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与教育读书笔记
裴洪第一讲国学经典与教育——师德与修养
主讲:曹廷华
一、国学与经典
1、什么是国学与经典?
国学是中国在晚清到民初提出的虚拟性概念。
学数、学文、学理,中国之学是学文化,重在学文的综合和缜密。
国学就是我们说的传统的思想文化成果,包括,文、史、哲、经等。
2、教师学习什么?
教师主要学习它的教育思想方法,领悟其中包括的教师道德修养。
二、国学的起源与内涵
1、师德修养的四个字:
师:师发自然,自然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自然是我们学习的对象,自然教会了我们学习。
因此,教师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老师可以教人学习,能者为师,二是让人学习,是学习的榜样,是学习的表率,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几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师。
发现好的向他看齐,发现不好的就对照改正嘛。
)。
师的本意是学习,老师总能让人学习,能者为师。
德:古人讲:德者得也。
就是说如果你有人格修养,你就要进步、就有收获,这个得不是物质性的,而是精神和心里有是升华,这个得应
从正道当中来,不能走歪门邪道,道德是人内在心灵的体现,是人格追求的体现,是文化高低的体现。
修:按规律、原则规范自己的原则,规范自己的待人处事、职业行为、道德行为,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不能光说不练。
所以要实实在在的去修。
养:滋养,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把学好的东西去滋润别人,要有信仰、有追求,始终保持成长、向上的趋势,养而有成。
所以“养”要相伴终身。
2、为什么教师要道德修养?教师的职业决定,师德是师业之魂,身教重于言教,没有师德就没有师魂。
三、国学与教师的关系
1、修养好应有的社会公德
2、认真坚守职业道德,全心全意做好本职工作,最重要的是爱学生。
3、个人自身修养,追求人格品味,生活情趣。
出污泥而不染,得意而不忘形,失败而不气馁。
师德是师才之本
师德是师风之根
第二讲国学经典与教学思想
主讲:熊笃
一、关于教育的作用
二、1、治国。
教育比政令刑法更为有效,良好的政治不如良好的
教育,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三、2、经济是教育的基础,先富后教。
凡治国之道,比先富民,
民富则易治也,民貧则难治也,衣食足而知荣辱。
物质是教育
的基础,发展经济是发展教育的前提
四、3、教育是治国的首务,育才是长远之计。
建国君民,教学为
先,终生之计,莫如树人。
五、二、关于教育的对象
六、环境影响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故有教无类
七、孔子认为人的天赋禀性相近,生来大体平等,这是中国古代最
早的天赋平等的人性论,也是他推动平民教育,实行有教无类
的理论根据。
八、三、关于教育的目的
九、1、为天下培养君子贤人
十、2、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优:空闲的意思
十一、3、《孟子。
离娄上》: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把修齐治平联系起来。
在《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
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
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
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意
思:一是强调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二是在修身面前
人人平等而不分阶级,三是修身的途径必须循序渐进,要有科
学性。
十二、四、关于教育的内容
十三、五德:
十四、温:敦柔滋润谓之温
十五、良:行不犯物谓之良
十六、恭:和从不逆谓之恭
十七、俭:去奢从约谓之俭
十八、让:先人后己谓之让
十九、五常:
二十、仁:孝悌、爱人、博爱之谓仁;
二十一、义:宜、善、正行而宜之之谓义;
二十二、礼:制度、仪式、礼节的总称。
儒家经典有三礼:(周礼)、(依礼)、(礼节)。
二十三、智:四层意思:审时度势、进退得宜谓之智。
孔子一贯主张: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不迷信鬼神谓之智。
有是非观
念谓之智。
好学谓之智。
二十四、信:诚实不欺,言必信,行必果。
二十五、五、关于教育原则的要求
二十六、1、立志乐道
二十七、2、意志锻炼
二十八、3、自省自克
二十九、4、知行统一,言行一致
三十、5、改过迁善
三十一、6、勤学问思
三十二、7、后生可畏,重视教学相长
第三讲国学经典与教学艺术
主讲:丁永忠
什么是国学经典:指我国传统文化学术中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著作。
教育教学艺术:指教师培养人才,传授知识、技能的富有创造性的方式方法。
教学艺术具有强烈的实践性
一、古代教学艺术的五个原则
1、因材施教,长善救失的教学原则(前提);
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
因材施教的概念根据学生的情况实行有差别的教学。
因材施教包含及时和长期连个方面。
举例。
长善救失出之《学记》。
豫、时、孙、摩。
对现代教育的意义:必须遵守的原则、法则。
有4点体会:1、因性而教;2、因龄而教;、因能力个别差异而教;4、因教而学
2、“问答”启发式的教学原则(核心);
启发来源于论语。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学思结合。
教师的作用是启发。
《学记》的论述:君子之教,喻也……。
启发学生的思维是启
发式教学的重要特征。
读书的长进:从产生疑问,到没有疑问。
3、相机而授,适时而教的教学原则(技巧);
4、寓理于事,寓义于趣的形象化教学原则(手段);
5、师生相谐,美善相悦的教学原则(氛围)。
二、中国古代教学艺术的三个基本特点
1、学与思辩证统一;
2、学与行紧密结合;
3、学与教相通相长。
因材施教,长善救失:培养优点,挽救偏失
失:多、善、易、止
三、因材施教给我们的四点启发
1、因性而教:不同性别
2、因龄而教:不同年龄
3、因个别差异而教
4、“因材施教”与“因教而学”、“因材择学”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古代启发式教学的基本特征
1、着重启发学生思维,是古代启发式教学的重要特征。
2、“问题性教学”是启发式教学的最基本手段。
第四讲国学解读
主讲:王于飞
国学:泛指所有跟国人历史、文化和生存、生活相关联的知识和学问。
最为重要,最有代表性的,即为儒学。
一、理解国学要用心;
二、用心体会;
三、国学中的理想人格,有一颗什么样的心;
四、拥有“中国心”的国人是如何生活的,以庄子《逍遥游》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