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七章交通运输枢纽系统分析

第七章交通运输枢纽系统分析

第七章交通运输枢纽系统分析
第一节交通运输枢纽的系统特性、功能与分类第二节交通运输枢纽内设备系统的配置
第三节交通运输枢纽内各种运输方式的协调
第一节枢纽的系统特性、功能与分类
一、交通运输枢纽的概念
两种或两种以上干线运输方式的衔接地区,办理长途、短途及城市客货运输的各种技术设备的综合体。

1.衔接地区—指汇合点或分流点;
2.主要作业—中转及地方作业;
3.技术设备—固定与移动设备。

二、交通运输枢纽的分类
1.按地理位置分
①陆路枢纽:北京、郑州等;
②滨海枢纽:上海、大连等;
③滨河枢纽:武汉、重庆等。

2.按交通运输方式的组合分
①铁—水—公枢纽
铁水为主要干线,公路作为短途集散。

②铁—公枢纽:铁路为主,公路短途集散第一节枢纽的系统特性、功能与分类
③水—公枢纽
海公枢纽以海运为主,河公枢纽中如多条公路干线汇合,内河码头为公路集散,内河航运发达,公路集散。

④综合交通运输枢纽
由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多条干线构成,有的无水运而由其它四种运输方式多条干线构成。

3.按承担的客货运输业务分
①中转枢纽:以办理直通或中转作业为主,地方运量
较少;
②地方枢纽:以办理地方作业为主,中转运量较少;③混合枢纽:中转与地方运量均大。

二、交通运输枢纽的分类
4.按主要运输方式干线配置形式分
①终端式
位于陆上干线尽端或陆地边缘。

乌鲁木齐、大连;
②放射形
干线从四周引入,城市道路也呈放射状布置;③伸长式(带式)
受狭长地形限制,如兰州;
④放射形半环式或环式枢纽
引入干线较大(5~6条以上),干线间有联络线。

如北京。

二、交通运输枢纽的分类
三、交通运输枢纽的系统特性
1.功能与目标的统一性;
2.构成与结构的复杂性;
多级递阶结构
3.与外部环境关系密切;
环境包括外部运输系统与所依托的城市地区
4.子系统间、要素间协调是枢纽研究的重要内容;
5.各子系统发展的不平衡性和技术差异性;
6.自组织性与自适应性。

第一节枢纽的系统特性、功能与分类
四、交通运输枢纽系统的功能
完成中转与地方作业。

具体表现:
1.枢纽布局对大宗客货流的运输径路、效率有决定性影响;
2.各运输方式技术作业、运输工具调节的基地;
3.沟通城市与外界联系,促进城市发展。

完成四项主流作业:
直通、中转、枢纽地方作业及城市外联作业。

第一节枢纽的系统特性、功能与分类
五、交通运输枢纽的形成、发展与构成
1.枢纽的形成与发展
四阶段,有助于认识枢纽特点,进行规划和开发。

链形结构向外分支部分封闭网状结构第一节枢纽的系统特性、功能与分类
运输过程子系统运输过程子系统技术设备子系统技术设备子系统
组织管理子系统组织管理子系统交通运输枢纽交通运输枢纽外部运输子系统外部运输子系统内部运输子系统内部运输子系统公路运输子系统公路运输子系统
铁路运输子系统铁路运输子系统
航空运输子系统航空运输子系统
水路运输子系统水路运输子系统
管道运输子系统管道运输子系统
内部联络子系统内部联络子系统
城市运输子系统城市运输子系统工业运输子系统工业运输子系统
干线子系统干线子系统点子系统点子系统其他设备子系统其他设备子系统
一、枢纽布局与运输设备配置的一般原则①服从综合交通运输网布局与规划要求;②各方式间协调;
③发挥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优势;④有利于城市建设、工业发展;
⑤考虑其他各种综合因素。

第二节枢纽内运输设备的配置
第二节枢纽内运输设备的配置
二、铁路运输设备的配置
1.编组站
考虑以下因素:
作业量:单向、双向;
枢纽类型:十字、三角—行车量大的线路上
放射形—中心站
环型—引入线数量、车流量、流向城市规划:市区边缘之外;
地形条件:
运输组织:方便作业,降低成本。

2.货运站
按办理作业类型:零担、大宗、中转等;
3.客运站
考虑城市规模、与其他运输方式配合、客运量;
4.供客、货列车运行的设施
疏解设施、联络线、铁路道口、地道、天桥等;
5.铁路干线引入
考虑枢纽发展阶段、城市规模。

二、铁路运输设备的配置
Ø由上至下为铁路和公交、换乘大厅、地下商场、轻轨和地铁。

旅客可非常方便地在地面换乘公交、出租车,换乘轻轨或地铁的旅客可通过便捷和宽敞的自动扶梯、楼梯到达下一层的换乘大厅、商场,再进入轻轨或地铁。

北京南站
新广州站
新武汉站
三、公路运输设备的配置
考虑与城市交通的衔接,与其他运输方式的配合
干线引入:小城市——一侧通过
大中城市--环形或半环形
四、水运设备的配置
海港—与铁路系统有便捷的联系
河港—为地方工业与城市服务
客运设施—与公铁的联系
港口作业区—设备布置要求同铁路货场第二节枢纽内运输设备的配置
五、航空港
1.逆风起降要求
2.与市区距离及联系
3.净空要求
4.坡度要求
六、管道系统设备
1.固定设备—储油基地、加油站
2.管道网
第二节枢纽内运输设备的配置
第三节枢纽内运输方式的协调
一、主要内容
两个层次:两种及以上干线运输间协调;
干线运输与枢纽内部运输间协调。

二、协调的基本条件
枢纽内运输方式间协调枢纽内运输方式间协调其他辅助条件其他辅助条件
基本条件基本条件组织保障组织保障技术、物质基础技术、物质基础设备能力匹配设备能力匹配作业时间协调作业时间协调运输过程连续性运输过程连续性
三、协调过程的分类
四、协调形式
1.技术设备协调形式
为运输流作业创造条件
2.技术作业协调形式
保证运输流的最优作业方式和最优通过方式
3.信息协调形式
信息内容的一致
4.法规协调形式
5.经济协调形式
第三节枢纽内运输方式的协调
五、主要协调关系
1.枢纽内干线运输间的相互协调
海—铁协调最为重要,以缩短船舶在港停留时间为主要目标。

技术作业:直取换装、经库场换装
2.干线运输与工业运输间的相互协调
以保证工业企业生产的连续性为主要目标衔接点布局、作业时间、能力、车流组织
第三节枢纽内运输方式的协调
3.干线运输与城市运输间的相互协调衔接点为枢纽内的客运站;
客运站点——站前广场——市内交通能力匹配:N 站≤N 场≤N 道
三、主要协调关系
本章要点
1.交通运输枢纽的概念、功能及构成;
2.交通运输枢纽布局与运输设备配置的原则;
3.交通运输枢纽内各种运输方式协调的基本条件;
4.交通运输枢纽内各种运输方式协调的形式;
5.交通运输枢纽内的主要协调关系。

思考题
1.交通运输枢纽布局与运输设备配置的原则是什么?
2.如何理解交通运输枢纽的自适应性和自组织性?
3.交通运输枢纽内各种运输方式协调的基本条件有哪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