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兖州区域发展分析

兖州区域发展分析

三、区域发展规划分析3.1山东省发展规划概况山东“圈一带”规划图2013年8月29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规划》和《西部经济隆起带发展规划》已经省委、省政府研究通过,这标志着山东“一圈一带”区域发展战略正式启动。

省会城市群经济圈范围包括省会济南及周边的淄博、泰安、莱芜、德州、聊城、滨州,共7市,52个县(市、区)。

定位为全省改革开放先行区、转型升级示范区、文化强省主导区、生态文明和谐区,全国重要的战略性城市群经济圈。

规划到2020年,将建设成为全省中西部崛起的战略平台和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西部经济隆起带范围包括枣庄、济宁、临沂、德州、聊城、菏泽6市和泰安市的宁阳县、东平县,共60个县(市、区)。

规划在鲁苏豫皖冀五省交界的长条地带,依托贯穿其中的交通干线和优势资源,以现代农业为基础,以区域性中心城市和重点城镇为骨架,以特色产业为支撑,形成若干发展高地。

西部经济隆起带的发展目标是: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力争经济发展速度、公共财政收入增速、城镇化发展速度、城乡居民收入增幅均适当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左右,公共财政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逐步提高,逐年缩小与中东部地区的差距。

质量效益明显提升,到2020年,西部地区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7:48:45,三分之一左右的县(市、区)公共财政收入争取超过30亿元。

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到2020年,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1053公里,铁路建设总里程1643公里,新建聊城、菏泽民航机场,新增内河港口吞吐能力4400万吨。

城乡建设明显加强,到2020年,西部地区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

生态环境明显改观,到2020年,西部地区林木绿化率由目前的19.9%提高到26%,循环经济发展达到全省先进水平。

人民生活明显提高,加快推进西部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到2020年接近全省平均水平;西部地区建成产业特色突出、发展后劲充足、生态环境优美、经济文化融合、人民生活幸福的区域,争取实现与全省同步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由此可以预见今后几年济宁市及兖州区在城市转型与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机遇。

3.2济宁市近期发展规划分析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至2030年)》于2009年5月20日获省政府批复。

批复对城市性质、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模、城市规划布局、基础设施体系、人居环境等提出明确要求。

近期建设规划是分阶段实施城市总体规划的安排的具体行动计划,是落实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步骤。

制定和实施好2011至2015年的近期建设规划,是有效落实城市总体规划制定目标的关键,也是保证“十二五”城镇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各项建设任务落实的重要工具。

随着济宁中心城区区划调整,城市规模已发生较大变化,形成了“一城四区”的发展格局。

目前城市建设高速发展,利用近期建设规划确定近期建设目标与重点,确定近期重点发展区域与建设时序,政府可以有效地运用市场杠杆,调控土地投放与基础设施建设,有效经营城市,引导城市发展方向。

本次总规确定的市域城镇化发展战略是:提升济宁城市在区域中的综合竞争能力,建立面向区域的开放式城镇空间结构;做大做强济宁中心城市,打造鲁南中心城市;加强市域和都市区城镇间的协调与合作,建立各级中心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择优培育重点镇,强化服务功能;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化小城镇。

市域人口规模,2015年济宁市域总人口控制在860万人;2030年济宁市域总人口控制在950万人;规划期内市域总人口年均增长0.66%。

市域城镇化水平,2015年城镇化水平为51.4%,城镇人口为445万人;2030年,城镇化水平为66.9%,城镇人口为636万人。

规划期内市域城镇化水平年均增长约1%。

市域城镇空间结构为“一心三轴一带”。

一心:由济兖邹曲嘉四市一县主要城镇组合而成的济宁-曲阜都市区为市域中心,为市域城镇空间发展的中心地区,也是济宁着力打造的区域辐射中心,是济宁市人口集聚的主要地和产业成长的集聚区。

三轴:指济宁市引导城镇发展的中东西三条主要空间轴线。

中部轴线:连接嘉济兖曲汶地域,依托新石铁路、日东高速和国道327形成,为未来济宁对接鲁南经济带的西部产业引擎、最有潜力的产业聚合带和城镇化发展区。

东翼发展轴线:连接曲邹微地域,依托京沪高速、104国道、京沪铁路形成,与京沪高速铁路曲阜站连通,未来将是济宁-曲阜都市区教育、文化产业聚合区和旅游区。

西翼发展轴线:连接梁汶金嘉鱼地域,依托济徐高速、105国道形成。

济宁市与济南和徐州都市圈经济联系的主要发展通道之一,是济宁推动西部相对落后地区、实现市域均衡增长的主要轴线。

一带:京杭运河发展带,充分发挥新运河在经济、文化、资源、旅游的效力,带动沿线城镇化发展,未来有条件成长为新的文化旅游带、航运经济带、生态景观带。

都市区发展定位。

济宁-曲阜都市区:总面积2983平方公里,包括两区三市一县的57个街办、乡、镇,新纳入了嘉祥县,形成功能分布更合理、更完善的济兖邹曲嘉都市区新格局,以产业转移促进产业优化;强化各个地区的优势,以最优势特质进行错位发展,共享、共建生态体系、整合鲁西南地区资源,在较大范围内进行区域协作;以产业优化带动产业转移、交通、市场等基础设施,提高利用效率,将都市区建成东方圣城,运河之都;能源基地,区域中心;网络城市,生态宜居。

2014年济宁市规划的总体思路是: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争先进位,以打造鲁西科学发展高地为统领,以"提升年、显效年"为总要求,以"五大机遇"为牵动,以工业化、城镇化"两化并进"为引擎,实施系列"三年行动计划",更大力度推进工业、城镇、县域、文化、生态"五大突破",加快构建民生保障"十大体系",打好转方式调结构攻坚战,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创新社会治理大文章,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与全省同步提前全面达小康奠定坚实基础。

主要预期目标安排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左右;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2%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外贸进出口增长6%,实际利用外资稳步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1%、力争更高一些;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控制在3.5%左右;全面完成省下达的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1‰;城镇化率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

3.3兖州区城市发展规划分析兖州处于济宁市市域城镇空间结构为“一心三轴一带”,即济兖邹曲嘉四市一县主要城镇组合而成的济宁-曲阜都市区为市域中心,为市域城镇空间发展的中心地区,也是济宁着力打造的区域辐射中心,是济宁市人口集聚的主要地和产业成长的集聚区。

兖州区未来发展方向为提升城市中心地位,强化主体功能分区与引导,完善城镇体系,着力构建“一核、两极、三区”的总体开发新格局。

一核”即中心城区。

突出中心城区东、中、西“三大板块”联动发展,形成定位清晰、板块联动的职能分工格局;两极”即兖州工业园区和经济开发区。

作为兖州区实施“工业强区”战略的主要支点,按照“高端延伸、做优做强、园区集聚”的总体思路;三区”即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以兴隆庄镇为主体的文化生态休闲区、以颜店新驿小孟漕河四镇为主体的生态农业区。

截至2013年12月底前,兖州区建成区面积为37.29平方公里,建成区所有植被的垂直投影面积13.47平方公里。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6.12%,城市绿化的高覆盖率相信能为未来本项目房地产开发提供一个良好的大环境。

进一步明确的空间形态科学、功能结构优化、内在联系密切的中心城区发展框架,大气魄建设新城,大手笔改造老城,大力度开发东城,尽快构建设施完善、生态宜居、独具神韵的现代化城市中心区是兖州区十二五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

重点建设新城,启动文化艺术中心、体育中心、新人民医院等一批城市地标性建筑,加快法院审判楼、检察院技术楼、人防消防指挥中心等项目建设,开发锦绣家园、怡和家园、海情康城等一批功能完善、管理先进的现代住宅小区,配套设施先进、教学规范的中小学校;规划建设名嘉广场、财富新天地、外商服务中心等一批高档商务服务项目,初步形成建筑现代、功能强劲、活力勃发的现代新城。

优化改造老城,积极推进奎星苑、紫金城等一批城市综合开发项目,加快建设银座、贵和、广场商厦等一批现代化购物中心,实施好协和广场、中山路步行街等一批展现历史文化建筑风格的改造项目,规范提升电子信息、服装服饰等特色商业街区,积极发展餐饮住宿、体育健身、休闲娱乐等服务业,再现古九州商埠风韵。

大力开发东城,实施火车站广场改造,积极打造城市会客厅,重点建设兴隆文化园、泗河景观带、李杜文化广场等风景休闲项目,加快修建橡胶坝等一批水利设施,形成优美的水系景观,加快推进兴隆跨泗河大桥建设,与兴隆庄生态文化休闲片区连体发展,塑造寓史于景,情景交融,风光秀美的“生态东城”新形象。

这些重点工程,重点开发项目的开发将有助于在兴隆文化园内投资兴业。

兖州区通过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以兖州佛教文化为基础,以佛顶骨真身舍利供奉为核心,以兴隆塔为依托,投资16亿元恢复重建兴隆寺,建设兴隆庄湿地公园和国际佛教艺术村,规划建设书法碑林,高品质打造兴隆文化园。

加快泗河生态景观带、李杜文化园、九州民俗园、郑氏庄园、协和广场、兴隆庄镇农业大世界、兴隆庄镇农业科技示范园、新驿镇生态休闲观光等一批旅游、休闲、观光项目建设,塑造以“宗教文化、九州文化、李杜文化”为特色的旅游品牌,形成“朝圣、品诗、修学、怀古”的文化旅游主体。

依托国家级工业、农业旅游示范点,继续搞好工农业一日游。

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发展圣德国际五星级酒店,加快建设九州方圆酒店、农高区度假酒店、皇城大酒店、富都国际广场等四星级高档次酒店,提高旅游接待能力,尽快融入“好客山东”旅游平台,力争把我区建设成为鲁西南旅游集散中心。

到2015年,建成四星级以上酒店5家,年接待游客能力大幅度增加。

进一步发掘兴隆塔、天下第一剑、九州鼎、五谷画等特色旅游商品,加快旅游商品的转型升级。

整合旅行社资源,组建有实力的兖州旅游集团。

加快振兴文化产业,大力发展广播影视、文艺演出、文化娱乐、艺术培训等文化产业,加快建设文化艺术中心、现代影城、大剧院、梨园文轩等一批重点项目,积极推进文化娱乐集团化发展,力争形成一批年营业收入过千万元、过亿元的文化娱乐产业群体,让文化产业成为兖州区经济新的增长点,全面提升兖州区文化的引领力、竞争力、创新力,努力建设富有独特魅力和创造活力的文化强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