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什么是工学结合

什么是工学结合

什么是工学结合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什么是工学结合?1、工作与学习结合2、教育与生产结合3、学校与企业结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提出当今世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有两种典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值得借鉴:第一,德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双元制”形式。

学生一方面在企业(通常是私营的)中接受职业技能培训,一方面在部分时间制的职业学校(公立的)中接受包括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在内的义务教育。

其内涵是学校与企业分工协作,以企业为主;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以实践为主的一种成功的职教模式。

第二,英国“证书模式”与“工读交替”的“三明治”课程。

英国制定国家职业资格制度,建立起NVQ、GNVQ和普通教育三种证书等值、互换机制,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三条可供选择的通道.将职业资格等级与工作岗位及证书的等级(大学学位)联系起来。

德国和英国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对我国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和启发作用。

我国高职院校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产学研结合”、“产教结合”“工学结合”等模式,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但是学术界对几种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界定不一,因此,对几种人才培养模式尤其是对“工学结合”模式进行研究具有现实和理论意义。

“工学结合”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内涵1.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借鉴德国“双元制”等国际多种校企合作模式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提出知识、能力、素质三者协调发展的育人思想,符合我国高职院校与企业自身特点的专业教学模式,在“校企结合”教学模式基础上探索性提出的新模式。

2.突破传统的单向思维模式,与企业共建合作型的实训基地、就业基地突破学校传统的教学单向思维模式,在不违背人才培养基本规律和要求的基础上,与企业共建合作型的实训基地、就业基地。

使合作教学与学生就业直接紧密联系,从而实现校企双赢,使创新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3.注重做实基础,拓展知识,构筑职业生涯的素质平台注重做实基础,强调人文素质和职业素质的重要地位,把综合素质教育提升到与理论传授和技能培训同等重要的地位,把高等职业教育作为终生职业教育的基石,构筑大学生自我发展的人格、知识、能力平台。

4.促进了教学管理思想和模式的改变学校逐步建立起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双向互动的新型管理模式;鼓励学生个性发挥和自我塑造,实行第二专业技能辅修制度;逐步降低管理重心,把“工学结合”教育改革方案落实到基层教学单位;建立具有协调运作机制、能快捷准确处理各种教学信息的管理体制。

一、与行业企业建立密切的“血缘”关系,为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搭筑平台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是高职院校的一项重要职能。

具体地说就是为所依托的区域行业企业服务。

高职院校因企业的生存发展而生存发展。

没有行业企业需求,高职院校就没有存在的必要;没有行业企业的支撑,高职院校也无法按照企业和行业的人才需求来实施人才培养工作;没有企业和行业的参与,更无从谈起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和实践。

因此,要建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首先必须和行业企业建立密切的“血缘”关系,把学校融入行业企业之中,把行业企业的理念和文化引入学院,使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共同进行人才培养的“全方位”、“全天候”、“全过程”操作,才能真正实践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贯穿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设计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目前,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职业院校如何制定一个符合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尤为重要。

人才培养方案在某种意义讲是学院和专业的“宪法”,是学院建设特别是专业建设主要核心内容。

而要制定符合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就必须贯彻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

1.从分析学生未来工作岗位和岗位能力入手,科学界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必须根据企业提出的学生就业岗位和岗位能力要求,明确学生未来的就业岗位是什么,岗位能力要求是什么,岗位核心能力是什么。

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由企业人员参加,以企业人员为主,在专题调研的基础上共同进行岗位能力分解,明确专业对应的岗位和岗位群,对应的基本岗位能力,岗位核心能力,从而科学界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

2.根据岗位能力的确定和分解,明确核心课程,构建新的课程体系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要什么,给什么”的原则,遵循行业规律、高职教育规律、学生自身成长规律,确定培养岗位能力所对应的核心课程、主要课程、支撑课程及主要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重构理论教学体系,夯实实践教学体系,职业素质教育融于其中,进而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3.在确定主要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根据职业教育规律特点和企业的要求,设计课程模块根据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和岗位能力的要求,针对学生的共性和不同的个性特点,以培养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为重心,以培养提高学生的能力为重点。

按照职业素质、岗位能力、岗位能力拓展以及学生岗位能力提升的不同要求,4.改革考核方式方法为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逐步确立以能力考核为重点的工学结合考核方式方法。

即取消过去传统的考试、考查两种考核方式,建立A(过程考核)、B(项目考核)、C (实践和作品考核)、D(结业测试)等若干种新的工学结合的考核方式方法。

并且在考核方式方法中尽量由行业企业人员参与或以行业企业评价为主。

5.按照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整体设计优化教学、实训、实习、就业等人才培养环节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要求所有的专业都要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结合理论教学尽可能的对学生进行训练,达到工厂、车间、工艺、操作的真实技术要求的教学目的。

在此基础上,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时,设计足够的时间来保证学生进行生产性实训,按照1:1学制时间比例顶岗实习。

由于确定了企业参与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和与企业共同定岗位、定能力、定课程、定模块、定体系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方式,实实在在体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整体设计优化教学、实训、实习、就业等人才培养环节,达到企业满意,学生接受,老师认可,社会肯定。

三、按照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加大课程改革力度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运行的关键是必须打破传统的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学院老师为中心,以理论教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而且在教学运行过程中要把工学结合的思想和理念贯穿在每门课程的教学过程当中。

在教学计划制定的过程中要求每个专业在每一门课程中都要贯穿生产任务和工作过程,都要在课程设计上体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把各个教学单元分解为现场教学、课堂教学、实训教学、理论老师讲授、企业人员讲授等环节,并填写课程教学内容设计表。

从而达到真正解决“教什么(what),谁来教(who),在哪教(where),怎么教(how)”的问题。

深刻认识工学结合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和意义1.有利于学生职业技能和态度的形成学校教育虽能在操作素质、操作技能等方面培养出企业所需的人才,但在操作经验、工作态度、企业文化、企业精神等方面不能进行有效培训,难以适应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所以世界各国兴办职业教育遵循的一个普遍规律是通过教育与产业的结合使教育世界与职业世界实现有效地沟通。

学生在企业进行实训对职业技能和态度的形成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学生在企业工作场所实训,能够感受到企业工作的职业氛围,有利于培养受训者的工作态度、职业道德、企业文化·、企业精神等,而这些非物化的制度知识在现代企业和人力资本开发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2.有利于降低职业教育的办学成本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是耗资比较大的一种教育,集中表现在实习实训基地的投资比较大。

依靠企业开展实训实习具有两方面的优越性:一是降低了全社会的办学成本。

由于学校兴办的实训基地具有非生产性,巨大的投资在几年后就可能成为落后的设备,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今世界,不利于学生掌握先进的技术。

而利用企业设备开展实训,由于企业设备的不断更新,既能充分保障设备的先进性,又由于企业设备的成本已由所生产的产品分担,开展职业培训就无需承担多少成本,从而也能从整体上降低社会办学成本。

二是与职业院校实训基地相比.在企业工作场所实训,学生能够感受到企业工作氛围,同时,学生可以了解和接触到在各职业院校难以了解的,被各企业和公司视为内部机密的各种设备、技术、程序等,既使他们开阔了眼界,又使他们了解到本行业的基本情况,有利于学生职业技能和态度的养成。

正是由于上述原因,许多国家职业教育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基地包括校内基地和校外基地。

校内基地主要满足基本的或单项的实验实习需要;校外基地主要完成一些综合性的实训实习训练。

这两种基地各有其自身的优势,相互补充、有机结合,不仅促进了学生全面职业能力的形成.而且极大地较低了职业教育的办学成本。

同时降低办学成本还表现在学生参与企业生产实践,通过劳动获得收入,减轻了学业上的经济负担。

3.有利于职业学校“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双师型”教师是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特征。

过去我们对国外职业教育工学结合只看到了其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积极作用。

而没有看到其在“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一方面从企业聘请兼职教师,可以缓解职业教育专业师资队伍结构与专业建设结构之间的矛盾。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速度加快,职业学校专业更新速度可能会进一步加快,这也是许多国家职业教育兼职教师比例较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应加大工学结合的力度,聘用大量的兼职教师,以缓解或避免专业教师结构性矛盾的出现。

为此,我们应拓宽职业教育“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外延,把从企事业单位聘用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双师型”队伍建设的重要措施。

另一方面,职业学校的教师和企业实训教师相结合的师资队伍,有利于教师“双师型”素质的形成。

职业学校的教师与实践接触机会相对较少,对最新技术的掌握相对滞后,聘用在各个行业第一线工作的工程师、技师,可弥补这一缺陷,有利于将最新发展技术传授给学生。

校本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长期合作,他们之间还可以产生非正式交流,这种非正式交流往往不是通过契约的形式来实现,而是通过它们之间面对面的接触、工作之余的聊天等形式,使不同的思想在交流中相互碰撞而产生新的火花。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校本教师业务能力的提高,而且也有利于企业的创新。

同时,由于学校一般按照授课时间发放兼职教师的报酬,大量聘用兼职教师也可以节约办学成本等。

4.有利于实现学生就业与企业用人的有机结合职业教育与培训可分为一般性的和特殊性的两种。

一般性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是针对某类职业共同性的要求开展的培训,教育与培训的内容具有较广的职业应用范围,也就是近年来我们所倡导的核心能力。

而特殊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是针对具体企业的特殊需要开展的,企业培训投资能够有效地回收,因此,企业愿意开展这方面的培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