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圈内人士解读投行不同部门的真实工作体验

圈内人士解读投行不同部门的真实工作体验

【投行】听三位圈内人士解读投行不同部门的工作体验Ariana J.中信证券研究部Ariana J. 是top2本科大四学生,2015级光华管理学院金融硕士录取,曾于中信证券研究部实习。

Ariana这次为我们带来了在中信这个国内券商No.1里实习的所见所悟:1.中信是一个能让实习生从学习基础工作迅速成长到负责独立研究报告的平台2.中信的办公环境优越,工作节奏紧凑3.中信的薪酬待遇在中信证券研究部实习5个月,下面是基于我的经历和身边同事的经历的一些总结,公司平台大,所以部门和小组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以下仅个人观点。

工作内容:在中信证券的研究部门实习,初期的工作主要是辅助分析报告的撰写,搜集、处理数据,筛选材料等,还有编写组内晨报、日报、周报,主要涉及财经新闻汇总和市场总结分析。

wind和bloomberg是研究部日常工作离不开的数据库,实习生一旦入职会立刻帮你申请wind账户,公用的彭博机随时可以使用。

开始的工作琐碎但也是逐渐学习该分析领域的最佳过程;若能力被老板认可,实习至少三个月后有机会独立负责组内的分析报告,要求对相关领域有充分的了解,具备分析相关高频数据并作出市场判断的能力。

报告的最终观点综合组内其他人的意见确定,在撰写时要非常重视逻辑思维和分析框架。

分析报告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在完成后即时通过微信公众平台等渠道推送给客户(机构投资者)。

碰上重大政策发布或市场变动加班到深夜,隔天就推送报告实属常见。

办公环境:从硬件上看,中信证券大厦办公环境宽敞舒适,各种配套设施齐全。

每层配茶水间,打印室,男女更衣室,若干会议室。

茶水间免费提供咖啡,牛奶,茶叶,各种饮料,有沙发可供休息闲聊,但一般没有时间闲聊。

B1层设有小卖部,健身房和食堂。

食堂的饭菜水准可谓中上等,分大小食堂,菜品丰富、价格优惠,甜品和海鲜最佳。

从公司氛围看,工作节奏快,强度高,各个部门风格略有差别。

上班时间为早9点晚6点,也有5点半下班的。

工作做不完请自动留下来加班。

不过根据不同老板的工作风格,也有比较轻松的组实习生每周只需去1-2天,做的工作也比较基础,不需要发报告担责任。

每年8-10月研究部最忙,因为要参加新财富的评选,工作强度会比往常更大。

如果是别的部门,投行部主要跟项目,项目多时需要熬夜加班。

研究部的分析师通常比较年轻,分析师做久了当不上首席登上新财富,很多人就会转行做投资经理之类的工作。

因此在研究部除了工作,别的也能聊。

平时不见客户大家的穿着也随意,不像投行部的人每天西装革履,整体气氛比较轻松。

关于薪酬,中信证券正式实习生每月全职4000RMB,暑期实习每月6000RMB,另外每天40RMB饭补,交通通讯补助不清楚。

以上不包括组里老板可能会额外提供的工资和福利。

如果正式入职,按照职位等级确定薪资,一般硕士研究生刚一入职月薪大概在1.5w-1.8w,年终奖金按照团队和个人效绩给年薪的0.5-1.5倍,饭补交通补助另算,北京户口不能保证一定有,但是上海,深圳,北京三地总会有落脚地,并且不论base在哪,三地办公地点任选。

以上,总的来说券商是比较能够发挥个人作用,体现个人能力的地方,不像银行强烈依靠整个体系运转,在券商工作需要独当一面,刚入职的应届生可以迅速学习并得到能力的提升。

Miss Y.国内top5券商固收研究部Miss Y.毕业于国内顶尖大学的经管类专业,目前是国内top5券商固定收益研究部分析师。

Miss Y.这次的分享更多地从职业发展和工作性价比的角度谈她在固收研究部门的工作体验:1.券商研究部门的整体工作氛围更像大学2.固收研究部的工作相对轻松自在,职业发展进可攻退可守3.固收研究部分析师要做宏观基本面分析和企业基本面分析,招聘倾向于财经金融专业背景的同学接到邀稿,简单跟大家分享一下自己入职券商研究部门这三年多的感受吧。

1. 固收研究部工作氛围一说起券商,我的很多朋友都觉得券商的人基本上就是整天西装革履、光鲜亮丽的精英形象,这种认知或许符合做股票承销的投行部,但对于研究部门,尤其是固定收益研究部门(固定收益主要是指债券),就并不完全适用了。

就工作氛围上来讲,入职固收研究部以来,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这里更像是一个学术氛围浓厚的大学,年长的同事们就像学校的教授,在每次的研究讨论例会上,会非常乐意分享自己的投资思路,从这些专注国内外固定收益市场近十年的人身上,除了具体的专业知识,更多的是能学到他们的投资思路和分析框架,这些经验对新进研究员的个人成长是非常有帮助的。

另一个让我觉得研究部像大学的地方,就是工作绝大部分靠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了。

领导或许会让你负责一些日常的研究工作和报告编写(债券点评、周报日报之类的),但如果仅仅满足于这些工作,那相当于大学里及格万岁的六十分。

要想拿到九十分快速晋升,就需要靠自己主动加班去做一些额外的研究课题了。

2. 工作性价比和职业发展从工作性价比上来说,跟券商其他的核心部门相比,固收研究部门的工作环境更为轻松自在,sale的压力相对较小,而且个人能力更有发挥空间(跟投行部相比)。

研究部门的工作时间相对稳定,一般6点多就能下班。

但在重大政策或经济数据出台时,研究部门的分析师也常常需要加班加点做分析报告,忙的时候,也曾有连续半个月每天赶地铁末班车回家的时候。

就工资待遇上来讲,感觉研究部门的工资还是低于投行部门的,再加上之前债券市场惨淡,年终bonus金额也远远赶不上行情火爆的投行IPO承揽承做。

但从职业发展空间上来讲,我感觉固收研究分析师的前景还是比较好的,属于进可攻退可守的那种:∙喜欢研究的可以一直做下去,说不定哪天一份研究报告就一战成名,评上新财富,瞬间升职加薪走向人生巅峰;∙想要work-life balance的可以去trading部门,债券交易员基本都是遵从投资经理的指令进行交易,压力会比股票交易员小很多,工作时间也是随着银行间债券交易市场的开市时间走,经常5点多就可以下班,我认识不少女生都在结婚后选择转到交易岗位;∙追求财务自由、交际能力比较强的人,也可以考虑转去做债券销售,毕竟做过分析师,对债券产品和发债企业的了解会比较深入,更容易说(忽)服(悠)客户,当债市火爆的时候,佣金还是非常可观的。

3. 固收分析师的研究内容研究内容主要分为:宏观经济基本面(CPI、PPI、货币政策等)和行业分析,核心是分析利率走向、经济走向和行业基本情况;微观层面(企业),主要是看发债企业的各项财务数据和经营情况,常常需要出差去发债企业实地调研的,但一般出差频率不高。

所以固收分析师既要对宏观经济有一定的了解,并且最好形成自己的宏观基本面分析框架和研究思路,也要精通行业研究和企业财务分析。

固收分析师工作对基本功的要求很高,也非常能锻炼一个人的分析研究能力。

因此,固收部门在招聘时往往倾向于选择经济、金融和财务会计背景的同学。

Betty Chai中信证券法务部Betty Chai,本科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亦曾求学牛津,现就读于北大法学院。

曾于方达律所、中信证券等顶尖机构实习工作。

女神配置,文艺女青年内核,爱摄影,爱海绵宝宝和小黄人。

Betty女神跟大家分享法律专业出身的同学,在券商的投行部、固定收益部、合规部和法务部能够从事哪些工作~当法律人谈论券商时我们都在说什么当我们说起券商,哎呀不就是证券公司么,替人炒股票呗!没错,但经纪业务绝壁只是券商业务的冰山一角。

投资银行,固定收益,大宗商品业务线,投资管理,风险控制,不一而足。

但最让人高兴的还是哪里都有题主酱紫靠卖字为生的法律人( ^__^ )不期给出一个全面的详述,我且叨叨下法律人能在其中做的工作和地位。

总的来说,快速的学习能力是一切新兴和发展中行业从业者的必备标配。

所以学习过法律的童鞋这时候就会知道不爱背法条的学霸是多么珍贵的物种。

与做律师同理,医疗制药城建卫生娱乐通信,面临同样全新的行业态势新发展,哪怕是互联网plus酱紫完全新生的业态,你和客户都是从头开始从零学习。

优胜劣汰,谁学得快谁赢。

首当其冲当然是风云无限的投资银行部。

由于不同项目需要的知识构成不尽相同,不可能完全根据项目的行业背景组件完美战队,这时候法律人的脑结构优势就尽显无疑了。

用脚趾头想想,看合同总是会更快的。

再者,一个项目甭管啥行业,尽职调查(简称DD)先来一打,股权债权担保物权状态资产负债三张表弄清楚再说下一步。

当上述DD事毕之后,行业大佬的情况顺带摸排清楚,也就是大半个业内人士了。

可见,法律人在其中的基础作用大致就是三个字:摸家底。

有了这一招,下面的发散靠经验靠团队靠天赋,此处不赘言。

再说说同样挤破头的固定收益部吧。

这块基本上满足和承担了各大企业债权融资的庞大需求。

有趣的是,这里最多的不是法律人,也不是经管出身的童鞋,而是理工科生。

是的,你没有听错,工程师最好。

题主就和一个固收方面的小头目深谈过一次,他是规规矩矩的工程系博士生,在华尔街叱咤了15年终于被大平台挖了回来,攻坚克难。

究其原因,可能是产品设计和运行过程中需要更多的科学头脑和基因,量化分析和交易中法律人并没有直接优势。

不过法律人在其中依旧有自己的天地。

项目产品的设计可能会涉及各国法律法规以及行业规定,可为与不可为之间有法律直觉的直接作用。

此外还想说的是合规以及法律部。

大平台将这两个部门分开那绝壁是有必要的。

合规针对内控,关注公司内部对法律法规、监管规则的遵守情况。

法律部虽是后台,却无一例外实实在在把控全公司大大小小的所有协议文本。

仅就数量而言,一年也有十几万份合同从这里经手。

我总认为法律人靠卖字为生,其实是个表面,最重要还是合同背后的协议框架搭设和谈判多方利益协调。

不客气地说,能做好风险控制与客户利益双重平衡的内部律师,其价值绝不输于事务所里的千年乙方合伙人。

总之,投行、PE等一级市场对法律人才的需求明显重于二级市场。

最后,当金融行业遇到法律,过司考过CPA、CFA这些硬件都只是敲门砖,最重要的还是学习和交往能力这样的软件。

发掘兴趣点、选择职业方向,然后有针对性地搞好软硬件,法律人在券商还是大有可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