帽子文化研究
摘要:本文以帽子为研讨对象,介绍了古代帽子的来由;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浅析了帽子在不同时期的品种和样式演变;另外还从与帽子有关的成语入手,简要探讨了帽子在古代语言文学中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
关键词:帽子;象征意义;历史发展;相关成语
现如今,每当我们走在大街小巷,都会看见老人、成人、小孩等各个年龄段的人佩戴不同样式,不同颜色的帽子。
于是笔者思索,古代的人们是不是也像我们一样佩戴帽子呢?如果戴的话,他们的帽子和我们的有什么相同之处或者差异呢?如果不戴的话,那是什么原因使他们不能使用在我们看来如此重要的保暖配饰和装饰品呢?那他们又是戴什么呢?
一帽子的产生
自古以来,中国就以“衣冠之国”著称,6000年前就开始制帽、戴帽。
帽子简称“帽”或“冒”。
在中国,据说是华夏始祖黄帝首先发明了帽子。
奴隶社会时期帽子一开始只是在官僚统治阶层普遍使用,不是为了防热御热,而是它的装饰和标识作用,标志着统治者无上的统治权力和尊贵的社会地位,体现的是它的象征价值。
帽子因此成为政治观念的载体。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它是统治阶级的一种精神需要。
因此可以说,帽子从一发明就是跟权力和地位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中国文化中,“冠”与“官”同音,因此成为官的标志。
古代的头顶饰品主要是“冕”和“冠”。
"冕"比"冠"出现要早,最初的时候封建帝王专用的叫“冕”,在皇子继承皇位时加"冕";士大夫戴的叫“冠”,后来互用。
皇帝戴的一律叫“通天冠”,当然还有其他细化的规定。
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帝王和文武大臣都可以戴帽子。
但帽子的款式、色彩、质地根据权力与地位的大小或高低各有不同,并且有严格的等级规定,形成一种科层官僚秩序,成为阶级权力划分的标识,这就是所谓的中国古代冠冕制度。
冠产生之后,冠帽之间有了贵贱等级之分,贫贱无身份的人不准戴冠。
每一个朝代的冠式、冠制与前代相比都有不同。
古代冠制是中国服饰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的女人一般是不戴帽子的,戴帽子的主要是男人。
男子20岁开始戴冠,戴冠时,要举行"冠礼",表示已成年,“男子二十,冠而字。
”《释名》曰:“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可见只有士以上的人才可以带帽子,其他平民百姓都没有戴帽子的权利。
劳动者只能戴头巾,主要用来揩汗,以后当作帽子裹头。
古代男子不戴冠的有四种人:小孩、平民、异族人和罪犯。
平民不戴冠,发髻上覆以巾,这就是帻。
从帽子的起源和演变,完全体现的是男权社会权力和地位,以及这种历史发展和逐渐瓦解的历史。
二从历史发展看帽子象征意义的变化
据《周礼》记载,西周时期,士以上的尊者可以戴冠,普通庶民只裹一块头巾,因此以头巾称呼庶民。
“黎”与“黔”指黑色,“黔首”就是黑色头巾,由此称百姓为“黔首”和“黎民”。
春秋战国时期,像孔子,孟子这样的大学者也不能戴帽子,而是用“帕头”裹头,而且
教育学生要树立“轩冕之志”,轩是车子,冕是帽子,就是当官走仕途,可见当时坐车子和戴帽子是官员仅有的的特权。
一般平民老百姓只可以用“巾”把头发束起来,穷人可以说是披头散发或者用麻绳把头发束起来。
秦代衣冠就作为一种标志,开创衣冠服制先河。
秦始皇崇信五德始终,常服通天冠。
“士冠庶人巾”,宦官、侍者戴长冠,百官戴高山冠、法冠,武士戴武冠,文官戴进贤冠显示其显赫身份。
到了汉代,它的形式大体已与帽式相类。
汉代冠服制度有11种,如高山冠、进贤冠等。
冠还得与头帕配合,卑贱者只能戴头帕,未成年者只能戴空顶头帕。
这种冠制一直影响到明代。
随着社会的发展,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乱,冠冕开始流行于民间的儒人雅士。
晋人陆机《幽人赋》中有云:“弹云冕以辞世,披霄褐以延伫”。
这时北方的胡人带来一种真正的帽子,皮帽,但是因为普遍汉化并没有流行起来。
隋唐时期,社会生产力发展,社会风气逐渐开放,特别是盛唐时期的开放风气,帽子特殊象征逐渐淡化,但是仍作为一种地位的象征逐渐下流向于民间:一般的读书人和有钱商人及其子弟可以戴帽子,但是仍有区别,有规定的样式,有典型的书生帽和商人帽,在五代和宋时期比较流行。
一般老百姓还是用布把头发束起来包裹起来,叫“方巾”。
元代是蒙古族入关统治中原的时代。
蒙古族的衣冠,以头带帽笠为主。
元朝时,期北方游牧民族的帽子开始逐渐流行中原,有皮帽,毡帽,元朝皇帝戴的帽子也有也是珍贵的皮毛做的上面镶有珍珠。
明朝的建立,又恢复了汉人的“冠冕”制度。
元末,因贵族人家以高丽男子女子的装束为美,又流行起衣服、靴、帽仿高丽式样。
明代主要为巾帽,而平民则不戴帽而戴草帽、斗笠等;公服中又有乌纱帽。
清朝入主中原以后,帽子可以真正流行起来,上至皇帝,下至贫民都可以带帽子。
清代花翎有朝冠、吉服冠、常服冠、行冠、雨冠等,现代有象征知识学历、受人敬仰的硕士帽、博士帽,都可认作是身份和地位的标志。
清朝末年,随着西洋文化的传入,西洋的“帽子”在社会上普遍流行起来,上至官僚商人,下至车夫乞丐,在影视剧中可以看到出席宴会头戴高贵礼帽的绅士以及头戴毡帽拉黄包车的车夫,甚至用帽子放钱的乞丐。
帽子普及了,它的实用价值开始起作用。
帽子作为统治阶级内部地位和权力的标示和象征,虽经历朝历代的转变,可以一直没有改变过,样式起了很大的变化,但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标识更加细化,更加精确,直到清朝结束,民国建立才被取消。
三从相关成语看帽子的象征意义
以下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见的与帽子有关的成语:
1 冠冕堂皇:
释义:形容表面上庄严体面或正大的样子,实际上并非如此,也就是有点表里不一的感觉。
含贬义。
冠冕:古代帝王或官员戴的礼帽。
堂皇:很有气派的样子。
形容庄严,有气派。
出处:(1)清代文康《儿女英雄传》:“便该合我家琐屑,无所不谈,怎么倒一副冠冕堂皇?”(2)《花月痕》二二回:“飒甫接过,……,吟道:九华春殿语从容。
大家俱说道:说得好,冠冕堂皇。
”
2 轩冕之志:
释义:树立当官的理想。
轩是车子,冕是帽子,就是当官走仕途。
当时坐车子和戴帽子是官员仅有的的特权。
3 弹冠相庆:
释义:弹冠:弹去帽子上的灰尘。
比喻一个人做了官,其他人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
多用于贬义。
后指坏人得意的样子。
出处:(1)东汉班固《汉书·王吉传》:“吉与贡禹为友,世称:王阳在位,贡公弹冠。
言其取舍也。
(2)宋苏洵《管仲论》:“一日无仲,则三子者可以弹冠而相庆矣。
”(3)清赵翼《瓯北诗话·吴梅村诗》:“以视夫身仕兴朝,弹冠相庆者,固不同。
”
4 衣冠楚楚:
释义:楚楚:鲜明、整洁的样子。
形容衣帽穿戴的很整齐,很漂亮。
多为贬义。
出处:《诗经·曹风·蜉蝣》:“蜉蝣之羽,衣裳楚楚。
”
5 衣冠禽兽:
释义:衣:穿衣。
冠:戴帽。
穿着衣帽的禽兽。
指品德极坏,行为像禽兽一样卑劣的人。
出处:明陈汝元《金莲记·构衅》:“人人骂我做衣冠禽兽,个个识我视文物穿箭。
”
6 怒发冲冠:
释义:指愤怒的头发直竖,顶着帽子,形容极端愤怒。
出处:(1)《庄子·盗跖》:“盗跖闻之大怒,目如明星,发上指冠。
”(2)《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
7 张冠李戴:
释义:把姓张的人的买戴到姓李的人的头上,比喻弄错了对象或者事实。
出处:《朝野载》:“天后时,谣言曰:张公吃酒李公醉。
张公者斥易之兄弟也;李公者,言李氏大盛也。
”
8 沐猴而冠:
释义:沐猴:猕猴。
冠:戴帽子。
本意:猴子穿衣戴帽,究竟不是真人。
比喻虚有其表,形同傀儡。
常来讽刺投靠恶势力窃取权位的人。
《现代汉语第五版》释义:沐猴(猕猴)戴帽子,装成人的样子。
比喻装扮的像个人物,而实际并不像。
从以上的成语我们不难看出,古代的帽子很好地体现了“冠”的权力,地位,正统,美好的象征意义,跟统治阶级,跟男人联系在一起,可以说是帽子中的官僚文化,男权文化。
三结语
从帽子的历史演变来看,我们不难发现,最初的帽子象征意义特别强,使用人群十分狭窄。
但随着历史的变迁和发展,帽子的绝对统治权力在逐渐瓦解直至彻底消失,使用人群由最初的一个人或一小部分人发展为后来的一个或多个群体至现在的全民。
封建社会的冠冕制度消失了,现代社会“帽子”可以说在向历史的“反方向”发展,不再是地位和权力和象征,而成为一种装饰品和防热御寒的工具,成为时尚人士的一种追求美的体现。
至此,帽子的政治意义完全被它的实用价值和使用价值等实际意义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