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15古诗二首.doc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15古诗二首.doc

课题15 古诗二首1、会认“晓、慈”等12 个生字,会写“湖、莲”等8 个生字,认识多音字“行、教学目标泊”。

2、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抓住重点诗句,感受六月西湖的奇特景象和春天的美景。

1、会认“晓、慈”等12 个生字,会写“湖、莲”等8 个生字,认识多音字“行、教学重点泊”。

2、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抓住重点诗句,感受六月西湖的奇特景象和春天的美景。

教具准备PPT课件导学过程二次备课预习提纲:1、借助于注音音、字典学读生字词,读通、读顺古诗。

2、搜集作者杨万里、杜甫的相关资料。

3、搜集描写荷花的诗句。

4、试着完成课后作业。

第一课时一、复习导入,理解诗题1、人们常说“相见时难别亦难”,同学们,离别是诗,离别是歌,离别是泪水。

我们领悟过,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我们见证过,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我们怀念过,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从这些流传千古的送别佳句中,我们读出了浓浓的友情、亲情。

今天就让我们带着依依不舍的眷恋,再来学习一首送别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板书课题)2、读诗题,想想你读懂了什么?(送别的时间、送别的地点、送别的人)3、谁送林子方?(杨万里)你对诗人有怎样的了解?(介绍作者)(课件出示)4、小结:净慈寺,是西湖边上的一座寺庙。

林子方,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一个朋友。

这一天,林子方正要到外地做官,杨万里在西湖边上送别他。

按照我们过去读过的送别诗的内容来想一想,你认为这首诗中,诗人会写些什么?5、过渡:那么同学们猜得对不对呢?就让我们来走进这首诗吧。

(课件出示全诗)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先读读这首诗,读上两三遍,注意读准生字,把诗读通读顺。

(生自由读)2.谁来读?其他同学注意听,看他读准了没有。

(指名两生,师生正音)3.古诗还要读出节奏韵律,像这样(范读全诗),谁再来读读?(指名两生,评价)4.齐读,让我们一起读出诗的节奏韵律。

三、自学古诗,理解大意1.诗读正确了,那这首诗的意思呢?轻声读,可以借助注释,也可以想象画面,看看读懂了什么?和同桌交流一下,如果遇到不懂的地方在上面做个记号。

2.有不懂的字词先提出来。

(交流重点字词)(课件出示——标注)毕竟:到底。

四时:春夏秋冬四个季节。

本诗指除六月外的其他时候。

接天:与天相接。

映日:映照着太阳。

本诗中映照的是朝阳。

别样:特别。

3.理解了重点词语,谁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的大概意思,前两句和后两句分别写的是什么?(交流古诗大意,两生左右,鼓励用自己的语言连贯地描述)4.理解了诗的大意,相信我们能读得更好了,谁来试试?注意读出诗的味道。

(指名评价)怎样才能读得更有感情呢?让我们继续品诗、赏诗,走入诗境。

四、品读诗境,感受画面1.同学们,八百多年前的一个夏天,大诗人杨万里,刚刚走出净慈寺,清风拂面而来,一幅赏心悦目的景象映入眼帘那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2.闭上眼睛去听,去想。

(老师范读第三、第四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板书:蓝天、碧叶、赤日、红花3.同学们,那不是一片荷叶,而是一池荷叶;那不是小池塘里的荷叶,而是西湖里的荷叶。

你能描述那样的景象吗?(1)重点理解:无穷碧(2)想不想欣赏一下这样的美景?课件欣赏(远景),读好“接天莲叶无穷碧”。

师小结:是啊,满池的叶啊,满眼的绿呀,远远地伸向天边,与蓝天相接。

4.六月,正是盛夏,虽然是早晨,可是太阳已经是火辣辣的。

在骄阳的映衬下,怒放的荷花又是怎样一番美景呢?(颜色、姿态等。

)(1)重点理解:别样红(2)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课件:突出映日、红。

)这荷花红得多美啊!谁能再通过朗读,把这样的美景留在每个人的心中吗?(同桌读;指名读;分角色读;齐读)5、荷叶田田,荷花朵朵,难怪诗人说——(引读,课件)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这是诗人由衷地赞美,我们也来试着赞美一下荷花?你能用自己的话赞美吗?(先试一试再指名说,注意赞叹)五、感悟诗情,深度理解1.同学们,学到这里,有没有同学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呢?(题目中是送别,可是诗中描写的只有景色)这和我们一开始的猜测是多么不同啊!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学生讨论,试着回答)总结:说得真好,有道是:“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这首诗在景色中寄予了诗人的感情,这种手法叫:以景寄情(板书)2.请同学们再静静地读读这首诗,闭上眼睛想想送别的画面,然后谈谈自己读到的是诗人一份怎样的情。

(学生自由朗读、品味)现在,你就是诗人杨万里,老师就是要去外地做官的林子方,你心里藏着什么话要对老师说?(祝福之情;高兴之情;眷恋之情;惜别之情)六、背诵古诗,演唱古诗同学们,杨万里是南宋最著名的四个诗人之一,他的一些写景抒情的小诗特别有名。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一首与众不同的送别诗,这首诗告诉我们,离别可以是一幅明朗的画,可以是一个动人的微笑,可以是一片广阔的美景。

让我们把这首与众不同的送别诗背诵下来。

七、联系生活,任选两题,完成练习(课件出示作业)1、老师相信,我们心中也有一片美丽的风景,你最喜欢哪个地方的景色?我们哪一个季节的景色都可以写,但注意,一定要选取出具有特色的景物来写,如果能学习诗人的写法就更好了,不能的话也不要紧,但注意要把景色美写出来,把我们的感情表达出来了。

2、扩写:杨万里在描绘西湖美景和荷花的艳丽时,只用了短短两句,好像有点意犹未尽,请同学们查找西湖及荷花的资料,对西湖美景进行扩写练习。

3、读过这首诗后,你一定有很多感想吧,请同学们就此诗写一篇读后感日记。

4、反馈交流。

回家同家长交流今天的学习,并且把这首诗背诵给爸爸、妈妈听。

八、总结全诗同学们,“一切景语皆情语” ,千年以来,人们已经渐渐不知道林子方是一个怎样的人,但是,人们却永远记住了杨万里送别他那天西湖上的景色,记住了杨万里和他之间的情分,记住了这开阔优美的诗句——(指读)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第 2课时【导入】直入主题,激发情感1.导入: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有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板书“诗画”。

(直接激发情感,为学习下文铺垫)2.出示画面,想起哪个诗句,请背出来。

3.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 2 首古诗《绝句》。

板书课题,学生书写“绝”字。

(随文写字)4.师介绍诗题:《绝句》是古诗的一种诗体,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

这首诗是几言绝句?本文是几言绝句?(解诗题)【活动】初读古诗,尝试感悟1.读准字音。

(随文识字,在语境中识字,这种方式符合二年级学生识字的的规律)2.讲“含”和“泊”,教师范写,学生书写。

(随文写字,便于记忆)3.请学生看图读词语。

“黄鹂、白鹭、西岭、东吴”。

(把识字与图画相结合,利于学生识字,又能为学生理解诗意打下基础,分散了难点。

)4.读准节奏。

5.读出快乐,拍手读古诗。

(符合低年级学生学习特点,在玩中学习,快乐中学习)6.过度:听到大家的朗读,诗人杜甫一定也很开心。

(以诗人来评价,是拉近学生与诗人的距离,为理解诗文打下情感基础)。

【活动】披文入境,领悟全诗1. 介绍背景,整体感知。

(1)结合图画介绍背景:杜甫是唐代伟大的诗人,人称“诗圣”。

一千多年前,他住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边的草堂里。

(了解诗人,拓展学生课外知识,使学生爱上古诗)(2)看图找出杜甫的位置。

(为了让学生站在诗人的角度去看景物,为理解“窗含”打下基础)(3)整体感知:春天到了,莺歌燕舞,当他往窗外一望,你猜他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按照从近到远、从下往上的顺序观察图画。

(引导学生观察景物的方法)(4)随着学生的回答出示课件“翠柳、黄鹂、船、西岭、白鹭、青天”。

(整体感知)(5)看图解说,停在浣花溪边的船是即将驶往相距万里的东吴,西岭的雪山千年都不会融化。

(分解学生对于“窗含”“门泊”“千秋”、“万里”的理解,为后面的想象画面打下基础)。

(6)师:你觉得这里的景色怎样?(提炼感受)(7)过度:于是杜甫这美丽的景色写在这首《绝句》里,他的心意是让没有到过这里的人通过这首诗,也能仿佛看见一样。

(板书“意”字,形成板书“诗情画意”)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展开想象的翅膀,你会发现这首诗是一幅特别美妙的画。

(激发学生想象的兴趣。

)2.巩固诗意,领悟诗境:(1)这幅美妙的画中有些什么呢?(2)展开想象,读懂诗意:(展开想象,获得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美。

)(3)出示提纲: a 用心读每一句诗,展开想象,你仿佛看到什么?B试着读出画面来。

(以句式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表达出来,教给学生表达的方法。

)(4)自主学习,小组交流。

(自主合作式学习)集体交流:师讲发言的学生说话的顺序,先读诗句,在说“仿佛看到什么。

”再试着把画面读出来。

最后,再问全班同学“谁还想说?等句子。

听的同学如何应对:“我还想说”、“我还想读”、“我还想问”等。

( 5)学习第一句诗。

A预设: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枝上歌唱。

B师从哪个词语想到黄鹂鸟在翠绿的柳枝上歌唱。

(引导说出“鸣”字)C出示画面和鸟叫的声音,指名朗读。

(直观的声音感染学生,使其自然的读出感情来。

)D如果你是其中的一只黄鹂鸟,您还“一会儿干什么, 一会儿干什么”?或者还会说些什么?(展开想象,发展语言)E这个画面还有声音。

板书“声”字(感受语言美)(6)学习第二句诗。

A预设:学生说仿佛看到一行白鹭飞上蓝天自由飞翔。

B引导学生从哪个词看出白鹭飞得高。

(抓关键词体会美感。

)C有感情读出画面来。

D这个画面还能动。

(板书“动”字(7)出示第一句和第二句诗。

A指名读。

B在你的脑海中仿佛看见什么颜色?E多美的春天啊!面对这幅有声有色的春景图,(板书“色”字)你最想说什么?(激发学生的情感)板书“情”字(8)学习第三句诗。

A预设:我仿佛看到窗外有西岭雪山。

(板书“静”字)B师出图画引导:这样说来,远处雪山上终年不化的积雪不正是镶嵌在杜甫草堂窗框中的一幅画吗?(课件出示“窗含西岭千秋雪”)C哪个词说出是镶嵌在窗中的画。

(引导说出“含”字,体会词语的美感。

)( 9)学习第四句诗。

A预设:我反复看到门口边停着小船。

B引导距离远 , 体会“万里”的词意。

C有感情地读。

(10)出示第三、四句诗,猜猜诗人看到这些会想什么。

(猜猜想什么,使学生与作者对话。

)(11)教师配乐讲解诗意。

老师仿佛看到(以教师与文本的对话,来感染学生。

)(12)配乐范读,学生评价老师的朗读。

(学生与教师对话)(13)多种形式朗读。

(以朗读促进学生感受,以感受促进学生的朗读)(14)背诵古诗。

(积累古诗)3. 小结:诗人不是画家,却胜似画家,短短的四句诗,28 个字就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如此美妙的画,一幅春天的画,一幅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的画,来,让我们一起诵读这首古诗。

板书“有有有有”四个字,形成板书“有声有色、有动有静”这八个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