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逐孔起爆技术资料

逐孔起爆技术资料


从上图中各炮孔的起爆时间可以看出, 炮孔起爆时围 岩的夹制作用较正常布孔和连接时大幅降低, 使围岩能够 充分的破碎, 并较好地控制了爆堆的松散度和均匀度, 同时 很好地控制后冲和侧冲的破坏便于爆区连接, 如果是临近 边帮爆破非常有利于边帮岩石的稳定。
(1)同段起爆药量相对较大。产生的地震波大, 影响周边环境。
(2)排间微差、同段起爆间炸药能量得不到充分 利用。首先孔间连通贯穿,然后推墙作用,使墙体沿 自由面法线方向倾倒或碎裂,爆后岩石块度不均匀, 大块较多、根底较多,二次破碎量大,铲装效率低。
(3)排间微差爆破有害效应得不到有效控制。排 间微差爆破时地表采用导爆索连接,虽然方便,但爆 破产生的冲击波及噪声都较大。
2 逐孔起爆的基本理论 2.1逐孔起爆定义与特点 定义:逐孔起爆技术是指爆区内处于同一排的炮 孔按照设计好的延期时间从起爆点依此起爆,同时爆 区排间炮孔按另一延期时间依次向后排传爆,从而使 爆区内相邻起爆炮孔的起爆时间错开,起爆顺序呈分 散的螺旋状。
逐孔起爆技术的特点: 先爆炮孔为后爆炮孔多创造一个自由面; 爆炸应力波靠自由面充分反射,岩石加强破碎; 相邻爆炮孔相互碰撞,挤压,增强岩石二次破碎; 同段起爆药量小,控制爆破震动。
(3)应力波的迭加作用。 先爆药包在岩体内形成的减力场,在其应力作用 尚未消失之前,第二炮立即起爆,造成应力波迭加, 有利于岩石的破碎。而且,在先爆药包的应立场作用 下岩体内原生裂隙及孔隙缩小,密度增大,加快应力 波的传播速度,即使岩石质点速度增加,又导致岩石 处于应力状态的时间增长。应力波的相互作用加剧, 减少了不可逆的能量损失,从而改善了爆破效果。
152
135
76
17
0
110
93
太长!!
34
68
51
利用多个虚拟孔
想象的几列炮孔
要求抛掷方向
利用多个虚拟孔
想象的虚拟孔
要求抛掷方向
利用多个虚拟孔
152
135
118
101
84
110
93
76
59
42
68
51
34
17
0
要求抛掷方向
2.5.3 V 型起爆方式 当爆区只有一个自由面时多采用V 型起爆, 一般情 况下, 起爆点选在控制排的中间位置, 从而尽可能地多利 用自由面。同时在起爆点后方留出走廊, 保持两边的对称
雷管延期时间精确,是实现逐孔起爆的基本保证
孔内采用非高精度雷管
417
409
409
409
442
425
365
375
417
400
375
417
409
392
409
442
409
442
365
465
409
367
425
392
442
409
417
442
425
367
孔内名义延期时间表400ms
假设地表管精度尚可
0
(2)相应缩短了第二炮最小抵抗线,减弱了岩体 夹制性;
(3)由于最小抵抗线方向的改变,使分离岩块在 运动中剧烈碰撞的机会增多。
(2)爆轰气体的预应力作用。 先爆药包的爆轰气体使岩体处于准静压应力状态, 并对应力波所形成的裂隙起着膨胀和楔子作用,后爆 药包起爆,利用了岩体内较大的预应力场以及爆轰气 体尚未消失前(裂隙尚未达到自由面)在岩体内的准静 压应力场来加强岩石的破碎作用。
500
788
787
753
710
668
659
544
535
424
507
864
779
811
752
743
668
594
577
526
451
孔内采用高精度雷管时,等时线均匀一致
0
400ms 17/42ms
孔内采用高精度雷管时,岩石移动方向 均匀一致
0
2.3 逐孔起爆技术的作用原理 逐孔起爆技术是微差爆破的发展。虽然微差爆破 在国内外已研究、应用了五十多年,但是由于起爆间 隔时间只有几毫秒至几十毫秒,且岩体性质又复杂多 变,炸药的爆炸能在岩体中的传递与分布难以定量计 算,因此爆破微差原理尚无统一定论,大多只是假设 和推断。下面根据较为公认的四种观点分别在下面对 微差爆破和逐孔起爆的作用原理进行比较。
V型起爆实例
228 211 194
160
118
93
76
59
68
51
34
17
注意平行!!!
93 51 9
0
186 144
102
26
43
60
CONNECTADe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s 17ms 42ms 9 ms
V型起爆形成....
起爆点后面留一个通道
1
2.5.4 水槽开挖-中心起爆 如果想对一个没有自由面或只有一个很小自由 面的长条区域进行穿孔爆破, 如果按正常的矩形布孔 选择爆区的最前排或最后排做控制排, 由于没有自由 面爆破质量通常比较差, 根底和大块较多, 标高难以 控制,极大地影响了铲装效率。对于类似的爆破可采 用以下的布孔和连线接方式, 可以有效地解决上述问 题。
(2)增强自由面作用。 在先爆深孔破裂漏斗形成后,对后爆深孔来说相 当于新增加了自由面,逐孔微差爆破后爆破孔的自由 面由排间微差爆破的两个自由面增至三个自由面,后 爆炮孔的最小抵抗线和爆破作用方向都有所改变,增 多了入射压力波和反射拉伸波的反射,增强了岩石的 破碎作用,并减少夹制角。
(3)增加岩块相互碰撞作用。 先爆的炮孔起爆后,爆破漏斗内的破碎岩石起飞 尚未回落时,后爆的炮孔在先爆炮孔的“岩块幕中” 起爆,后爆药包的爆生气体不易逸散到大气中,从而 又增加了补充破碎机会。逐孔爆破由于所相邻的两孔 都有微差时间,较排间微差爆破提供的补充破碎机会 多,因而在碰撞破碎过程中,岩石中的动能降低,导 致抛距减少,爆堆相对集中。
排和列, 选择的依据是看控制排和列之间的夹角, 以 90度为参考标准,将控制排和列之间夹角< 90度的连 接方式称为前倾连接, 夹角> 90度的连接方式称为 后倾连接。通常采用后倾连接方式, 这样先爆炮孔 可以为后爆炮孔创造出更多的自由面, 同时可以保 持等时线均匀一致, 保证抛掷方向达到预期的效果
(4)地震波主震相的错开和地震波的干扰作用。 合理地微差间隔时间,使先后起爆所产生的地震 能量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错开,特别是错开地震波的主 震相,从而大大降低了地震效应。此外先后两组地震 波的干扰作用,也会降低地震效应。只要合理的选取 微差间隔时间,即可使地震效应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总体来说,微差爆破比普通爆破可降震30%-70%。
59 17
59
252
210 168 126 84
42 0
前倾连接
118 76
34
76
101
59 17
59
126 84
42 0
84
101
118
135
152
169
42
59
76
93
0
17
34
Desired rock movement
Floor
2.5.2利用虚拟炮孔处理的不规则爆区连接
当遇到不规则爆区的时候, 可用虚拟炮孔的方 法把它补成规则的形状, 先正常连线, 然后根据延迟时 间再选定不同段别雷管, 不规则爆区容易后翻对后续的 布孔工作不利, 为了避免后翻现象的发生, 通常最后一 排的连接选延迟时间大点的雷管, 可有效地减小爆堆的 后移距离。具体做法是根据已有的孔距和排距补成规 则的爆区, 这样连线可以改变每个炮孔的起爆时间, 利 用虚拟炮孔保持时间的均匀, 先爆炮孔可以为后爆炮孔 创造出更多的自由面, 可以使岩石的移动方向均匀一致, 爆破后的爆堆更利于电铲的采装。
2.3.1微差爆破原理
(1)自由面和最小抵抗线原理与岩石相互碰撞作用。
在第一炮(先爆)产生的应力波和爆轰气体作用下, 自由面处的岩体夹制性和阻力最小,形成径向裂隙和 环向裂隙都比别的位置密集,最小抵抗线方向的破碎 范围最大,块度最小,岩块获得的动能最大。
(1)第二炮能充分利用第一炮形成的新自由面来 破碎岩体;
单个炮孔起爆时岩石破碎情况
多个炮孔同时起爆的情况
炮孔间延期时间过长的情况
炮孔间延期时间合理时的情况
(4)减小爆破震动。 由于逐孔爆破显著减少了同时起爆的药量,
根据爆破震动萨道夫斯基公式在其它参数不变的情况 下, 最大单响药量的减小能够降低爆破振动是显而易见 的。
υ——质点振动速度( cm / s); K ——与介质性质、爆破方式有关的系数; Q ——最大单响药量( kg); R ——爆心距(m );
逐孔起爆技术
hole-by-hole blasting technology
北京科技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 2013.6.26
1 概述 1.1 矿山爆破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矿山爆破是一项受诸多因素影响,内在规律十分 复杂的综合作用过程。对于这一作用规律的把握和捕 捉,对改善爆破效果、降低生产成本无疑有着重大意 义。 在我国露天矿山生产爆破中,除了少数特殊要求 的工程和部位外,几十年来一直采用排间微差爆破方 式,尽管该项爆破技术应用较广,但仍存在下述问题。
2.3.2 逐孔起爆技术的作用原理 (l)应力波叠加作用。 高速摄影资料表明,当底盘抵抗线小于10m时, 从起爆到台阶坡面出现裂缝,历时约10一25ms,台阶 顶部鼓起历时约80一150ms,此时爆生高压气体逸出, 鼓包开始破裂。在逐孔爆破时,后爆药包较先爆药包 延迟数十毫秒起爆,这样后爆药包在相邻先爆药包的 应力震动作用下处于预应力的状态中(即应力波尚未消 失)起爆的,两组深孔爆破产生的应力波相互叠加,可 以加强破碎效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