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功能主义结构功能主义(structural functionalism) 现代西方社会学中的一个理论流派。
它认为社会是具有一定结构或组织化手段的系统,社会的各组成部分以有序的方式相互关联,并对社会整体发挥着必要的功能。
整体是以平衡的状态存在着,任何部分的变化都会趋于新的平衡。
目录1简介2理论内容3思想渊源4理论发展5影响评价1简介在社会学及其相关学科中,社会结构是一个使用极为广泛,也极为混乱的概念(W.H. Sewell,Jr.,1992:1)。
这不仅表现在人们可以用不同的词语,如社会系统、强制性合作伙伴、制度、整合和网络等来表征社会结构,而且表现在同样是对社会结构一词进行诠释时,不同的学者也会有不同的侧重点。
前一种做法大多散见于先躯者们的经典论述中,后一种做法则涉及结构功能主义、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各理论流派的主要观点。
显然,后者更是本文需要着重铺陈和分析的方面。
2理论内容功能主义的基本原则是从生物学占据统治地位的19世纪发展起来的。
那时有关人体、微生物以及遍布全球的动植物的知识不断增长。
19世纪中最伟大的成就就是查尔斯·达尔文吸收了这些新知识并以自然选择来解释物种进化,从而使生物学获得了空前的声望。
被这些前进的步伐所激发的早期的社会思想家自然地将生物学的一些概念运用到了社会学中。
奥古斯特·孔德和赫伯特·斯宾塞提出了功能主义的最基本原则:社会与生物有机体在许多方面是相似的。
这一观念中包含了三个要点:第一,社会与生物有机体一样都具有结构。
一个动物由细胞、组织和器官构成;与其类似,一个社会由群体、阶级和社会设置构成。
第二,与生物有机体一样,一个社会要想得以延续就必须满足自身的基本需要。
例如,一个社会必须要有能力从周围的环境中获得食物和自然资源,并且将它们分配给社会成员。
第三,与构成生物有机体的各个部分相似,社会系统中的各个部分也需要协调地发挥作用以维持社会的良性运行。
受意大利社会学家帕累托的影响,斯宾塞和他的追随者们都坚持任何系统都会自然地趋向均衡或稳定的观点,同时,社会中的各部分对社会的稳定都发挥了一定的功能。
因此,从功能主义的视角来看,社会是由在功能上满足整体需要从而维持社会稳定的各部分所构成的一个复杂的系统。
后来的一些学者吸收了“社会与生物有机体相似”这一功能主义的基本思想,并且对其进行了提炼和补充。
迪尔凯姆常常被视为当代功能主义的奠基人。
他把社会看作是一个由道德价值观上的共识来规范的一种特殊的有机体。
功能主义还是英国文化人类学的创建者们所持的主要理论视角。
在美国,塔尔科特·帕森斯(Talcott Parsons)是将功能主义发展为社会学分析中一个全面而系统的理论的领袖人物。
他认为一个社会只有满足了四个基本需求,才能发挥其功能,也就是说才能维持其秩序和稳定(帕森斯,1951;帕森斯和斯梅尔塞,1956)。
这些有时也被称为功能性必需(functional requisites)的四个基本需求是:目标的获得,对环境的适应,将社会不同部分整合为一个整体,以及对越轨行为的控制。
帕森斯尤其强调社会整合功能的满足,认为这需要社会成员接受和遵守社会的共享价值观。
他认为是这些共享价值观将社会“粘”在了一起。
如果过多的人拒绝接受这些价值观,社会稳定将会崩溃。
罗伯特·默顿(1968)将帕森斯的功能主义理论进行了改进,使其更有利于经验研究。
他的理论是从分析社会结构中的一个特定单位入手的。
而早期的理论家通常用一个社会组成部分对维持整体的作用来解释其存在,这样就很难解释为什么社会中还会有一些对社会造成损害的单位,而他们认为社会结构中的一个单位只要存在,就一定对维护整体发挥功能。
然而默顿指出社会系统中并非所有组成部分都发挥着正功能,当社会结构中的某一单位阻止了整个社会或其组成部分的需求满足时,它则是反功能(dysfunctional)的。
当宗教把社会成员团结在一起的时候它就是在发挥着正功能;当军队在保护一个社会免受伤害时,它也是正功能的;当一部政治机器通过提供关于政府和社会服务的信息而将外来移民整合入社会之中的时候,它同样发挥着正功能。
然而,当宗教在北爱尔兰等地区激起政治纷争时(达比、道奇和赫伯恩,1990),当军队耗尽了医疗和教育机构等更紧迫的社会需求所需的资源时,当一部政治机器靠贪污和腐败为生时,他们发挥的却又是反功能。
同样需要着重指出的是,社会结构单位发挥的功能并不局限于“正式的”或预期的功能,除了已意识到的或显功能(manifest function)之外,一个社会结构单位还具有尚未意识到的,或者是未预料到的潜功能(latent function)。
如,大学的一个显功能是使年轻人接受教育,为将来承担专业化的工作打下基础。
而大学的一个潜功能则是把一部分人口排除在劳动力市场之外,从而减缓经济生活中的压力。
功能主义在许多问题上受到了批评,主要是因为它所反映的社会观从本质上是保守的。
由于它强调共享价值观并且将社会看成是由为整体利益共同发挥作用的各部分所组成的,功能主义似乎给不赞同这些社会价值观并企图改变它们的人们只留了极少的空间。
批评家指责功能主义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对社会的不满和社会冲突。
由于功能主义是如此依赖秩序、稳定和共识,它甚至可能曲解了社会的真正本质。
批评家们指出,与生物体不同,社会的各个部分并不总是为了整体利益而通力合作的。
社会中的某些组成部分处于冲突之中;某些部分的获利则是以其他部分的利益受损为代价的。
对功能主义最严厉的批评来自于被称为冲突主义论者(conflict theorists)的学派。
他们认为功能主义视角在研究稳定的社会时也许是十分有用的。
但放眼今天之世界,社会在飞速变迁,冲突不是例外而是规律。
3思想渊源社会科学中的功能主义有着长期的历史。
A.孔德和H.斯宾塞在其著作中都有所论述。
迪尔凯姆、A.R.拉德克利夫—布朗和B.K.马林诺夫斯基对功能主义也作了较为系统的阐述。
现代社会学中的结构功能主义是在以往的功能主义的思想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美国社会学家T.帕森斯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了结构功能主义这一名称,他在以后的许多论著中,为形成结构功能主义的系统性理论作出了很大努力,并成为结构功能分析学派的领袖人物。
帕森斯认为,社会系统是行动系统的4个子系统之一,其他3 个是行为有机体系统、人格系统和文化系统。
在社会系统中,行动者之间的关系结构形成了社会系统的基本结构。
社会角色,作为角色系统的集体,以及由价值观和规范构成的社会制度,是社会的一些结构单位。
社会系统为了保证自身的维持和存在,必须满足4种功能条件:①适应。
确保系统从环境中获得所需资源,并在系统内加以分配。
②目标达成。
制定系统的目标和确定各目标的主次关系,并能调动资源和引导社会成员去实现目标。
③整合。
使系统各部分协调为一个起作用的整体。
④潜在模式维系。
维持社会共同价值观的基本模式,并使其在系统内保持制度化。
在社会系统中,执行这 4种功能的子系统分别为经济系统、政治系统、社会共同体系统和文化模式托管系统。
这些功能在社会系统中相互联系。
社会系统与其他系统之间、社会系统内的各亚系统之间,在社会互动中具有输入—输出的交换关系,而金钱、权力、影响和价值承诺则是一些交换媒介。
这样的交换使社会秩序得以结构化。
帕森斯认为,社会系统是趋于均衡的,4种必要功能条件的满足可使系统保持稳定性。
默顿的经验功能主义美国社会学家R.K.默顿是结构功能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发展了结构功能方法。
默顿认为,在功能分析上,应该注意分析社会文化事项对个人、社会群体所造成的客观后果。
他提出外显功能和潜在功能的概念,前者指那些有意造成并可认识到的后果,后者是那些并非有意造成和不被认识到的后果。
进行功能分析时,应裁定所分析的对象系统的性质与界限,因为对某个系统具有某种功能的事项,对另一系统就可能不具这样的功能。
功能有正负之分,对群体的整合与内聚有贡献的是正功能,而推助群体破裂的则是负功能。
默顿主张根据功能后果的正负净权衡来考察社会文化事项。
他还引入功能选择的概念,认为某个功能项目被另外的功能项目所替代或置换后,仍可满足社会的需要。
社会制度或结构对行动者的行为影响是默顿著述中的主题之一。
他认为,社会价值观确定了社会追求的目标,而社会规范界定了为达到目标可采用的手段。
如果文化结构(目标与社会结构(制度化手段)之间发生脱节,就会出现社会失范状态,导致越轨行为。
4理论发展早期研究在自然主义和实证主义构成社会学初创期最深层的性格时,社会结构概念的建构基本依赖生物学的移植与嫁接。
孔德(Comte,A.)、斯宾塞(Spencer,H.)和涂尔干(Durkheim,E.)的有关论述,都直接反映了这种自然科学取向的认识方式。
孔德认为,社会是一种有规律的结构,它与生物有机体有极大的相似性,是一个由各种要素组成的整体。
这种整体结构同它的部分之间具有一种“普遍的和谐”,而普遍和谐的根基在于人性。
他相信,人类自然拥有博爱的倾向,扩充这种倾向就可以引导人类迈向秩序与和谐的境地;而他认为,人类博爱倾向的孕育和发展地,首先是家庭,这是“社会真正的要素或称之为社会的细胞”;然后是阶级或种族,这是“社会的组织”;最后是城市和社区,这是“社会的器官”(Comte,A.,1975 :241—242)。
可以说,孔德在这里已经在一些观念事实上引出了一个结构解释视角——尝试用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用人性、博爱与秩序的联系串接社会结构的概念。
斯宾塞沿着相同的方向作了更具体化的努力。
他提出了宏观结构的总体规模、复杂性和差异性的问题,并在区分结构与功能的基础上,引入功能需求的概念,试图用需求来解释各种社会组织的存在。
换言之,以功能体现社会结构现实。
对应于生物有机体,他认为,社会是由“支持”、“分配”和“调节”三大系统组成的结构(Spencer,H.,1925:505)。
由此,他具体发展了孔德的整体方法论的结构思想,并预示人们,在这组概念的支持下,可以从一些显性可见的功能中去把握结构的实在。
此后,涂尔干将斯宾塞的社会结构观念发挥得更加彻底,这主要表现在他的三个基本假设上:(1)社会是一个实体,是不可化约的;(2)社会的各个部分可以满足社会实体的基本需求;(3)功能需求是社会需求(Durkheim,E.,1964a)。
同时,他还强调社会整体的优先位置——结构的自主存在问题。
与其倡导的方法论一致,他指出社会事实并非个人意愿能左右,社会对个人具有制约性,人们的思想结构反映着社会结构的秩序,而且在反映的过程中加强和再现了这些秩序。
涂尔干关于社会分工的研究命题,对现代社会结构分析也影响极大。
他把社会结构分成两种不同的类型,一种以低度分工为基础,以强烈集体意识为纽带结成的社会关系整合形式,他称之谓“机械团结”类型;二是以高度分工和广泛的相互依赖为基础构成的社会关系整合形式,属于“有机团结”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