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骨巨细胞瘤

骨巨细胞瘤


骨巨细胞瘤的MRI表现
2、约63%的骨巨细胞瘤可出现含铁血黄素沉着,
MRI 发现含铁血黄素沉着十分敏感,表现为 T2WI
上结节状、带状甚至弥漫分布的低信号区。有学者
认为,该MRI表现
3、液—液平面:该征象为肿瘤坏死囊变合并内部出血
所致,T1WI平面上方为略低信号,平面下方为稍高
CT表现
• (1)肿瘤常为偏心囊状膨胀骨破坏区,呈软组织密度 (低于骨质)。骨破坏区与正常骨小梁的交界部,少数 有薄层硬化缘。有时瘤内可见骨性间隔。 • (2)骨皮质或骨壳基本完整,部分可见骨嵴伸向瘤区。 生长活跃或恶性病例可出现骨皮质断裂。 • (3)瘤内出血有时可见液—液平面,下部较上部密度 高,随体位变化。 • (4)瘤内坏死液化区则呈比软组织更低的密度区。 (5)生长活跃和恶性病例可显示软组织肿块的形态和 边界。(6)有时可显示骨膜增生。 • 2、增强扫描:肿瘤组织强化,坏死液化区则无强化,
信号,T2WI 则平面上方则显示为明显高信号,下方
显示为低到等信号。曾有学者认为,液—液平面的出
现是动脉瘤样骨囊肿的特征性表现,即使出现在骨巨
细胞瘤中,也可能是两者并存所致 。
平 扫 矢 状 位 ( 其 中 一 幅 为 抑 脂 像 )
T1WI
平 扫 T2WI 及 GRE 序 列 冠 状 位
增 强 矢 冠 状 位 ( )
骨髓内、骨皮质及软组织的侵犯情况不易作出准确
但少数特殊部位的骨巨细胞瘤X线平片不易发现异常,
的判断,因此CT、MRI逐渐应用于骨巨细胞瘤的诊
断及术前评估。
CT、MRI在诊断骨巨细胞瘤中价值
CT、MRI对于特殊部位骨巨细胞瘤的诊断、肿瘤 内部细微结构的显示、肿瘤侵犯的范围以及与邻近
组织结构的关系等方面均有其独特优势。将大大提
骨巨细胞瘤
骨巨细胞瘤
概述 好发部位 临床表现 诊断与鉴别诊断 手术治疗 术后并发症 伽马刀治疗
概述
• 骨巨细胞瘤是一种具有局部侵袭性及复发倾向的常
见骨肿瘤,起源于起源于骨髓未分化的结缔组织, 主要由富有血管的圆形或卵圆形单核基质细胞及 分布于其间的多核巨细胞组成。 • 大部分为良性,部分生长活跃,骨巨细胞瘤具有 潜在恶性,5 %~10 %的病例病变呈侵袭性生长, 甚至发生肺转移 。
骨巨细胞瘤
骨巨细胞瘤最早由Cooper于1818年描述,是一
种相对常见的骨肿瘤,约占所有原发骨肿瘤的 4
%~9.5%,占良性骨肿瘤的 18%~23%。尽管骨
巨细胞瘤归于良性骨肿瘤一类,但它具有潜在的恶
性,60%的病变在治疗后可以复发,另有10%的
病变可以转移到肺。
骨巨细胞瘤的分型
Campancci 等学者根据骨巨细胞瘤的X线表现将
病理
• 根据单核细胞和多核巨细胞的组织学特点,可分为三级。 • Ⅰ级为良性:基质细胞分化好,形态大小一致,偶见核 分裂像,多核巨细胞数量多、体积大、细胞核多 • Ⅱ级为过渡类型:介于两者之间者为 • Ⅲ级为恶性:基质细胞分化差,异型性明显,细胞密度 高,核分裂像多,具有肉瘤样改变; 多核巨细胞数量少 、体积小、细胞核也少,有明显的异型性 • Ⅰ级基本为良性,具低度侵袭性,刮除术后可复发。多 次复发后可变为恶性。Ⅲ级呈恶性肿瘤的表现,易复发 和转移至肺。
/ GRE
增 强 轴 位 像
左肱骨近端膨胀性骨质破坏,T2WI 显示多 个混杂高信号区,内可见液-液平面(平面上为 高信号,平面下为低信号)
诊断依据
1. 发病部位支持; 2. 偏心性圆形病变支持; 3. 冠状位上似乎可见病变膨胀生长,突出胫骨轮 廓外; 4. 内部信号支持. 5. 年龄其实也算是支持的.
出现以下几点时则提示恶性: 1)有明显的侵袭性表现,如肿瘤与正常骨交界处模糊,有虫蚀状、筛孔样骨 破坏,骨性包壳和骨嵴残缺不全;
2)骨膜增生较显著,可有Codman三角;
3)软组织肿块较大,超出骨性包壳的轮廓; 4)患者年龄较大,疼痛持续加重,肿瘤突然生长迅速并有恶病质。
X线分度
• 1、良性(Ⅰ度):骨破坏区无或有骨性间隔,但边界 清晰,骨皮质变薄膨胀。 • 2、生长活跃(Ⅱ度):骨破坏区边界部分变模糊,局 部骨皮质断裂,局限性软组织肿块,可有或无骨膜增生。 • 3、恶性(Ⅲ度): :骨质破坏区边界不清,骨性间隔迅 速减少,多数骨皮质或骨壳断裂,软组织肿块较大而边 界不清,常有骨膜反应,临床上年龄较大,生长迅速, 疼痛加重,恶液质,放疗后瘤体钙化又出现吸收。
它分为三个等级,I级:病灶属静止型,肿瘤周围无
骨膜及软组织改变;II级:病灶属活跃型,尽管肿瘤
周围的骨皮质变薄,但仍保持完整的骨膜;III级:病
灶属侵袭型,肿瘤周围的皮质骨消失,并有软组织肿
块形成。
CT、MRI在诊断骨巨细胞瘤中价值
虽然多数典型病例通过X线平片即能作出诊断, 而CT、MRI却能清晰显示病灶;另外因X线平片对
高骨巨细胞瘤诊断的准确性,并为临床提供更全面
的影像学信息。
左股骨下端内侧髁骨质破坏区,内部为不均匀软组织密度影, 向外生长突破骨壳形成软组织肿块。
骨巨细胞瘤的鉴别诊断
动脉瘤样骨囊肿也可表现为偏心性膨胀性骨质破坏,
但与骨巨细胞瘤相比前者的“偏心性”表现得更为 显著;90%的动脉瘤样骨囊肿发生于20岁以下青少 年,多有外伤史,发病部位多位于近骨端的骨干部, 一般不累及骨骺,而骨巨细胞瘤一个非常显著的特 点就是绝大多数病变发生在骺线闭合后的成熟骨的 骨端。
左肱骨近端膨胀性骨质破坏,T2WI 显示多个混 杂高信号区,内可见液-液平面(平面上为高信 号,平面下为低信号

MR表现
• 典型肿瘤在T1WI呈低或等信号,在T2WI呈等或高信号, 增强扫描肿瘤实体呈中度到明显强化,坏死及出血区则 无强化。T2WI上为低、等、高混杂信号中常伴有一处 或多处的更高信号区,称为“亮斑”征,代表肿瘤内 部的出血或部分囊变坏死。 • 少数在瘤周有低信号环圈,提示轻度肿瘤周边硬化。 • 发生囊变时呈明显的长T1 长T2 信号。 • 亚急性出血表现为T1WI 和T2WI 高信号,陈旧性出血含 铁血黄素沉着表现为散在小结节状或条状T1WI、T2WI 低信号,T2WI上低信号区范围扩大。
骨巨细胞瘤的MRI表现
1、与肌肉信号相比,T1WI上多表现为不均匀的低或等信
号,出血可呈明显高信号;T2WI常为低、等、高混杂
信号,在这些混杂信号中常伴有一处或多处的更高信
号区,Jamshid 等学者称之为“亮斑”(bright patches),从病理结果看,“亮斑”代表肿瘤内部的 出血或部分囊变坏死。

X线表现
多表现为骨端的膨胀性、多房性、偏心性骨质破坏。 偏侧性膨大使骨皮质变薄,明显膨胀时,周围只留一薄 层骨性包壳,其轮廓一般完整,其内可见纤细骨脊,构 成分房状、皂泡状或网格状改变。 肿瘤有横向膨胀的倾向,其最大经线一般与骨干垂 直,最后整个骨端全破坏,但一般不侵犯及穿过关节面。 肿瘤常直达骨性关节面下,以至骨性关节面就是肿瘤的 部分骨性包壳,这是肿瘤的特征之一。 骨破坏区与正常骨的交界清楚但并不锐利,无硬化边。 肿瘤内无钙化或骨化致密影,一般无骨膜新生骨,当出 现病理骨折时则可见骨膜反应。
症状体征
• 男女发病率相近,好发年龄是20~40岁,儿童及青少年
很少发病。肿瘤好发于干骺愈合后的四肢长骨骨端,尤 其是股骨远端、胫骨近端和桡骨远端,三处发病率占全 部的60%~70%。也可见于骶骨、胫骨远端、肱骨近端, 股骨近端和腓骨近端。偶见于手及足部的小骨、胸腰段 的椎体和肋骨。 • 主要症状是患处疼痛和压痛,关节活动受限。骨皮质变 薄时,触及有乒乓球感。肿瘤穿破骨皮质形成软组织肿 块后,皮肤可呈暗红色,表面静脉充盈曲张。
骨巨细胞瘤的鉴别诊断
软骨母细胞瘤好发于骨骺、肿瘤边缘有时可见骨膜
反应(其它良性骨肿瘤不易见到)以及肿瘤内部散 在的斑片状钙化均有助于和骨巨细胞瘤鉴别。 骨囊肿好发于10~15岁年龄组,多见于干骺端或
骨干,向纵径发展为著,骨端膨胀性不如骨巨细胞
瘤明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