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市易县中考语文冲刺模拟试卷三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语文积累与运用(35分) (共3题;共35分)1. (10.0分)古诗文填空。
(1) ________,不知饴阿谁。
(《十五从军征》)(2)坐断东南战未休。
________?(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3)先帝不以臣卑鄙,________,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诸葛亮《出师表》)(4)数月之后,________;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邹忌讽齐王纳谏》)(5)《曹刿论战》中说明了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取信于民”用原文中的话来说是:________,________,必以情。
(6)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________,________”从视觉角度,描绘了一幅色彩鲜明的画面,同时通过夸张手法极为新颖传神地描摹出塞外的严寒。
(7)张养浩在《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写自己经过秦汉的故都,看到过去的宫殿已经化为焦土,引起感伤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 (12分)(2013·盐城) 名著阅读。
(1)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雄狮般的面容,牙关紧咬,布满愤怒而痛苦的皱纹,而凌驾于这﹣切之上的,是意志,拿破仑般的意志。
(节选自罗曼•罗兰《名人传)选文所写的伟大音乐家是谁?结合原著,写出他外貌与性格的主要特征,并简述他的一个感人事例。
人物:________;外貌:________;性格:________;事例:________(2)我国古代有一个神话故事,说的是有一个人立志追赶太阳,赶上太阳时,感到焦渴,便喝干了黄河、渭河的水,仍感不足,终于渴死。
这个故事后来演变为一个成语:________3. (13.0分) (2016九上·丹徒期中) 仔细阅读下图,然后答题。
(1)简要归纳乘客用滴滴打车的运作程序。
(2)滴滴打车对司机来说有何好处二、阅读(55分) (共3题;共55分)4. (19.0分) (2017七上·揭西期末)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①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
②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
③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
④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然后再替别人打算。
⑤出了一点力就觉得了不起,喜欢自吹,生怕人家不知道。
⑥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
⑦这种人其实不是共产党员,至少不能算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
⑧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
⑨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
⑩每一个共产党员,一定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这种真正共产主义者的精神。
(节选自毛泽东《纪念白求恩》)(1)对选文要点归纳正确的一项是()A . 从前线回来的人都被白求恩的精神感动。
B . 赞扬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C . 指出不少自私自利的共产党员至少不能算是真正的共产党员。
D . 白求恩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
(2)对选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 选文共分三个层次,正确的划分方法是: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B . 在叙述白求恩的情况时,既有正面介绍,也有侧面介绍。
C . 选文采用夹叙夹议的写法,叙述简明扼要,议论精辟凝练。
D . “这种人其实不是共产党员”,“这种人”是指前文表述的“不少的人”。
(3)选文中用了“白求恩”“白求恩同志”和“白求恩医生”三种称呼,如果改用同一种称呼好不好?下列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A . 好。
这样可以使行文简洁明了。
B . 好。
因为称呼只不过是人的代号,只要大家明白就行。
C . 不好。
因为这段文字从不同角度介绍白求恩,所以用词自然要讲究变化。
D . 不好。
同一种称呼会使行文显得呆板。
(4)品味划线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
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
5. (22.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父亲二十年前的叮嘱①天刚蒙蒙亮,父亲就挑着柴火和我上路了。
那时我刚到县城里上初中,父亲的负担因此更重了。
隆冬将近,父亲经常抽空上山砍柴,然后卖到县城,由此给我凑生活费以及学杂费。
每个周末。
我都会回家帮助父亲砍柴,然后周一凌晨再走二十里的山路到学校去。
这一次,因为我额外需要五元钱的竞赛费,所以父亲晚上又摸黑砍了一担柴,等到第二天早晨到县城卖掉后再把钱给我。
②“最近钱是越来越紧张了。
”父亲挑着担,边走边嘀咕。
自从到县城上学,这句话听了已经不下百遍了。
一阵阵轻微的冷风袭来,天渐渐亮了,山脊的轮廓越来越清晰。
有柔软的东西从空中飘下来,落在父亲的身上,疏忽就不见了。
忽然又有两片落到我的鼻尖上,用手一摸也没了,鼻尖只留下一点冰凉的酸。
抬头远望,雪花正从天而降,有些大一点的树叶上已经挂白了。
除了扁担的颤悠和我们轻重不一的脚步,山路静谧而空蒙。
③不知不觉间,县城到了。
④街上大部分的人家还没有开门。
父亲挑着担,带着我挨家挨户找买主。
由于担心耽误我上学,又怕柴火打湿了没人要,父亲走得很快,我能听到他的喘气声越来越大。
最后终于在一条弄堂里遇到了买柴人。
父亲卸下柴火,从那人手里接过一沓毛票,仔细地数了数,一共四元。
父亲说:“同志,我这担柴要五块钱哩。
”“什么?昨天不还是四块吗?”那人瞟了一眼父亲。
“昨天是昨天,您没看我这担柴,比别人的要后重得多吗?”父亲小心翼翼地说。
“那我不管,都是四块钱,我又没让你搞这么厚重。
”那人没有丝毫加钱的意思。
“今天下雪了,您看我多不容易,就加一块吧!”父亲几乎是哀求的口吻了。
⑤我从门缝看见那人在裤兜里掏来掏去,终于摸出一张皱巴巴的五元纸钞,然后把沓毛票从我父亲手里抓过去,又把那张纸钞从门缝往外一扔,丢下一句话:“拿去吧!”⑥风裹挟着雪吹过来,纸钞落到门槛前父亲的脚下。
父亲怔怔地站着,不知是因为冷还是累,他的鼻息变得忽粗忽细。
等我走过去刚要把地上的钱捡起来,父亲忽然把我拉到一边,然后低下头,弯下腰,缓缓地把那张纸抄拾了起来,揣在怀里。
父亲弯腰去捡钱的时候,我发现他的身体几乎弯成了一个零度角,头几乎触到了地上。
父亲站起身来,对那人说:“多谢了!”然后转身拉着我默默离开。
⑦“爹,你冷不冷?”等走远了,我问父亲。
因为要挑担,父亲出门的时候穿的有点少。
“你可得给我好好读书,”父亲顿了顿说,“没有别的出路,只有读书才能进城。
”⑧雪下得越来越大,整个县城变成了一片银白色。
父亲没有急着回家,他要一直把我送到学校去。
“爹,本来我不想花那么多钱去参加那个什么竞赛的。
可是老师说了,要是获得好名次,将来能保送上北京的大学。
”眼看快到学校了,我终于忍不住说出了心里话。
我有点想哭了,眼睛湿湿的。
“竞赛好啊,爹和娘支持你。
要是能保送上大学,那正要感谢老祖宗了。
”父亲摸着我的头说,“我当年也想上大学呢!看来这个愿望你能帮我实现了。
”⑨到了学校门口,父亲从怀里把那五元钱掏出来,塞到我的书包里,好像生怕它会飘走似的,使劲地把书包捏了又捏。
“孩子。
爹还有一句话,:父亲望着我,精神与以往大不一样,“等你将来有钱了,假使也遇到了像我这样的人,你最好不要让他……”⑩“什么,爹?”⑪“在你面前低头弯腰。
”……(选文有改动)(1)梳理作者写作的思路,把下面的空缺处补充完整。
父亲摸黑砍柴、________、________(2)文中有多处环境描写,试找出一例,说说它的表达效果。
(3)本文的语言朴实,感情真挚。
请品析下面的句子。
①结合上下文,说说第②段画线句子中“冰凉的酸”的深意。
忽然又有两片落到我的鼻尖上,用手一摸也没了,鼻尖只留下一点冰凉的酸。
②体会下面句子划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我从门缝看见那人在裤兜里掏来掏去,终于摸出一张皱巴巴的五元纸钞,然后把沓毛票从我父亲手里抓过去,又把那张纸钞从门缝往外一扔,丢下一句话:“拿去吧!”(4)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5)请用自己的话,说说父亲的最后一次“叮嘱”的含意。
6. (14.0分)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鲁施氏与孟氏①鲁施氏有二子,其一好学,其一好兵。
好学者以术干①齐侯;齐侯纳之,以为诸公子之傅。
好兵者之楚,以法干楚王;王说之,以为军正②。
禄富其家,爵荣其亲。
②施氏之邻人孟氏,同有二子,所业亦同,而窘于贫。
羡施氏之有,因从请进趋之方。
二子以实告孟氏。
孟氏之一子之秦,以术干秦王。
秦王曰:“当今诸侯力争,所务兵食而已。
若用仁义治吾国,是灭亡之道。
”遂宫而放之。
其一子之卫,以法干卫侯。
卫侯曰:‘吾弱国也,而摄③乎大国之间。
大国吾事之,小国吾抚之,是求安之道。
若赖兵权,灭亡可待矣。
若全而归之,适于他国,为吾之患不轻矣。
”遂刖④之,而还诸鲁。
③既反,孟氏之父子叩胸而让施氏。
施氏曰:“凡得时者昌,失时者亡。
子道与吾同,而功与吾异,失时者也,非行之谬也。
【注】①干:谒见。
②军正:军中的执法官。
③摄:夹处,夹迫。
④刖(yuè):古代刑名,即砍掉双脚(1)解释下列句中画线的词,①爵荣其亲荣:②大国吾事之事:③既反反:④孟氏之父子叩胸而让施氏让:(2)下列句中的“之”与“好兵者之楚”中的“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B . 辍耕之垄上C . 而摄乎大国之间D . 马之千里者(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所业亦同,而窘于贫。
②子道与吾同,而功与吾异,失时者也,非行之谬也。
(4)阅读本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三、写作(55分) (共1题;共55分)7. (55分) (2017八上·平昌期中) 在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中,同学们时常会萌发出许许多多的“渴望”,如渴望得到一种心爱的东西,渴望有位好朋友,渴望得到父母师长的关爱或理解,渴望“个性”得到保护和发展等。
请以《我渴望_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先在横线处把题目补充完整;(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3)文中不要使用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参考答案一、语文积累与运用(35分) (共3题;共35分)1-1、1-2、1-3、1-4、1-5、1-6、1-7、2-1、2-2、3-1、3-2、二、阅读(55分) (共3题;共55分)4-1、4-2、4-3、4-4、5-1、5-2、5-3、5-4、5-5、6-1、6-2、6-3、6-4、三、写作(55分) (共1题;共55分)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