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制度建设与执行

浅谈制度建设与执行

浅谈制度建设与执行
制度化管理是企业一项艰巨的、需要持之以恒的工作内容,它是企业各项工作能正常有效开展的基础,是企业有序发展的有力保障。

制度化管理同时也是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降低经营风险的重要管理手段,缺少制度化管理的企业其经营管理工作最终必将一盘散沙。

而制度建设是企业标准化管理进程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各项工作的制度化管理水平则直接体现在制度的建设上。

制度建设的基本流程分为制度的编制、制度的执行、制度的修订,而三个环节工作的系统性,对是否能逐步形成适合企业自身发展需求的制度体系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也是能否进一步提高公司制度化管理水平的关键所在。

下面就如何建设制度的三个环节浅谈一些思路和方法。

第一部分制度编制
一、管理制度编制的基本原则
企业制度一般分为适用于总体管控的管理制度和用于部门内部一般性规范制度两大类。

这里重点说一下管理制度的编制,编制管理制度在遵循调研、草拟、评审、修改、会签、试行、颁布、修订等八项过程的同时,还必须符合现行的法律法规和符合现阶段企业发展要求。

管理制度编制时还应注意的是制度的可操作性、系统性、合法性、平等性—四个基本原则。

制度的可操作性是指,在编制制度时应从实际需求和管理规律出发,以现有管理体系和制度为基础逐步地进行优化和完善,特别注意的是,编制的制度不能过于脱离当前管理体系、人员素质和操作习惯,否则,制度不但很难具有可操作性,还有可能带来较大的管理风险;制度的系统性则是指,在编制制度时思维要从全局的角度出发,避免发生相互矛盾的情况,保证制度整体的协调顺畅;另外两个方面的基本原则是制度的合法性和平等性,合法性是指,制度不能与法律法规发生冲突,否则就会缺少法律效力,平等性则指,编制的制度对各级管理层与员工都应该一视同仁,不能因职位等方面的高低而有所区别,应坚持责任、权限、利益相一致的原则,权利与义务不均衡是推进制度化管理的拦路石,不平等的制度必将引起企业内部的矛盾,影响制度的可操作性而相互扯皮。

二、制度编制的基本思路
1、制度制订是一个“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过程,各项制度制订都要经过各个层面的调研与论证,充分考虑和吸收各方面的意见,以形成至少80%以上员工能接受和遵守的合理制度。

2、借鉴引进:每个企业都有值得借鉴的管理经验和模式,而这些优秀的管理思想和经验的结晶往往都体现在制度或管理模式上,所以在制度编制时可以将其他企业好的管理制度借鉴到自己的企业中,与自己的企业文化和管理体系相融合,形成自己企业的管理办法。

借鉴引进也是搞好企业制度建设的一项捷径。

3、走访调研:每周或每月深入一线实际了解情况,掌握企业运行的第一手资料,记入手册并进行综合分析,待特定的时机编制出贴合实际、规范有效的制度。

调研和访谈是编制制度极其有效的一种方法。

调研的方式一般可采用访问调查、会议记录、收集书面材料等,编制时可根据制度类型的需要选取一种或几种调查方式。

只有经过调研制订的制度才会切合实际和有操作性。

4、逐步健全制度覆盖面:企业每一个重要的管理、工作和技术事项都应该用制度加以合理规范,使各项工作规范有序的进行,以提高工作效率,减少管理成本。

制度健全完善的程度也体现出了企业的标准化管理水平的高低。

第二部分制度执行
对于存在侥幸心理以个人意志与判断随心所欲的干涉既定制度的执行,认为自己的级别已超越了制度的约束,那么,有此等心态的管理者,再完善的企业制度也等同于废纸一张。

关于制度执行个人见解执行是“自上而下”的单一过程,只有管理层重视无条件的遵守与维护并及时做好对下属宣导工作,给全体员工树立正面的榜样上行下效,从而可以实现制度化管理,收到应有的效果。

反之,如果管理层都不能遵守和执行既定的制度,却要求基层员工去遵守执行,那么制度基本是形同虚设的。

要如何提高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呢,归纳总结后不外乎以下五点:
一、加强制度的宣导
在企业内部,因年龄、文化、工作阅历等方面的不同,每个人的制度化管理意识、制度执行意识也存在着差异,必然有一部分人在意识上有所落后,而这些人也是企业管理的重点对象。

面对他们,首先要做到的是通过宣导、组织学习来提高他们的制度化管理意思,只有意识提高了,观念改变了,才会改变自己的行为,从而改变自己。

因此,宣导制度、组织培训制度、提高制度执行意识是一个
企业提高制度执行力和执行效率的基础工作,基础工作做好了,才会创造一个良好的制度执行环境。

二、管理层树立榜样作用
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这句话就非常精辟地阐述了管理层榜样的作用。

管理层的一言一行是基层员工的模仿对象,对基层员工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因此管理层能做好自身形象,带头执行各项制度,对基层员工会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反之,如果管理层不注重自身形象或带头违反制度,就极有可能导致整个制度执行力的下降,其结果可想而知。

三、稽核与回访
日常的稽核和回访是及时了解制度执行情况的重要手段,也是控制和提高制度执行力必要工作。

内部稽核是每时每刻都应进行的工作,稽核可采用多种形式进行,一般来说可采用执行部门自查和本部职能部门稽核等形式,不同的形式所产生的效果会有所不同,但对推进制度化管理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回访是了解制度执行情况的主要手段,及时回访可以及时了解到制度执行情况,从而可以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来确保制度的执行,回访一般可采取开展问卷调查、制度执行部门反馈和基层调研等方法进行。

四、考核处罚与改善面谈相结合
以考核为手段,通过考核查漏补缺,对于考核中出现的差异点,组织绩效面谈当面对考核中不足的地方一一指出,并共同制定绩效改善计划,在规定时间段内改善,符合制度规定的行为衡量标准,对受到处罚的员工,通过引导、教育、沟通,让员工被处罚后有好的改善,使管理工作持续的提高,这个方面工作往往容易被忽视。

其实制度的目的不是处罚,而是规范员工的行为,判断事务操作时的错与对,因此对违反制度的员工,除了处罚之外更要做好面谈工作统一来思想,是提高企业整体制度执行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

五、规范制度执行过程
企业应坚持一切管理活动只对制度、标准负责,做到制度面前人人平等。

在制度公示或会签时,对制度有意见或建议的应该及时提出,一但制度颁布执行后,说我不知道制度规定的条款,制度的执行部门无须理会以此类理由来逃避处罚的申诉。

对于重复问题和典型问题,应严格处理或抓典型重点处理。

同时为维护制度
严肃性,管理层也要杜绝护短、说情等不良现象出现。

第三部分管理制度的修订完善
企业的管理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随着企业的发展、流程、组织构架、市场需求的变化,制度也需要不断地修订、完善、废止,以保持其有效性和权威性,适应企业管理和发展的需要。

企业所属任何岗位员工都可以向企业管理部提出制度修订完善的建议。

制度修订完善的原则与制度的编制原则是一致的,也需要考虑制度的可操作性、系统性、合法性和平等性。

制度修订完善的思路方法除在制度编制中提到的几个方面外,还应该注重以下方面。

一、制度的修订和时效性
没有及时修订制度,没有致力于制度建设而导致制度失去适用性,这将会严重影响制度的权威性,甚至会给工作带来一定的不便,因此对制度的有效性、适合性、充分性要进行不断的评审与更新,是企业管理部不可忽视的工作内容,这项工作也是一项需要花费较大精力的工作。

在执行过程中,随时可能碰到一些不确定的管理事项,甚至一些是管理制度的漏洞,这就需要通过修订完善制度来规范。

但制度的修订完善和正式发布是需要一定的时间,为弥补缺少明文规定的制度可能给管理工作带来的不良影响,及时避免和减少不规范的行为或做法,这时候企业管理部就需要采取补充细则或暂行条例的通知来解决,而不是等正式批准制度文件下发后才执行。

同时,也是保证制度时效性的一个有效方法。

另外,有一点要在这里特别指出,那就是流程与制度的同步修订,以流程为主线用制度固定,这样管理制度更具有操作性。

小结
制度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任何的管理制度都要经历一个从建立到不断完善的过程,制度的内容和形式都需要根据企业经营的变化而不断废止和更新。

我们应充分认识到制度建设的重要性,不断的总结,不断推进制度建设,努力健全并保持一个适合企业自身需要的制度体系,为提高企业的标准化管理提供一个强有力的制度保证。

企业管理部:赵建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