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编写指导-(机电一体化技术)

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编写指导-(机电一体化技术)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发展规划
(2016—2020 )
—、规划背景
1.专业概况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始建于2015年,2015年9月开始招生,现有机电1501、机电1502、机电1503、机电1601 •机电1602四个班级,在校生共112人。

2.专业办学条件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现有专任教师11人,其中教授1人(占9% ),副高职称2人(占
18% );硕士学位以上教师7人(占63.6% ),博士学位教师2人(18% ),双师素质教师4 人(占36%),具有中级以上职称教师3人(占27B% ),具有多年企业一线工作经历的教师5人(占45.5% );近三年具有2个月企业顶岗实践经历教师6人(占54.5% 1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现有机械制图实训室2个(拥有200套制图设备);配置UGNX等各种CAD软件的计算机机房3尔拥有165套电脑、Auto CAD软件55个节点、UG NX软件55 个节点、宇龙数控加工仿真软件55个节点);共享的PLC实训室1个;共享的电工电子实训室2个;数字化创新工作室1个;大型实训基地(与交通大学共建普通机加工和数控加工实训基地)2个;筹建生产性教学实训实习工厂1个。

3.存在问题与不足
(1)人才培养模式与应用型人才培养尚有差距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与市场还没有实现〃无缝〃对接,尚未达到行业企业的应用型人才要求,还需进一步完善工学结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容,实施〃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2)课程体系传统,与现代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脱节
与行业企业合作力度不够,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建设还没有真正意义上建立,大部分课程没有实施理实一体的项目化改造,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开发和”任务驱动”式教材建设相对滞后。

(3 )专业教学团队数量、结构欠平衡
来自行业企业的高水平专业带头人不足,专业骨干教师培养正处于萌芽状态,行业兼职教师数量偏少,质量层次不齐,不能完全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4)实习实训条件不够完善
校生产性实训基地数量较少、校外顶岗实习基地需进一步扩大,整个实习实训基地规模和涵建设与企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有一定的差距。

4•专业人才市场需求
通过对长安集团、北汽集团、重工等及周边城市的10多家企业的调研,发现随看汽车、现代
装备制造业等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设备先进,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新型机电设备、自动化生
产流水线占据企业设备的绝大部分,机械技术与电气技术已经变的密不可分,从而机电行业对人才
的市场需求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因此就出现了与工业发展速度不相适应的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在
市场上极为短缺的现状,这要求新型技术工人拥有新的知识和技能,并能够与机器进行协作。

因此,
机电行业的机械设备改造与维修,机电产品的分析与控制,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安装调试、维护维修、
运行管理、技术支持及产品生产与销售等岗位群对高素质的人才需求也在急剧增加。

表1核心工作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
二指导思想
坚持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根。

紧紧围绕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战略,找准转型发展的看力点、突破口 ,提高我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为机电行业企业技术进步服务的能力。

为生产一线培养紧缺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三、基本思路
通过〃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共育装备制造业优秀技术技能人才〃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课程体系的重构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及运行机制建设、”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成为乃至西南地区面向装备制造业培养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高水平应用型专业之
四•总体目标
机电一体化技术技术专业建设总体规划:实施贴近双元制的〃现代学徒制〃和探索
“1+0.5 + 1+0.5"人才培养模式。

专业建设发展规划如下:
表2专业建设发展规划的年度指标
五主要任务
(-)专业发展规模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发展规模计划如下:
表3专业发展规模
(二)人才培养规格
表4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规格
通过校企合作加大〃订单式〃培养力度,积极推行学训交替、"教、学、做〃一体化、任务驱动、项冃教学法等人才培养模式。

引进〃课赛结合〃和〃证课结合〃制度,进一步
加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利用现有的数字化创新工作室,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方
式,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技能竞赛,提高竞争意识增加技能证书的种类,提高获取证书的质
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四)教学回队建设
1.发展目标
组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聘请行业、企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同时担任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

截止2020年培养专任和兼职专业带头人各1名,培养双师素质骨干教师4名,聘请合作企业技术专家4人,从企业和高校引进新教师9名,形成专任教师15人,兼职教师6名,总共21名的专兼合作共同育人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2.主要建设措施
(1)专业带头人的培养
选拔1名具有中级以上职称、具有多年大型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工
作经历的教师进行重点培养。

每年安排1次到国外知名高校或企业研修1个月。

(2)骨干教师队伍建设
现任教师中选拔具有〃双师双能〃的优秀中青年教师4名进行重点培
养。

安排2人到国外知名高校或企业研修1个月,安排2人到国高职师资培训基地培训或到知名企业顶岗实践2个月” 4人获得与专业相关职业资格认证证书。

(3 )〃双师双能”教师培养
选派2人到国培训机构参加培训,2人到校企共建设实训基地进行
培训,到2019年,新増4名教师取得1-2种本行业相关的书。

(4)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从重工江增船舶重工、北汽特车、北汽银翔、东风小康等知
名机械和汽车制造企业聘请技术专家4人作为兼职教师,承担《机械制造工艺与机床夹具》等课程的实践教学,实践实习指导,人年均授课60课时以上,使专兼职教师比达到2:1。

(五)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1 •建设目标
加大机械工程实训中心建设力度,完善实训基地的管理运行机制。

紧紧依托先进制造技术行业
同时拓展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

到2020年,再增加校企共建校外实训基地5个,满足学生的生产实习、顶岗实习需求,并成为〃双师双能〃教师实践技能培训、技术创新基地。

2.主要建设措施
(1)校实训室建设
表5校实训室规划表
⑵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到2020年,建成校企共建校外实训基地5个,满足学生的生产实习、顶岗实习需求,并成为〃双师双能〃教师实践技能培训、技术创新基地。

建成校企合作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2个、校企共搭创新技术平台1个。

(六)课程及资源库建设
1-建设目标
制定10门任务驱动型专业课程标准制订,建设4门校级精品课程,完成相关实训大纲和实训指导书,争取完成机械制图、机械制造工艺与机床夹具等校级精品课程资源库建设。

2 •主要建设措施
表6课程重点建设规划表
(七)教研科研
建设专业核心课程库、教师教学指导与评价库•培训资源包等3类教学资源。

专业核心课程库包括课程标准库、电子教案库、实训指导书库、CAI课件库、习题试题库•视频录像库、课程素材库等资源;教师教学指导与评价库包括教学指导书和教学成绩评价标准等资源;培训资源包中包括本专业涉及的职业书培训的各种培训资料等资源。

积极申请立项省部级教研科研项目5项,完成科研和教学论文10篇,完成专利6项。

(八)校企合作
力争经过5年的努力,与校企合作单位开展深度合作,学校与合作企业联合组建专门的技术团队或技术平台,对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难题进行攻关研究,一方面可以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另一方面也提高学校专业教师的工程技术能力,实现学校和企业的双贏。

校企共建校外实训实习基地5个,校企合作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2个,校企共搭创新技术平台1个。

争取在2019年9月与至少1家校企合作企业联合建立创新技术平台1 个。

六' 保障措施
(1)制度保障:建立二级学院专业建设目标分项目管理,任务细分、责任到人;在建设周期,建立奖惩激励机制,在人事管理、绩效考核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学院提供经费保障的制度安排;完善校企合作机制,制定相关合作协议和管理规定,加强合作、调动各方参与的积极性,实现〃多赢〃;明确教学团队在专业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制定教师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中的绩效奖励文件。

(2)资金保障;学院设立专项基金,计划每年投入80万元的资金,做好经费保障。

首先,把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作为专业建设的重点项目。

其次,制订出台相关薪酬政策,建立激励机制,对取得成果的的教师给予奖励。

专业带头人(执笔):熊如意
教研室主任(审核): __________
院长(审批): _______________
2017年06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