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低碳经济下煤炭产业综合利用及对策煤炭是安徽省的主要能源和重要的工业原料。
实现煤炭产业低碳化综合利用,对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本文围绕安徽省煤炭产业发展现状,阐述了煤炭产业低碳化发展的必要性,提出低碳发展、循环发展和综合治理的路径及相关建议,以期为安徽省煤炭产业综合利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标签:煤炭产业低碳经济综合利用1安徽省煤炭资源与开发概况安徽省是华东地区煤炭资源最富有的省份,具有明显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
全省含煤面积18×103km,预测储量在1000亿吨以上,为华东之首,居全国第七位,是国家规划的13个亿吨级大型煤炭基地之一[1]。
现已探明-1000mm以上煤炭资源481亿吨,98%集中在淮南、淮北两大煤田(见图1)。
截止2011年底,全省共生产原煤约1.37亿吨,较上年增加4.1%;瓦斯抽采约7.32×108m3,同比增加8.5%。
2煤炭产业低碳化发展的必要性煤炭是我国能源产业的主体。
多年来,我国煤炭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基本维持在70%左右[2],“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短期内难以改变。
煤炭在化石能源中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较高,致使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高碳”特征非常明显,因此,实现煤炭产业低碳化发展是确保安徽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一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的需要。
加快煤炭产业低碳化利用,是我国迎接全球气候变化挑战、增强我国低碳经济话语权和主动权、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环境的客观需要。
二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需要。
加快煤炭产业的低碳化利用,发展循环经济,提高煤炭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为国民经济稳定发展提供清洁能源,实现煤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三是发展绿色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
由于煤炭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土地破坏、水资源损失、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愈演愈烈,其巨大的环境治理成本将成为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沉重负担。
因此发展绿色经济,保护生态环境是煤炭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四是煤炭行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由于长期粗放式生产方式,导致煤炭产业生产环境恶劣、安全生产形势严峻、企业负担沉重。
因此,加快煤炭产业综合利用,在转型中谋求新发展是其可持续发展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3安徽省煤炭产业发展现状3.1安徽省经济社会发展对煤炭需求的现状改革开放以来,安徽省煤炭产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发展方式逐步转变,煤炭行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生产结构得到了进一步优化,集约化生产稳步推进。
但是,煤炭消费量持续大幅增加,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等问题面临严峻挑战。
据《安徽省“十二五”能源发展规划》,“十二五”期间,安徽省经济将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随着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和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建设的大力推进,我省经济将保持10%以上的速度发展,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对能源的需求持续增加。
从能源消费需求结构来看,“十二五”时期,煤炭资源仍是安徽省的主要能源,煤炭消费的绝对量仍会稳步增长。
一是在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的进程中对煤炭的需求量不断增长。
“十二五”时期,安徽经济正处在快速增长阶段,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态势对能源产生巨大的需求。
二是由于煤炭资源在能源消费中的具比较优势,进一步推动了煤炭消费的增长。
安徽省煤炭资源比较丰富,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具有比较优势。
从安徽省的经济结构来看,第二产业长期占主导地位,决定了能源消费的主要部门是工业,由于工业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本质属性,以企业为主进行低碳技术与创新的意识较差,加剧了对煤炭资源的需求。
3.2安徽省煤炭产业发展中伴随的污染和环境问题安徽省煤炭产业在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效益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的生态和环境问题[3]。
尤其是在国家宏观政策和世界低碳经济的标准下衡量,有些问题十分突出。
一是煤炭开采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煤矸石和中煤。
二是在洗煤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煤泥堆存占地。
三是瓦斯气体直接排放导致环境污染。
四是煤炭开采过程中产生的矿井水。
五是煤炭过度开采造成地表大面积塌陷。
因此,加快煤炭产业综合利用,坚持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切实改变高排放、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增长方式,是安徽省煤炭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4安徽省煤炭产业低碳化发展综合利用途径煤炭作为一种产品,拥有与普通产品一样的产品特征,因此煤炭资源低碳化发展过程包括了从煤炭资源生产开发、加工利用以及废弃物料处理整个过程。
具体说,就是要围绕煤炭高效绿色生态化开采、煤炭燃烧和清洁化利用及对“三废一沉”(废气、废水、废碴、土地沉陷)综合利用作为低碳化发展的方向和途径。
在此过程中,可大幅度降低煤炭生产过程中的减排、大幅度提高的利用效率、大幅度降低使用过程中的污染。
4.1煤矸石综合利用的途径煤矸石是在煤炭开采、选洗加工过程中所产生的固体废物。
煤矸石已经成为安徽省累计存量和占用场地最多的工業废弃物,具有排放量大、分布广,对环境污染种类多、面广、持续时间长的特点,占全部工业固体排放总量的35%左右[4-5]。
煤矸石主要是有高岭土、石英、蒙脱石、长石、伊利石、石灰石、硫化铁、氧化铝和少量稀有金属的氧化物组成,是无机质和少量有机质的混合物。
加大对煤矸石的综合利用力度,是近年来煤炭产业的新的发展途径。
主要利用方向为:制砖、铺路、筑坝、修筑矿区铁路路基、塌陷区复垦填充材料。
以煤矸石为原料生产全煤矸石烧结多孔砖和空心砖,以取代粘土砖,是利用煤矸石的最佳途径之一。
同时,煤矸石有很好的抗风雨侵蚀性能[5],可用于矿区修建铁路、公路及筑坝的材料。
煤矸石的另一个用途,用于浅沉陷区土地复垦的填充材料(见图1)。
4.2瓦斯的综合利用途径瓦斯是煤矿生产过程中,从煤岩内涌出的以甲烷为主的各种有害气体总称,甲烷虽无毒,但其浓度若增大到一定程度,能使空气氧浓度降低至10%以下,严重威胁人的呼吸安全[6]。
同时瓦斯集聚到一定浓度时能够发生燃烧爆炸,严重影响煤矿安全生产。
然而,瓦斯又是一种清洁的能源,提高瓦斯的综合利用水平,变废为宝已经成为煤炭产业低碳化发展的方向。
瓦斯的利用方向主要有三方面:一是作为居民用气;二是发电;三是作为矿区供热燃煤锅炉改造为燃气锅炉的燃料(见图2)。
4.3矿井水的综合利用途径矿井水的综合利用以实现矿井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保护环境为目标,积极推广应用矿井水井下清污分流、地面净化处理技术,拓展矿井水的利用范围,提高重复利用率,减少对地下水的开采。
除饮用及特殊需要外,其余用水主要用于处理后的矿井水、生活污水,实现矿区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根据矿区不同用途,可采取分级处理、分质供水的方式(见图3)。
对水质要求不高的工业用水、厕所冲洗、绿化用水等,可以直接利用井下清水或对矿井水进行初级处理后的清水。
4.4中煤、煤泥、煤矸石的综合利用途径煤炭开采过程的煤矸石和洗煤过程中煤、煤泥长期弃置堆放,严重污染环境[5、7]。
随着科技的进步,可采用循环流化床燃烧技术将中煤、煤泥、煤矸石直接用于发电,提高综合利用水平,形成一个完整的循环利用产业链。
即形成煤炭开采→煤炭洗选加工→煤泥煤矸石发电→灰渣建材生产的产业链。
4.5沉陷土地的综合利用途径沉陷土地的综合利用可按照“因地制宜,统一规划,分类治理,逐步实施”的原则,抓好示范,以点带面,以土地复垦为重点,立足于生态的恢复和重建。
老矿区建成生态环境地质环境恢复综合整治示范区。
新矿区形成与生产同步的生态恢复建设机制,建成生态矿区。
对塌陷不深或积水不多的地块,采取平整土地,修缮排灌系统的办法,改善种植条件,建成速生林地、苗圃及花卉基地。
对塌陷区较深地区,采取深部取土填充浅部,复垦成耕地,深部建塘养鱼,达到水产养殖和农业种植并举的利用目标。
对常年积水区域,直接进行水域综合治理,种植水生植物、进行水产养殖,开发水域景观,或整理开发成水源地等水利工程。
或对塌陷区进行整体规划,统一布局,综合利用建成生态湿地或生态公园。
4.6大力发展洁净煤技术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推行清洁生产和节能降耗,以发展煤炭加工技术为重点,提高原煤入洗率和商品煤质量,为下游产业提供清洁煤炭,加快洁净煤技术产业化的进程。
5建议近年来,安徽省原煤产量快速增长,行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升,产业集中度大幅提高,但推进煤炭产业节约发展、清洁发展,走高碳产业低碳发展道路,仍需要政府、社会和企业的共同努力。
(1)以政策研究和制度建设为保障,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政府要不断加强低碳经济条件下产业政策的研究,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鼓励和引导企业转变观念,树立低碳发展的理念,使低碳发展成为煤炭产业的共识。
制度建设是低碳发展的重要保障。
煤炭企业应通过科学规划,建立并不断完善本企业低碳发展相关制度。
通过制度的约束与激励作用,促进企业稳步走上低碳发展之路。
(2)以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为依托,扎实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循环经济的构建与发展、产业结构的优化、资源的充分利用、节能减排的实施,始终离不开高新技术的支撑。
因此,我们必须努力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鼓励煤炭行业积极探索、大胆创新,特别是将节能降耗、清洁生产、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等作为技术创新和改造的重点;要加强产、学、研相结合,培养和造就一批科技攻关人才对煤炭综合利用的关键技术进行攻关,在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并迅速实现产业化,把煤炭的潜在价值充分挖掘出来。
(3)以煤炭企业兼并重组和淘汰落后产能为重点,提高规模化、集约化水平。
着力推进煤炭产业的规模化和现代化建设,支持大型煤炭企业和具有资源开发潜力、基础设施完善、煤矿安全生产条件好的煤矿为整合主体,实现矿井生产现代化、系统控制自动化、综合管理信息化。
以规模化生产和现代化管理提高煤炭资源回收率,降低生产过程能耗;以大基地和大集团的发展方式,提高煤炭资源集约开发效益,加大矿区生态环境恢复与治理投入,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矿区。
(4)以延伸和完善产业链为突破口,确保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
鼓励企业在搞好煤炭基础产业的同时,把产业链从煤炭生产、转化深加工延伸到“三废”(废渣、废水、废气)的回收处理和再生,从而实现资源消耗的减量化,实现资源的再利用。
与此同时,要积极引导企业在完善产业链的过程中积极开发生产低碳产品,努力实现洁净生产,确保在开发资源的同时不破坏资源,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步发展。
参考文献[1]丁易,国家大型煤炭基地规划概述[J],煤炭工程,2007,(2):12-14.[2]王妍,李京文,我国煤炭消费现状与未来煤炭需求预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3):152-155.[3]張其兵;阎伍玖;安徽省两淮煤矿区主要环境问题及其整治对策[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4.(3):52-53.[4]樊景森,尚忠森,浑凌云,孟志强,赵存良,煤矸石对环境的污染及防治[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NO30.[5]张平萍,孙传敏,我国煤矸石的综合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4 (6):95-98.[6]张子敏主编,瓦斯地质基础[M],煤炭工业出版社2008 .[7]张建民,李春梅,我国煤泥综合利用现状、问题及建议[J],中国能源,2010 3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