彗星研究概况与研究意义
1、彗星的探测及结构
在很多情况下,对彗星的观测都是可遇不可求的。
不过,当它划破夜空的时候,每个人都可以只借助自己的双眼一窥其美貌。
截至2018年1月1日,确认的彗星数量已达3999颗。
一般来说,地面观测很难直接看到包裹在明亮彗发中的彗核 ,可见光谱和射电谱观测到的大多是彗星大气的化学成分;而彗星的远紫外、X射线、红外波段的辐射信息则需要到高空大气和外太空进行观测。
下图1列举了目前彗星空间探测的概况。
图1:彗星空间探测概况
约公元前2316年,中国产生了世界上最早的彗星记录。
很多彗星在扁长轨道上绕太阳公转,随着日心距的变化,它的亮度和现状也会发生改变。
彗星的主体结构可分为彗头与彗尾,其中彗头主要包含彗核与彗发,有的还有慧云。
但并不是所有的彗星都有上述结构。
彗星的主体是由冰(主要是 H
2O和CO
2
冰)和各种杂质、尘埃组成的“脏雪
球”——彗核,其大小一般为 1 ~ 40 km, 它的典型质量介于1011∽1016kg,平均密度约1gcm-3,一般所说的彗星的质量与大小,指的便是彗核,它并不像很多恒星与行星那样具有近椭球或球形的形状,大多数彗星的形状并不规则,还可以
通过观测得到的光谱获得它所蕴涵的其他物质的信息。
当彗星处在远离太阳的位置时,它的形态基本与赤裸的彗核一致。
但在彗星绕太阳公转中, 随着接近太阳而受到更多的太阳辐射作用, 彗核表面的冰升华并带出尘埃,形成彗星的大气——彗发,同时发生其它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
同时,由于彗核表面不均匀, 某些区域升华更剧烈 ,从而形成“喷流”及包层等近核现象。
由于太阳辐射压和太阳风的影响,彗发中的尘埃和离子往往会形成尘埃彗尾和离子彗尾。
彗发和彗尾的气体受太阳辐射激发而发光(主要是荧光辐射), 因而彗星很亮。
超声速太阳风及其磁场跟彗星大气相互作用 ,在彗星朝太阳侧形成上游弓形激波,紧接着发生复杂的等离子波和粒子过程。
彗星在每次回归中,都会丢失部分物质(0.1% ∽ 1%), 因而彗星的寿命有限, 彗核的分裂以及撞击其它天体则使其衰亡更快。
彗星尘埃散布在其轨道附近,成为流星群 ;当它们闯入地球大气, 就发生烧蚀而呈现出蔚为壮观的流星雨。
彗星轨道常为极扁的椭圆(又称周期彗星),也有些是抛物线或双曲线(这两者又称非周期彗星)。
根据周期彗星周期的不同,又分为短周期彗星(周期<200年)和长周期彗星(周期>200年)。
2、彗星的起源与演化
彗星的不稳定性表明它不可能是在离太阳很近的地方形成的。
虽然不同彗星的形态、质量、轨道等有很大差异,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皆含冰(水冰和其他不稳定成分)和尘埃。
在彗星尘粒中,还发现了硅酸盐、非常不稳定的CHON
粒子以及非常耐熔的家属。
探测到的彗星中最不稳定的成分是S
2、N
2
+和CO。
如果
这些气体是直接冷凝的,那么可以结合它们的冷凝温度(S
2:20K;N
2
:22K;CO:25K)
来估计彗星形成区域的最高环境温度(小于约等于30K),在相应的太阳系星云中,所处位置的半径应大于20AU(天王星之外)。
现今公认的彗星的来源地有两个,即柯伊伯带(Kuiper Belt Objects,KBOs,30-50AU)与奥特云(Oort Cloud,OC,50000-100000AU)。
近年来,诸多科学研究表明,小行星带为第三个可能的彗星来源地。
主带彗星起源于小行星主带,与其他两类彗星不同之处在于它产生于小行星带,由于受到碰撞而激活。
图2:柯伊伯带与奥特云相对位置示意图
由于彗星包含许多挥发性物质,在其飞跃近太阳的时候,会蒸发掉许多物质,所以它的寿命很有限,大部分最后演变为惰性岩石。
也有许多彗星在与其他星体的碰撞中陨落
3、 彗星的命名和研究意义
自1995年1月1日,使用彗星命名新体系,除了以发现者名字命名外,同时用符号C/加上发现的年、半个月符号(依次大写拉丁字母)及数字(表示在那半个月发现的第几颗)例如C/2017 E2(Tsuchinshan), 表示2017年3月1日发现。
对于其命名最前面的字母,有如下规定:P/ 表示短周期彗星(<200年);C/ 表示其他彗星;A/ 表示以彗星命名但似乎是小行星的;X/ 表示未算出可靠轨道的彗星D/ 表示灭绝的(已知不存在的)。
首先,可以通过对彗星的空间探测、陨石和光谱的分析得到彗星的大小、形状、结构、轨道、物质构成等基本的物理和化学特性。
由于彗星可能产生于太阳系形成早期,而在后续的演化过程中,由于它们离太阳较远,所受到的太阳辐射作用和引力作用较小,故而可以长久地处于低温状态下,尤其是彗核内部的演化程度很小,较多地保留了太阳系形成早期的遗迹和信息,是太阳系最古老天体。
从彗星物质可能得到太阳系原始星云的颗粒和初始凝聚物的遗迹,跟小行星、卫星、行星物质的比较研究可以了解行星因而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过程,从而有助于探索地球起源和演化。
通过对其探测,或能更好地解释太阳系的形成,也使得对于太阳系未来的预测更加准确。
再者,近年来许多科学研究结果表明,地球上的水可能是由彗星带来的。
而且,研究还发现彗星含有复杂的有机物,这或许可以为地球生命的起源提供一种新的解释。
通过研究与模拟彗星的轨道特性,不但可以反演出相应的动力学模型,而且对于防范彗星撞地球事件的发生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