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微电影》课程纲要
课程名称:校园微电影【课题名称要求:1.要简洁,描述“内容”,让人一看就知道是什么。
2.不宜太大(如《化学素养》),也不能太小。
3.所有社团名都不能直接作为课程名,应改成一项“活动课程名称”。
环保社—环保调查、记者社—新闻实践、考古社—考古研究、集邮社—集邮实践】
课程类型:兴趣特长类【另外三类:知识拓展、职业技能、社会实践。
如何确定类型,请看第4页】
课程群:创新课程群【另外三群:博学、甄微、致用。
按照课程功能和学习方式不同而分。
博学课程群:学生主要通过在老师指导下自主学习,拓展学习领域,丰富知识构成,提升学科素养。
甄微课程群:学生通过自主或合作探究,形成探究问题习惯,提高分析思考能力,发展良好的思维品质。
创新课程群:学生通过超越学科藩篱,跨越学科边界,参与创造活动,养成追求超越的创新意识。
致用课程群:学生通过实践活动,综合运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形成耐挫心理和务实担当精神。
】
适用年级:高一、高二【也可以只使用高一或高二】
课时:36【咱们是:18课时或9课时】
学分:2
班级规模:30人
开发教师:浙江省瑞安中学ΧΧ组张三、李四
一、课程简介
该课程适用于高一、高二年级学生,旨在引领学生关注内心情感,关注校园生活,满足高中学生艺术表现与创作的欲望。
【1.本课程适用范围(可以写适用年级、也可以写适用的学生类型);2.本课程的最终目标,可参考各学科国家《课程标准》。
】
该课程涉及文学、美术、音乐、信息技术等领域,【共有七大学习领域:语言与文学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具有跨界学习、合作学习、体验学习的特点,课程学
习采用“建构式”合作学习模式,让学生用记录身边事件、表现校园生活的方式形成学生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学生可自主选择不同的角色分工(编剧、表演、摄像、后期制作等)进行探究学习。
课程导师由艺术、
通用技术教师共同担任。
课程最后通过学校“微电影节”进行评价。
【课程内容、学习方式,突出亮点】
二、课程背景与设计思路
1.课程背景
(1)时代背景:近年来,数码信息技术迅速普及,简短微视频成为网络表达的普遍现象,我们已经进入一个“微表达”的时代。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学校有责任为学生提供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校本课程。
(2)学校育人目标需要:我校教育哲学坚持把培养生命旺盛、精神高贵、智慧卓越、情感丰满的时代新人作为教育“成全人”的最高目标。
校园微电影课程的学习过程与学校育人目标相契合,课程学习的团队合作形式、创意发现与表达的特点更能激发当代高中生自主探究的动力和创造力,学生也会在体验式课程学习过程中学会合作、学会交往、学会学习、学会发现与表达,在学习实践中塑造了健全的人格。
【学校育人目标:敢担当——学会负责,具有团队领导能力,具有使命感与正义感,具有国际视野;有智慧——学会学习,具有问题解决能力,具有批判与反思能力,具有创新意识;能做事——即学会选择,具有自我规划能力,具有耐挫与协调能力,具有务实意识。
】
(3)学生发展需求:2009年我校对全体学生问卷调查显示,学生最需要校本课程提供帮助的领域分别是:创新能力,63.1%;特长爱好,59.5%;学会交往,59.0%;生活技能,57.3%;耐挫心理素质,40.2%;团队领导,37.9%。
微电影艺术是一门综合艺术,校园微电影课程对于满足学生的上述需求都有着帮助。
【1.写三条背景。
2.尽量做到有理有据】
2.已有的基础【原有基础:包括硬件基础、软件基础、师资力量等。
】
(1)课程基础:ΧΧ高中的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已有近二十年的历史,有着丰富的校本课程开发经验,我们有着完整的校本课程开发支持系统,校园微电影课程在管理与实施的所有政策与流程环节有着强大的技术支持。
(2)课程硬件基础:ΧΧ高中有专门的影视制作中心,微电影课程需要的高配置摄像机、高配置电脑、高配置录音设备、投影仪等硬件设施均有充裕的装备。
3.设计思路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在认知、解释、理解世界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知识,学习者在人际互动中通过社会性的协商进行知识的社会建构。
基于建构主义的微电影课程教学设计强调实践操作与协作对话,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因势利导、边做边学。
【结合一点理论】
具体来说,先用两节课的时间集中讲授,分享课程纲要,了解微电影制作的基本知识、拍摄流程,然后再按照学生学习兴趣,按不同角色分工分成几个小组进行体验式的学习活动。
我们把学生团队分设成编剧、摄像、表演、后期制作四个小组,各小组根据学习任务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展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活动,每个小组每次将学习成果与大家分享交流,教师作必要的点评。
在最初的体验性学习分享交流后再根据学生具体情况重新作分工的调整与组合,随后进入正式电影拍摄制作实践。
在课程学习结束后,每个微电影团队要拿出2-3个微电影完整作品。
(如下图所示)【具体思路:先——然后——最后】
【用图表示】
三、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
1.了解微电影及其艺术语言(如景别、运动、镜头等),理解并掌握微电影创作的基本流程。
2.体验四种不同的角色分工(编剧、摄像、表演、后期制作)
,熟练掌握至少一种角色分工的基本技
能。
3.在小组合作中,积极承担自己的角色任务,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合作制作至少2部校园微电影作品。
4.通过有主题的校园微电影作品创作,关注内心情感的表达,关注校园生活,并传递积极向上的信念。
5.在校园微电影的创作与交流过程中,体验合作、分享、尊重、互惠的教育意义。
【1.注意行为动词的运用,每条目标的主语是学生不是教师。
2.不需要写三级目标。
3.课程目标一般写5—6条,每一条要对应你的教学章节目标。
一条目标可对应多节教学内容】
【“单元目标”、“学习方式”的主语都是学生。
“具体内容”主要写老师怎样操作的。
学习方式——大类有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接受学习等。
具体的没有限定的词语,自己根据实际需要,而确定合适的学习方式,用四字短语表达。
如剧本研读、视频观摩、角色品味、舞台模拟等等】
五、课程评价
(一)评价活动【1.主语是教师,不是学生。
2.评价活动要具体,别笼统;要多样,别单一。
】
1.通过课堂观察评价每位同学的课堂表现。
2.通过对拍摄小组档案记录本的检查评价该小组的拍摄准备情况和合作情况。
3.通过对微电影作品的表现性评价认定该小组的创作水准和各角色分工的学习情况。
4.通过电影节的颁奖活动表彰表现优秀的同学及其拍摄团队。
5.通过撰写课程小结,理解学习微电影课程的意义并且在课程小结中总结自己的收获与遗憾。
(二)成绩评定
课程成绩以百分制记分,60分及以上即得2学分,60分以下不得学分。
100分含以下三个方面内容:【1.对应前面的评价活动。
2.100分的分值要分配得合理。
】
1.课堂表现20%,包括出勤率、参与创作的积极性以及课程小结的撰写情况。
2拍摄小组档案记录本20%,包括每次拍摄前的脚本制作和具体分工合作的安排。
3.拍摄小组最终提交微电影作品占60%,作品评分:编剧、摄像、表演、后期以及作品创意各占20%左右,电影节中获得最佳的作品单项满分。
六、所需条件
1.场地:从硬件来说,现实上需要几个在空间上连续的教室作为每周课程的分组排演拍摄的教室,有利于不同的分组学生在不同的教室内开展自己的活动;也有利于教师的课程监控与课程指导。
2.设备:微电影课程需要的高配置摄像机、高配置电脑、高配置录音设备、投影仪等硬件设施均有充裕的装备。
3.经费:在表演阶段,需要相关道具、舞台、音响等,这需要多方部门的协调;同时有时候根据文化背景与剧情的需要,在服装上会有时代需求。
这就涉及到暂借或定制服装,在经费上可能有一定的需求。
如何确定类型?
1.知识拓展类
主要为语文、数学、英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和生物等9个学科的选修课程,包括必修拓展课程、大学初级课程、学科发展前沿课程、学科研究性学习等。
我校必修拓展课程主要从国家选修课程模块(18选6)中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