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质量管理学实用培训教案(doc 96页)

质量管理学实用培训教案(doc 96页)

质量管理学实用培训教案(doc 96页)质量管理学教案主讲:张道兵课程名称:Quality Control and Reliability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学时:40学分:2.5适用对象:工业工程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本课程是工业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课,其任务是使学生在学完有关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基础上,掌握质量控制与可靠性的基本理论、方法与技能,并培养学生使其具有分析和解决企业生产活动中进行质量管理与控制的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本课程计划学时40学时,其中理论教学40学时,实验0学时,其前导课有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微机原理与应用、机械工程学、互换性与技术测量等,在第七学期进行。

相关专业课有生产计划与控制、设施规划与物流、现代制造系统、人机工程、毕业设计等。

二、教学基本要求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掌握质量管理与控制的基本概念、基本思想、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

其重点是质量体系、工序能力、工序控制和质量检验。

在深度上要能用数学方法进行分析与解决质量管理与控制问题,在广度上要结合企业信息化与先进制造模式进行教学与实践。

三、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章质量与质量管理(6学时)§1-1 质量定义§1-2 质量管理§1-3 质量管理的演变§1-4 企业质量文化§1-5 质量管理法律和法规简介§1-6 全面质量管理第二章企业的质量主体(4学时§2-1 质量主体的概念§2-2 产品设计开发的质量§2-3 产品制造过程的质量§2-4 产品服务过程的质量第三章质量控制及其常用技术(6学时)§3-1质量控制的数理统计学基础§3-2 生产过程的质量状态§3-3 工序能力§3-4 工序质量控制图第四章质量检验(4学时)§4-1 质量检验概述§4-2 基本质量检验的实施§4-3 质量检验制度§4-4 质量检验计划§4-5 质量检验的主要文件第五章抽样检查理论(4学时)§5-1 基本概念§5-2 验收抽样方案的统计分析第六章质量经济性与质量成本管理(6学时)§6-1 质量效益与质量损失§6-2 改进质量经济性的策略§6-3 质量成本的基本概念§6-4 质量成本管理§6-5 全面质量成本第七章可靠性工程与管理(4学时)§7-1 可靠性与可靠性管理概述§7-2 可靠性工程§7-3 可靠性管理第八章复习(2学时)四、参考文献:1、《质量管理学》(第二版),刘广第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A2、《质量管理与可靠性》,张根宝刘英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B3、《质量管理学》,秦现生主编,科学出版社——D4、《可靠性工程原理》,郭永基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E5、《系统可靠性设计与分析》,宋宝维主编,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F6、《质量知识手册》,潘渔洲编著,知识出版社——C7、《现代质量管理学》(第二版),龚益鸣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8、《现代质量管理学》,韩福荣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9、《质量管理与可靠性工程》,光昕李沁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五、考试闭卷,平时成绩30%,考试成绩70%,作业2次,一次5分,考勤4次/人。

《质量管理学》课程介绍本课程是一门交叉性边缘学科,它涉及到现代企业管理、产品质量控制、产品设计与制造技术、现代测试技术、技术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概率论及数理统计等多门学科,其任务是使学生在学完有关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基础上,以全面质量管理和ISO国际质量标准为主线,系统掌握质量管理与控制的基本概念、基本思想、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并培养学生使其具有分析和解决企业生产活动中进行质量管理与控制的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主要内容包括:质量与质量管理、质量体系与质量认证,质量控制及其常用技术,质量检验、质量经济性、可靠性管理以及计算机在质量管理中的应用等内容,其重点是质量体系、工序能力、工序控制和质量检验。

在深度上要能用数学方法进行分析与解决质量管理与控制问题,在广度上要结合企业信息化与先进制造模式进行教学与实践。

其前导课有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微机原理与应用、机械工程学、互换性与技术测量、管理学原理等。

相关专业课有生产计划与控制、设施规划与物流、现代制造系统、人因工程等。

课程任课教师:张道兵2008年03月07日第一章质量与质量管理第一节质量的定义一、质量的术语定义以及要点(P25—A)1、质量(quality):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

注1:术语"质量"可使用形容词,如差、好或优秀来修饰。

注2:"固有的"(其反义是"赋予的")就是指在某事或某物中本来就有的,尤其是那种永久的特性。

在这里,质量的定义来自国际标准ISO9000:2000《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 —Fundamentals and vocabulary),属于专业术语。

以下是有关“质量”的几点说明:(P91—A)①在合同环境中,顾客的需要是规定的、而在其他环境中,隐含需要则应加以识别和确定。

②许多情况下,顾客的需要会随时间而变化,这就要求定期修改规范。

③顾客的需要通常被转化为有规定准则的特征和特性。

需要可以包括:合用性、安全性、可靠性、维修性、经济性和环境等方面。

④“质量”术语既不用来表达在比较意义上的优良程度,也不用于定量意义上的技术评价。

在上述情况下应该使用修饰词。

例如,可以组成下列术语:(a)“相对质量”,表示例如产品在“优良程度”或“比较”意义上按有关的基准排序。

(b)“质量水平”和“质量度量”,表示在“定量”意义上进行精确的技术评价。

⑤产品质量受到相互作用的活动所构成的许多阶段的影响,如设计、生产或服务作业以及维修。

⑥经济地取得满意的质量涉及到整个质量环(质量螺旋)的所有阶段。

在质量环(质量螺旋)中不同阶段对质量的作用,有时为了强调才加以区别。

例如:“设计对质量的作用”、“实施对质量的作用”。

⑦在某些参考资料中,质量被认为是“适用性”,或“适合目的”,或“顾客满意”,或“符合要求”。

由于这些仅仅表示了质量的某些方面,所以,通常要求更完整的解释,从而产生了以上定义。

2、要点:(1)“固有特性”是指产品的技术特征,不是后来人为附加的内容。

例如:汽车零部件的尺寸,发动机的功率,航空公司的班次率,物流配送公司的服务流程等。

显然,产品的价格不属于“固有特性”范畴。

(2)“满足要求的程度”是指将产品的固有特性和要求相比较,根据产品“满足要求的程度”对其质量的优劣作出评价。

注:要求:(requirement)明显的、通常隐含的或必须履行的需求或期望注1;“通常隐含”是指组织、顾客和其他相关方的惯例或一般做法,所考虑的需求或期望是不言而喻的。

注2:特定要求可使用修饰词表示,如产品要求、质量管理要求、顾客要求。

注3:规定要求是经明示的要求,如在文件中阐明。

注4.要求可由不同的相关方提出。

(3)在ISO9000:2000中要求是指明示的、通常隐含的或必须履行的要求和期望。

(4)该质量定义也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涵:①质量的动态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顾客需求的不断改变,质量要求也应该适应上述变化,适时准确识别顾客的质量要求,修订规范、改进流程和方法、研究开发新产品,以满足顾客的要求和期望。

②质量的相对性:企业应该注意到市场需求的区域性差别,包括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自然环境条件、经济发展水平、技术发达程度、文化传统习惯等诸多方面的因素。

企业针对不同的目标市场应该能够提供具有不同性能的产品,使产品对环境有较好的适应性。

③质量的可比性:产品的等级高和产品的质量好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例如,一支高级的金笔可能质量很差,而一支普通的签字笔质量却很好。

所以,在评价产品质量时,应该注意到将比较的对象限制在同一“等级”基础上。

◆等级(grade):(P90—A)对功能用途相同但质量要求不同的产品、过程或体系所做的分类或分级。

例:飞机的舱级和宾馆的等级分类。

注:在确定质量要求时,等级通常是规定的。

第二节质量管理的定义一、质量管理的术语定义以及相关术语(P26—A)1、质量管理(quality management):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协调的活动。

注:①在质量方面的指挥和控制活动,通常包括制定质量方针、质量目标以及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

②组织(organization)(P87—A):职责、权限和相互关系得到安排的一组人员及设施。

示例:公司、集团、商行、企事业单位、研究机构、慈善机构、代理商、社团或上述组织的部分或组合。

注:1、安排通常是有序的。

2、组织可以是公有的或私有的。

2、相关术语(1)质量方针(quality policy):由组织的最高管理者正式发布的该组织总的质量宗旨和方向。

注:1、通常质量方针与组织的总方针相一致并为制定质量目标提供框架。

2、本标准中提出的质量管理原则可以作为制定质量方针的基础。

◆质量管理原则:(P78—A)ISO9000:2000族标准的八项质量管理原则是ISO9000:2000族标准的理论基础,也是组织的领导者进行管理活动的基本准则。

a)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组织依存于顾客。

因此,组织应当理解顾客当前和未来的需求,满足顾客要求并争取超越顾客期望。

b)领导作用:领导者确立组织统一的宗旨及方向。

他们应当创造并保持使员工能充分参与实现组织目标的内部环境。

c)全员参与:各级人员都是组织人员之本,只有他们的充分参与,才能使他们的才干为组织带来收益。

d)过程方法:将活动和相关的资源作为过程进行管理,可以更高效地得到期望的结果。

e)管理的系统方法:将相互关联的过程作为系统加以识别、理解和管理,有助于组织提高实现目标的有效性和效率。

f)持续改进:持续改进总体业绩应当是组织的一个永恒目标。

g)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有效决策是建立在数据和信息分析的基础上的。

h)与供方互利的关系:组织与供方是相互依存的,互利的关系可增强双方创造价值的能力。

这八项管理原则形成了ISO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基础。

例如,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始终把争创世界一流实物质量水平,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需求作为企业的质量方针。

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在发展中形成了公司的经营理念:“向顾客提供最好的大众车和最好的服务、保持上海大众在中国轿车市场的领先地位。

”同时,也形成为上海大众的核心质量方针:“质量是上海大众的生命”。

湘潭电机集团的质量方针:顾客至上,下一道工序是顾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