团——跃迁”模式理论的内涵 (11)4.2.2 “组团——跃迁”模式理论与中心城区的空间扩展 (11)4.3 生态城市理论 (11)4.3.1 生态城市空间结构模式 (11)4.3.2 生态城市理论与中心城区的空间扩展 (13)4.4 精明增长理论 (14)4.4.1 精明增长理论的背景 (14)4.4.2 精明增长的核心内涵与主要原则 (15)4.4.3 精明增长的实现途径 (16)4.4.4 精明增长与中心城区的完善 (16)5. 中心城区空间拓展的动力机制分析 (16)5.1 中心城区空间扩展的正作用力 (17)5.1.1 周边核心城市的扩散力 (17)5.1.2 经济的快速增长 (17)5.1.3 城镇化的推进 (18)5.1.4 产业结构的调整 (19)5.1.5 旧城更新 (19)5.1.6 新区开发 (20)5.1.7 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 (20)5.1.8 居民生活的需求 (21)5.2中心城区空间扩展的负作用力 (21)5.2.1 自然地形的限制 (21)5.2.2 门槛规律的要求 (22)5.3 小结 (23)6. 中心城区空间拓展模式的选择 (24)6.1 山地城市空间拓展模式 (24)6.1.1 紧凑圈层式 (24)6.1.2 轴向伸展式 (25)6.1.3 集约内涵式 (26)6.1.4 多核跳跃式 (27)6.2 中心城区空间拓展模式选择的结果——“组团—跃迁” (28)7. 中心城区空间拓展方向的选择 (29)7.1 市域城市经济联系度分析 (29)7.1.1市域各城镇交通联系度分析 (29)7.1.2 市域经济布局分析 (31)7.2 中心城区空间拓展方向分析 (34)7.2.1空间拓展规律 (34)7.2.2空间拓展方向的确定 (34)7.3 中心城区空间拓展新区的确定 (35)7.3.1 新区的选择 (35)7.3.2 新区用地条件分析 (35)7.3.3 新区自身的发展要求 (36)7.3.4 新区的确定 (36)8. 中心城区“一主一组团”空间结构解析 (37)8.1 中心城区空间结构 (37)8.2 主城区空间结构与用地布局 (37)8.2.1空间结构 (37)8.2.2用地布局 (37)8.2.3 各片区职能分工 (38)8.3 凉雾组团空间结构与用地布局 (39)8.3.1空间结构 (39)8.3.2用地布局 (39)9. 中心城区“组团—跃迁”式空间结构的支撑策略 (40)9.1 综合运输体系的构建 (40)9.1.1 主城—组团间公路的建设 (40)9.1.2 主干路网的建设 (40)9.2 生态绿地系统的构建 (41)9.2.1 基质 (41)9.2.2 廊道 (42)9.2.3 斑块 (42)9.3 空间管制规划的实施 (42)9.3.1 空间分区、分类管制 (42)9.3.2 综合管制措施 (43)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与意义1.1.1 研究范围本研究涉及以下两层次范围。

(1)现状中心城区现状中心城区包括都亭、凉雾两个街道办事处的行政辖区范围。

(2)规划中心城区本次总体规划修改由于中心城区空间拓展的需要,拟将凉雾乡集镇纳入中心城区范围,即规划中心城区将包括都亭、东城两个街道办事处以及凉雾乡集镇的规划建设用地及近郊地区。

1.1.2 研究背景与目的(1)宏观背景①国家对于西部经济发展的宏观战略及优惠政策对利川市空间拓展的影响利川市所处的区位及发展现状决定了它能享受国家施行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及中部崛起战略对于相关地区的优惠政策,以及国家对于“老少边穷”地区的优惠政策。

这一系列优惠政策将推动利川市经济快速发展,从而促使其城市空间结构及形态发生变化。

从1999年编制上版总规到现在,利川市的发展形势、条件已经发生很大变化。

利川市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总收入等三项重要指标增幅在近几年连续保持恩施州第一。

近5年来,利川市中心城区的城市建设步伐大大加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中心城区基本具备了建设中等城市的条件。

在国家宏观战略及优惠政策的推动下,利川市经济已经进入快速发展期,经济的快速发展将促进空间规模增长、促使利川市空间结构与形态发生较大变化。

②“两型社会”建设目标的提出对利川市空间拓展的要求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整个社会建立在节约资源的基础上,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核心是节约资源;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其核心内涵是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

“两型社会”建设目标要求利川市在空间拓展过程中应秉持节约资源、协调城市建设与自然生态系统发展的理念。

利川市是山区城市,地理条件的限制决定了利川市可利用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在空间拓展中应尽可能节约土地资源;此外,利川市的自然环境是其最有优势与潜力的条件,在空间拓展中应注重协调城市自然环境保护与城市建设。

(2)微观背景①利川境内铁路及公路的修建目前,利川市的对外交通仅有公路一种方式,缺乏“铁、公、机、水”等多种方式的立体交通网络。

但是,随着“十一五”期间隶属国家重点工程的宜万铁路、利涪铁路、沪蓉西高速公路、沪渝西高速公路、利万高速公路、陕西安康—张家界旅游大通道的逐步开工建设,以及国家发改委批准的“投资203亿元开建渝沪快速铁路重庆到湖北利川段”项目的立项,重庆忠州—武汉天然气输气管道等国家重点工程的相继开工,长期困扰利川经济发展的交通瓶颈将得到根本性的改观。

一旦沪蓉西高速公路、宜万铁路、渝利铁路顺利建成,并与周边的恩施机场和万州五桥机场连接,利川市作为地区间主要连接枢纽的作用将立刻凸现出来,其潜在的交通优势将变为现实。

两路的建设也将对利川市中心城区的空间拓展产生积极影响,形成新的城市发展轴与决定城市空间拓展方向。

②创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发展目标利川市“十一五”规划确定了利川市创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发展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有赖于通达性良好、设施完备、环境宜人的城市空间的构建。

③利川市“工业兴市”战略的提出《利川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明确提出“工业兴市”的战略目标,这为一向以农业经济为主要经济发展模式的利川市指明了产业转型的发展方向,为其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供了重要的政策依据与战略保证。

而“工业兴市”战略与利川市创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发展目标之间如何均衡,则是一个挑战。

“工业兴市”战略与创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的两种力量同时作用,将对利川市中心城区的空间形态产生重大影响。

1.1.3 研究意义城市空间结构是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是城市复杂的功能组织方式的空间反映。

不同类型的城市由于发展轨迹的不同,会呈现不同的空间增长形态,并反映出各有差异的空间结构。

利川市作为一个资源型、山地型相叠合的城市,其空间结构的发展具有其特殊性;本研究意图通过对其空间要素的分析、空间动力发展的研究,推测其空间发展的趋势,为中心城区的规划及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1.2 研究框架图1-2-1 研究框架2. 中心城区空间形态的历史演变2.1 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一般规律从世界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来看,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可以划分为以下阶段。

(1)城市雏形期在城市发展的初期,由于社会、经济活动规模小,城市一般都局限在一个较小的区域内,形成紧凑的团状或点状的城市形态。

(2)城市轴线生长期城市作为地域中心,当其规模不断扩大时,在空间上表现为向外扩展;而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沿交通线向外形成伸展轴,但轴与轴之间含有大量的未开发用地,城市空间形态呈星状。

(3)城市轴间填充期当城市空间伸展轴的发展速度减缓后,城市扩展便主要集中于内部空间的调整和轴间空地的填充;此时,城市形态由星状向团块状发展。

(4)城市蔓延期当城市团块逐步充实后,团块边缘的城市近郊土地随之被大量蚕食,城市进入圈层式蔓延的过程。

(5)重新进入指状生长或跳跃式扩展当城市蔓延的效益低下引起大量的城市问题时,城市结构形式随之逐渐发生变化,多级城市中心渐渐形成,伸展轴的发展继续得到有力支撑,甚至出现沿伸展轴呈跳跃式发展的现象。

2.2 中心城区空间形态演变的历程2.2.1 1989年以前:城市雏形期图2-2-1 1989年利川城市建成区形态利川位于湖北省与重庆市的交界处,地理环境独特。

利川城区地质、地貌复杂,加上区域、交通及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

城市形成和发展初期,由于社会、经济活动规模小,利川城区聚集在一个较小的区域,主体位于清江北岸地势比较平坦的台地上,其空间拓展主要是依托老城向四周蔓延,发展速度缓慢。

根据1989年利川城区影像图分析,建成区面积仅为396.80hm2。

1989年以前,利川的城市空间发展以集聚为主,大量人口、经济元素和社会功能向城市聚集,城市生活服务设施、娱乐设施、医疗教育设施等公共设施向老城区集中,并获得相对较高的集聚效益。

其中,城区的对外交通道路是城市延伸发展的动力因素,一些无序的城市建设活动依靠穿越城区的318国道和利宣、汉渝省道进行蔓延,使城区向西南、东、东南及南4个方向形成触角,触角两侧较狭窄的区域基本以居住用地为主,并未形成成规模开发。

在城市建成区未超越基本地形限制之前,利川市城区空间结构基本上是集中紧凑式,空间形态呈现集中团块状。

2.2.2 1989~2000年:城市雏形期向轴线生长期过渡图2-2-2 2000年利川城市建成区形态根据2000年利川城区影响图分析,建成区面积为450.87hm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