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某大学教学楼方案设计说明

某大学教学楼方案设计说明

教学楼方案设计说明一、背景二、构思与策略三、相关经济技术指标结构设计一、设计依据(1)《建筑结构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2)《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3)《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2006年版)(4)《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5)《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6)《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7)《建筑桩基技术规程》(JGJ94-2008)(8)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房屋建筑部分)(9)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结构)二、自然条件1、基本风压:0.50KN/m2。

2、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地震分组第一组,基本加速度0.10g。

三、结构选型本工程地上6层,结构选型首先考虑满足使用功能要求,同时考虑安全适用和施工方便,缩短土建施工周期并注意节约投资,拟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楼、屋盖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梁、板体系。

四、主要材料(1)混凝土强度等级:C35 ~ C25(2)钢筋:HPB300、HRB335和HRB400级钢。

(3)非承重墙:加气混凝土砌块五、基础工程根据正式的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制定安全、经济的基础布置方案。

六、楼面活荷载标准值取值课室:2.0KN/ m2楼梯间:3.5KN/ m2上人屋面:2.0KN/ m2不上人屋面:0.5KN/ m2强电设计一、设计依据1、设计规范、标准(1)《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2009(2)《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4-95(3)《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4)《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 50034-2004(5)《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16-2008(6)《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2010年版(7)《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GB50343-2004(8)《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及现行的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2、业主提供的技术要求。

3.建筑及其他设备专业所提资料。

4.现行的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

二、设计范围单体室内的供配电系统、电力配电系统、照明配电系统、空调配电及控制系统、消防设施配电、控制系统、防雷接地系统。

三、负荷等级及配电系统负荷等级负荷分类:消防设备、应急照明、公共照明、电梯等为二级负荷,其它均为三级负荷。

二级负荷要求电源:引两路10KV市电到地下室变配电房作为正常工作电源。

计费方式:本工程采用高压集中计费,低压端实行三表分项计费。

高压变配电系统:高压配电采用单母线分段运行方式,采用手车高压开关柜,高压开关选用10KV真空断路器,直流操作系统;遮断容量要求为5000KVA。

2.低压配电系统:低压配电系统采用TN-S型,设专用保护零线(PE线),低压配电采用单母线分段方式供电。

对于单台容量较大的负荷或重要负荷采用放射式供电;对于照明及一般负荷采用树干式与放射式相结合的供电方式。

四、负荷计算(见表)总装设容量为2939KW,总计算容量为2097KW。

拟装设2台1600KVA变压器,负荷率为65%。

4.高低压配电间在地下室设100平方米左右大小的高低压配电间及变压器室。

五、供配电及使用电压本工程由地块内区域变电站10/0.4KV分别提供2路10KV电源,电源线缆以室外埋地方式引入至单体低压配电间。

使用电压:照明~220V,电力、空调~220/380V。

配电方式根据负荷情况采用放射式和树干式。

2级负荷要求由二路电源(双市电)供电。

消防设备采用末端ATS自动切换,消防设备配电装置均设置明显的消防标志。

六、照明设计配电室照明:200lx;电井照明:200lx;楼梯间照明:75lx;大厅照明:100lx;弱电机房照明:300lx;教室休息室照明:300lx;通道照明:50lx;卫生间照明:75lx,教室、多媒体教室照明:300lx.办公室和教室等照明光源采用T8直管型三基色荧光灯,灯具采用管吊式或嵌入式安装。

疏散通道、楼梯间及疏散诱导照明采用紧凑型荧光灯,采用吸顶安装或嵌顶(墙)安装荧光灯。

T8/T5和紧凑型荧光灯采用专用低损耗电子镇流器COSφ≥0.95。

一般照明采用就地控制外,应急照明、值班照明也可自控。

七、安保系统1)低压接地故障保护型式采用TN-C-S制。

2)采用联合接地方式,利用桩基及条基内主钢筋做接地极,要求接地电阻不大于1欧姆。

3)防雷接地、电气设备保护接地、电气设备的功能接地、计算机功能接地、等电位联结接地合用同一接地体。

4)设置总等电位联结;电信间、卫生间均设置局部等电位联结。

5) 照明馈电回路应带PE线,即照明灯具中金属器件(包括金属灯具、金属预埋出现盒和开关盒内金属器件)需接PE线。

6)凡电器设备外露可导电部分均与PE线可靠联结,潮湿场所考虑接地负荷计算表用电名称用电指标装设容量同时使用系数计算容量备注教学楼90W/M22639KW 0.70 1847KW 29320M2地下室用电30W/M2250KW 0.8 200KW 8350 M2未预见用电50KW 50KW合计2939KW 2097KW故障保护和局部等电位联结。

7)非电器设备外露可导电部分需设置等电位联结。

8)消防设备漏电保护及热继电器动作于信号。

9)所有插座均采用安全防护型,并采用剩余电流保护(Il=30mA/0.1s)八、防雷等级与措施防雷等级按二类防雷设置。

在屋面转角处设置0.6~1m避雷针(采用热镀锌园钢φ10)。

四周女儿墙上设置环状避雷带;在屋面上设置避雷网格,突出屋面的物体,在其四周设置避雷带或设置避雷针。

屋面上所有金属物件与避雷带可靠连接。

避雷带采用热镀锌园钢φ10。

九、防雷击电磁脉冲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雷电防护等级为B级。

为减少电磁脉冲对电子设备的破坏强度,应在电源系统加装多级浪涌过电压防护器SPD保护,天线及馈线系统、信号系统加装浪涌过电压防护器(SPD)。

弱电设计一、设计依据《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16-2008《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 50314-2006《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311-2007)《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B50348-2004《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395-2007《出入口控制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396-2007《入侵报警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394-2007《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J50200-94)《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 50116—98甲方提供的设计任务书资料及部分工艺要求。

本院建筑工种提供的平,立,剖面及相关工种提供的资料。

二、设计范围1.通信网络系统-语音系统、数据系统、综合布线系统GCS(布线)、数字有线电视系统。

2.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三、设计内容及功能1.通信系统单体设电信间,引自校园电信中心机房的大对数电缆引入电信间。

电话用户分别安装在机房、办公室、重要值班室等处。

2.综合布线系统引自校园网络中心机房的多芯光纤电缆引入电信间。

至楼层弱电设备间均采用多芯光纤电缆;在楼层内综合布线系统采用光缆、大对数缆和六类双绞线传输。

在布线网络上传送语音、数据及图像等信号。

单孔、双孔点分别安装在机房、办公室和值班等处,布线方便和更改灵活等特点。

3. 安全防范系统系统由监控系统,防盗报警系统和门禁系统等组成,系统设备均设在值班室内。

功能主要有闭路电视监控系统。

四、弱电设备接地设置总等电位联结,弱电机房内设置弱电接地端子板和局部等电位联结。

五、弱电设备浪涌保护进出建筑物的传输线路上计算机网络系统宜采用2级信号浪涌保护器。

计算机设备的输入输出端口处,应安装设配的计算机信号浪涌保护器。

进出建筑物的信号传输线,应在入、出口处装设适配的浪涌保护器。

六、火灾自动报警系统1.消防系统的组成:消防系统由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消防联动控制系统;紧急广播系统;消防直通对讲电话系统;电梯监视控制系统;事故照明系统组成。

2.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本工程采用控制中心报警系统,烟气较大的场所设感温探测器,一般场所设感烟探测器,厨房间加设感温探测器。

根据规范在本楼的适当位置设手动报警按钮及消防对讲电话插孔。

在消火栓箱内设消火栓报警按钮。

3.消防联动控制系统:联动控制台的控制方式分为手动控制和自动控制两种。

通过联动控制台实现对消火栓泵、自动喷洒灭火系统、防烟、排烟、加压送风机系统的监视和控制。

火灾发生时,手动切断有关场所的一般照明、空调机组、通风机、等一般动力电源。

消防中心可对消火栓泵、自动喷洒泵、加压风机、排烟风机等通过模块进行自动控制,还可在联动拉制台上通过硬线进行手动控制。

4.消防紧急广播:在消防中心设置消防广播机柜(与音响广播、背景音乐合用)。

消防紧急广播按建筑层分路,每层一路。

当火灾发生时消防中心值班人员根据火灾发生的区域,自动或手动切换到火灾紧急广播,及时指挥、疏导人员撤离火灾现场。

消防紧急广播兼教学、广播、消防三用。

5.消防直通对讲电话系统:在消防中心设置消防直通对讲电话主机,除在各层的手动报警按钮处设置消防对讲电话插孔外,在配变电室、水泵房、集中空调值班室、管理值班室等处,设置消防直通对讲电话分机。

6.消防供电设计(1)本工程消防设备负荷按二级负荷设计,采用双电源末端切换。

(2)在电梯前室、疏散楼梯间及走道设置事故照明及应急照明。

(3)所有消防用电布线电缆均采用耐火电缆,穿钢管敷设;明敷设均须做防火处理。

暖通设计一、设计依据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19-2003);民用建筑采暖通风设计技术措施;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

二、设计范围本设计包括建筑物的空调、通风、防排烟系统设计。

三、外设计气象参数:夏季空调室外计算干球温度34.5℃;夏季空调室外计算湿球温度27.9℃;夏季通风室外计算干球温度32℃;夏季空调室外计算相对湿度82%;夏季室外平均风速(m/s) 2.8;夏季最多风向及其频率(%)SSE18;大气压力(hPa)夏季1002.4。

四、主要房间室内设计参数:房间名称夏季新风m3/h•P排风次/小时备注温度(℃)相对湿度(%)教室、教室休息室22~28 40~65 30 2~3走廊26~28 50~65变配电所10~15冷冻机房 6公共卫生间10~15五、空调系统:空调系统形式:采用中央空调系统。

空调冷源:采用水冷式冷水机组,集中制造冷源,机组设在首层设备房内,配备一对一的循环水泵,冷水机组冷冻水出水温度7℃,进水温度12℃,冷却水出水温度37℃,进水温度32℃。

空调末端:250人报告厅上空等大空间部分采用全空气式集中空调,设不同大小的空气处理机组;教室及教室休息室等小开间房间采用风机盘管加新风的空调系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