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老庄之“道”的异同【摘要】道家是先秦时期重要的哲学流派之一,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较大的学派之一。
其创始人老子第一次提出了关于“道”的学说,把“道”作为最高的哲学范畴,用以说明世界万物产生的根源及其运动变化的规律。
庄子则继承并发展了老子“道”的思想,使道家学说更加前进了一步。
综观老庄的哲学思想,不难看出,“道”的论述在各自的学说中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二者在“道”的论述上又有不同,本文从“道”的本源、规律、自然等相同方面和无为、道的体现等不同方面作了比较以及“道”在今天的意义。
【关键字】老庄道本源自然无为Abstract: Taoism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philosophical school in the Pre-Qin period, but also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s greatly influenced by the school of.Its founder, I put forward for the first time about "Tao" theory, the "Tao" as the highest category of philosophy, in order to show the world the root causes of all things and motion regularity.Chuang-tzu inherited and developed the idea of "I", the theory of Taoism is a step forward.In Zhuangzi's philosophy, it is not difficult to see that, "Tao" is discussed in their respective theories are occupies an extremely important position, but the two in the "Dao" discuss on are different, this article from the "Tao", the same origin, law of nature and inaction, the embodiment of different this paper compares and "Tao" in today's meaning.Keywords: Lao Tse and Chuang-Tzu Tract origin natural inaction道家是中国思想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学派。
它的思想以其强大的精神内涵,经数千年的传承,已辐射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对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如郭沫若所言:“道家思想直可以说垄断了二千年来的中国学术界。
”①老庄以“道”作为核心思想建立起其完整的思想体系,所有观念都由“道”所展开。
“道”在《老子》一书中出现74次,在庄子的著作中高达373次,可见“道”在老庄思想中的地位。
但他们的“道”并非完全相同。
然而有些学者在对老庄“道”的思想研究时,认为老庄之“道”没有区别,用老子的思想代替庄子的思想,以庄注老,忽视了老庄的差异。
台湾学者龚乐群的《老庄异同》①郭沫若:《十年批判》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54 第162页。
中:“释德洁云:‘《庄子》一书乃《老子》之注疏。
”①就是以庄注老,以其同掩其异。
弄清楚老庄之道的联系和区别,有助于对老庄思想有更深层的理解。
综上所述,现将老庄之“道”的异同比较如下:一.老庄之“道”的相同点(一)“道”作为万物的本源。
老子认为“道”首先是万物的本源,天地万物均由“道”所生:“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老子》第二十五章②,以下只注章数或篇名)在宇宙混沌,未分天地之前“道”便存在。
老子进一步认为“道”是天地万物赖以生存的普遍根据。
老子说:“道冲而用之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第四章)道体冲虚,用之不竭。
渊深而不见底,像是万物之宗始。
庄子也认为“道”是先于万物而存在,是万物的起源:“夫昭昭生于冥冥,有伦生于无形,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
”(《知北游》)庄子认为冥冥无形的“道”产生了昭昭有伦的万物,因此“道”也是事物得以存在的根据。
庄子还说“道”是“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先天地生,在太极之先而不为,在太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古而不为老”。
(《大宗师》)庄子认为“道”是“自本自根”,自古固存说明了“道”的实存性和永久性。
“道”不仅存在,还在“神鬼神帝”先,说明鬼神天地都是由“道”产生的,就是说“道”是万物的本源。
老庄还从“道”生万物的过程阐述了“道”是万物的本源。
老子看来,既然“道”是万物之母,就会蕴育万物,就有创造万物的的过程。
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第四十章)天下万物,首先是由“有”生成,“有”又是由“无”生成,即无生万物。
老子还有更详细的描述“道”生万物的过程,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第四十二章)“一”“二”“三”是形容“道”生万物的过程,“一”是指混沌未分的宇宙世界,“二”是指“一”分化后形成的阴阳二气,“三”则是指阴阳二气结合所形成的和气,然后才创造出了一个个新物体。
庄子描述“道”生万物的过程和老子有几分相似,明显受到老子的影响。
庄子在《天地》中写到:“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而未形之物得以生,谓之德。
未形者有分,且然无间,谓之命。
留动而生物,物成生理,谓之行,形体保神,各有仅则,谓之性。
”泰初”同“太初”,是指混沌宇宙状态,“有无”的“无”即是老子的道,是说“道”在天地形成之前就已经存在,只是无形无名,“一之所起”中的“一”是指混沌未分之气,“有而未形之物得以生”则和老子的“二生三”类似。
“未形者有分”的“有”即又,没有形状的物体再次经过分化形成另一事物,这个过程与老子的“二生三”是同一个过程,“留动而生物”即流动,运动而生成万物。
至此,新事物被不断的创造出来。
①龚乐群:《老庄异同》台北 :幼狮文化事业公司 1974。
②引用《老子》原文,以王弼注为主。
(二)“道”都具有无形无象的特点。
老子认为”道”是看不见摸不着听不到的,完全超出感觉的范围,这样的东西,没有名称没有形状的,称之为“道”。
老子这样写到:“视之不见名曰微,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其名曰夷。
此三者,不可致洁,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是谓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谓恍惚。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第十四章)老子用“微”“希”“夷”描述“道”的特征,三者混沌不分,故合而为一,不明亮不昏暗,绵绵无绝但又不能命名,最后,又返回到无物的状态,叫作没有形状的形状。
老子在这里详细的描述了“道”的特征,老子还说:“道之为道,惟恍惟惚,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第二十一章)老子认为“道”是幽深玄妙,难以用语言来形容。
但是又“其中有象”“其中有物”“其中有信”。
在老子的内心深处,“道”是存在的,但老子又说不出它到底是什么,而王弼的注解恰能揭示老子这种道:“欲言无邪,而物由以成,欲言无邪,不见其形。
”①庄子在描述“道”时写到:“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
”(《大宗师》)“道”是“无为无形”的,“为”“形”“可受”“可见”等都是来形容实物的,而“道”是没有这些特征,“道”只能是没有形状,不可捉摸。
所以,庄子认为“道”是无形无象而又“有情有信”,正如老子之“有情”“有信”。
(三)“道”都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老子看来,“道”不仅是创造万物的本源,还是事物运动的动力。
老子说:“反者道之动。
”(第十四章)“反”即返,循环反复的意思,是指“道‘生万物,万物又归于”道”的循环反复的运动。
“反”还有另一意思,即相反,事物的对立面及其相互转化。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第五十八章)说明事物的对立面转化是普遍的规律,祸患是不幸的,但是其中未必就不包含幸运的因素,幸福是美好的,其中也隐藏着祸患不安定的因素,随时都可能转成灾祸而降临。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脚下”,(第三十四章)再粗壮的树木,也是从毫末开始,再高的楼台,也是一层一层的垒起来的,再远的路途,也的一步步走出来的,这说明,事物生成的过程是一个积累渐进的过程,天下万物不可能一蹴而就。
庄子在《天道》中写道:“天固有常矣,日月固有明矣,星辰固有列矣,禽兽固有群矣,树木固有立矣,夫子亦放德而行,循道而趋,以至矣。
”天地是本来就有的,日月本来就是明亮的,星辰排列都是有规律的,动物都有它们自己的种群,草木都向上生长的,这些都是它们所固有的属性,也都按照这个准则在自然界存在,而这个准则就是“道”,就是一切事物赖以发展的准则,每个事物都是“循道而趋”。
(四)“道”都有“自然”的思想老庄虽然是以“道”作为思想体系的核心,但其基本的精神却在“自然”。
在他们的思想中,关于人生观、政治哲学无不主张“道法自然”。
在老庄的自然①王弼:《道德经注》,第十四章。
思想中,“自然”指天地万物,也指自然而然。
老子认为,人类社会越来越失去了自然品性,而这是因为人类远离了自然之道,所以,老子在他的著作中赞美大自然,并希望人们能返回到淳朴的本性。
所以,老子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第三十八章)要求人们学习大自然的淳朴,让一切都回归到自然状态。
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第二十五章)“道”是最高的本体,人地天都要效法道,但是,作为“道”的特性,又是自然的,所以人地天效法“道”,就是在效法自然,自然就成为了“道”的精神所在。
老子又说:“道至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第五十一章)“道”之所以得到尊崇,德之所以珍贵,就在于谁也没有去命令它,它生养万物是自然而然的,老子的“道”就是“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招而自来”。
(第七十三章)老子的自然思想在其政治哲学中体现的尤为突出。
老子看来,统治者要长治久安,就要顺应自然,而不是过多的妄加干涉,规范白百姓的生活、行为。
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以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第五章)天地无所偏爱,听任万物自生自灭,圣人无所偏爱,听任百姓自然而然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