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中举ppt课件
十年窗下无人问, 一举成名天下知。
九一 族士 光登 彩甲 新科 。,
朝为田舍郎, 暮登天子堂。
介绍与本课有关的小说内容
“范进中举“这个片断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 “周学道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查捷报”。小说描 写广东学道周进上任后在广州主考两场生员,然后主 考南海、番禺两县的童生考试,其中就有范进。范进 当时已是54岁了,从20岁到54岁,他整整考了35年。 当花白着胡子的范进坐在考场里,引起了周进的怜悯, 因为范进与自己的遭遇非常相似。周进最初考了许多 年连秀才也没有考上,最后他做生意的一个朋友替他 捐钱买了一个秀才资格,他才得以考上举人,最终考 上进士。正因为如此,他才对范进格外关照,结果范 进在童试中考上第一名秀才,紧接着在乡试中考了第 七名。
小说知识
1、什么是小说? 它是一种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
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它与散文、诗歌、戏 剧文学并称四大文学样式。
2、小说的分类(以字数来分): (1)长篇小说:10万字以上 eg “四大古典名著》杂志
9、 相 公 (xiàng) 10、报 帖 ( tiě ) 11、避 讳 ( huì) 12、赊 欠 ( shē ) 13、绾 发 ( wǎn ) 14、桑 梓 ( zǐ ) 15、侥 幸 ( jiǎo ) 16、攥 紧 ( zuàn )
一、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儒林外史》,《儒林外史》是清 代长篇章回体小说,55回。“章回体”是长篇小 说中的一种体裁,分若干回,每回都有标题,大 多是一个对仗句,概括本回主要内容。《儒林外 史》描写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的生活和精神状态, 记载他们的种种丑行,揭露了科举制度的罪恶, 批判了当时的黑暗现实。
⑵岁试:一年一考,按成绩等第依次升降进 行选优。
⑶科试(大考):三年一考,为了确定举人 考试资格。
2、正式考试--乡试、会试、殿试
⑴乡试(大比、秋闱wéi ):每三年在省城 考一次,成绩优良的生员参加,考八股文和试帖 诗,及格者称举人,有资格做官。第一名称解元, 第2-10名称亚元。
⑵会试(礼闱、春闱):乡试后第二年在礼 部考,举人参加,考八股文和试帖诗,及格者称 贡士。第一名称会元。会试后一般要复试。
信息时报 (2002年8月23日)报道:
广东江门开侨中学的谭健豪勇夺今年 全省理科“状元”,热闹的庆祝活动过去, 阿豪再次成为侨乡人们的“焦点”。从 各级政府到海外侨胞,纷纷重金奖励家乡 的“状元”,目前为止,他已收到10多个 单位或海内外团体及个人的资金人民币 12.5万多元,美金2100元,港币6万元,折 合人民币有20多万元。
吴敬梓纪念馆
上页 返回 下页
吴敬梓故居
上页 返回 下页
贵为乡人畏,贱受乡人怜。 ——吴敬梓诗
贱
贵
受
为
乡
乡
人
人
怜
畏
。
,
三、科举制度
1、初步考试--童试、岁试、科试
⑴童试(小考):童子初应试皆称童生,及 格者称生员(庠xiáng生、秀才)。成绩最好的 是廪[lǐn] 生,有一定名额,公家发粮食;其次是 增生,也有一定名额;新及格的皆称附生。
吴 敬 梓
晚清四大谴责小说
教学目标
❖ 1.了解封建社会庸俗腐败的人情世态,认识封建科举制度 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 2.学习通过对话、对比的细节等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 ❖ 3欣赏本文的讽刺艺术。 ❖ 重点难点 ❖ 1.重点:(l)学习通过对话描写、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
的写法。 ❖ (2)学习对比写法。 ❖ 2.难点:欣赏本文的讽刺艺术。
发展,结局后有尾声。
(3)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风景画,交代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等 社会环境:风俗(情)画,交代时代背景
吴
敬 梓
快速默读课文
扫清字词障碍 了解课文内容
给斜体字注音:
1、作 揖 ( yī ) 2、带 挈 ( qiè ) 3、行 事 ( háng ) 4、长 亲 (zhǎng) 5、腆 着 ( tiǎn ) 6、星 宿 ( xiù ) 7、兀 自 ( wù ) 8、轩 敞 ( xuān )
作者吴敬梓。他出身于世代书香的官僚地主 家庭,早年热衷科举,但考取秀才后一直未能中 举人。考场失意,吴敬梓对现实以及科举都有了 较深的认识。
全书有一个中心:通过对科举制度 的弊害和知识分子的精神生活的腐朽堕 落的描绘,深刻地揭露和强烈地抨击了 封建社会道德风俗的败坏和政治的黑暗。 它确实是一幅刻画入微、形象逼真的封 建社会儒林百丑图。
(3)短篇小说:1千-1万字 eg”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评选活动“
(4)微型小说(小小说):1千字以内,有时二、三千字以内 eg《微型小说选刊》杂志
3、小说三要素------- 人物、情节、环境
(1)人物形象
以某一真人为模特:
eg 闰土--章闰水
虚构方法
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人:eg 阿Q
(2)故事情节:包括开端(发生)、发展、高潮、结局 有时开端前有引子(楔子、序幕),发展后有进一步
⑶殿试:由皇帝主持,贡士参加,考策问, 中者皆称进士。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一 甲取三名,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 名称探花,三人合称三鼎甲。
的听 故听 事有 吧关
科 举
……
有一部叫《南部新书》的书中记载: 一个姓杜的读书人多次参加科举考试未中,
正想回家,却收到妻子寄来的诗:
良人的的有奇才,
何事年年被放回?
如今妾面羞君面,
君若来时近夜来!
1901年,慈禧下令改革科举。考试内容中 加中外政治历史。为了迎合此旨意,有一次考 官出题时把法国的拿破仑塞进去了,因粗略知 道拿破仑与中国的项羽一样是一位以失败而告 终的猛将,便出了一道中外比较试题:《项羽 拿破轮论》。出题的考官赶时髦,可来自全国 的八股考生哪里跟得上?于是赶出了笑话。一 位考生一开笔就写道:
夫项羽,拔山盖世之雄,岂有破
轮而不能拿哉?使破轮自修其政,又
焉能为项羽所拿者?拿全轮而不胜, 而况于拿破轮也哉?
夫项羽,拔山盖世之雄,岂有破 轮而不能拿哉?使破轮自修其政,又 焉能为项羽所拿者?拿全轮而不胜, 而况于拿破轮也哉?
那项羽,是一个力能拔山的盖世英 雄,难道连一个破轮子都不能拿起来? 况且破轮子自然会被人修理而恢复,又 怎么能被项羽去拿呢? 拿完整的轮子都 胜不了,何况是拿着破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