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药资源学

中药资源学

中药资源学考试题目
中药资源:是指在一定地区或范围内分布的供中医药使用的各种药用动植物、矿物及其蕴藏量的总和。

中药资源学:是研究中药资源的种类构成、时空分布、蕴藏量和质量,药材形成、保护和开发利用、管理及可持续发展利用的科学。

民族药资源:特指各少数民族的医生,以本民族的医药理论为指导,或是依据民族传统经验所使用药物的资源。

民间药资源:特指民间医生用以防病治病的药物或以偏方流传使用的药物资源。

也称草药资源。

人工药材资源:是指由于野生资源不能满足药用需求时,通过人工驯化栽培、养育所获得的动植物资源。

环境:环境是指影响某一中心事物生活的一切因素的总和,既包括围绕中心事物的一切外部空间、条件和状况,也包括影响生物自身发展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积温:指某一地区高于或等于某一界限温度(多数取日平均气温10c0)温度的积累值。

无霜期:指一年中终霜后至初霜前的一整段时间,我国一般以地面温度高于0c0的间隔时间作为无霜期。

田间持水量:在排水良好的情况下,土壤所能保持水分的最大量。

萎蔫系数:在田间,当土壤水分下降到某一数值时,植物因缺水而丧失膨压也至萎蔫,这是的土壤水分称萎蔫系数。

中药区划:系指以中药资源与中药生产地域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中药资源区域分布与中药生产特征,根据区域相似性和区际差异性,将全国划分为不同等级的中药资源保护管理和中药生产区域的过程。

道地药材:指传统中药材中具有特定种质、特定产区、特有生产技术或加工方法而生产的质量、疗效优良的药材。

中药新资源:泛指目前未被列入中药资源使用的物质、被发现具有某种功效可用作中药资源而被开发利用者。

中药资源调查:是针对药用动植物、矿物资源的野生品、栽培或养殖品的种类、分布、蕴藏量进行调查,对资源现状及其利用程度进行分析和评价对其未来发展进行预测,并为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产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样方调查:对样地和样方进行调查观测的过程。

线路调查:是指在调查区域内设计数条有代表性的调查路线,沿线布点观测资源的种类及其分布特点的调查方法。

中药资源蕴藏量:是指自然存在于一定地域内的自然界中的尚未开发的药用生物和矿物的总和。

中药资源蓄积量:系指在一定地域和时间内药用生物资源积聚储存起来的总量。

药材产量:是指经过采集加工可产出中药材的中药资源物质总量。

中药保健食品:是指在天然食品中加入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中药材,经过适当加工制成的适宜于特定人群食用,促进健康减少疾病发生、调节机体功能的食品或食品成分。

就地保护:是将中药资源及其生存的自然环境在原产地加以保护,从而达到不被破坏或毁灭的目的。

异地保护:又称迁地保护,即将珍稀濒危中药资源生物从原产地迁移到条件良好的人工环境中进行保护的一种保护方式。

离体保护:是指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来保存药用生物的整体、某一器官、组织、细胞或原生质体的一种保护方法。

濒危种:指在分布区处于有灭绝危险的植物。

中药规范化生产:是指针对传统中药材生产过程中的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和药材质量均没有统一规范要求的状况,提出按照特定生产技术规程、质量标准和管理规章进行规范化生产的一种生产和管理方式,以保证所生产药材质量“安全、有效、稳定、可控”。

中药化妆品:是指以中药资源中的活性成分作为原料,所生产的一类化妆品。

环境: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

中药区划的一级区分为9个、二级区28个
9大一级区为:东北寒温带、中温带野生、家生中药区、华北暖带家生、野生中药区、华北亚热带、中亚热带家生、野生中药区、西南北亚热带、中亚热带野生、家生中药区、华南南亚热带、北热带家生、野生中药区、内蒙古中温带野生中药区、西北中温带、暖温带野生中药区、青藏高原野生中药区、海洋中药区
濒危物种分为8大类:1灭绝、2野生灭绝、3极危、4濒危、5易危、6近危、7数据不足、8未评估.
关药产于东北产区、云贵川药产于西南产区、南药广药产于华南产区、浙药产于华中产区。

中药资源学问答题
1.中药资源学的主要内容和任务?
(1)中药资源的种类构成及其时空分布和蕴藏量的研究
中药资源组成的种类及其分布特征和蕴藏量是中药资源研究的基本内容,其获得的基础资料是保护、利用、管理以及制定生产规划的科学依据。

中药资源的定性和定量评价
资源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资源种类、种群数量,药材的蕴藏量和可利用量,资源的品味和药材的质量,资源的经济、生态价值等。

中药资源的科学利用与新资源开发
中药资源的最基本的利用方式就是生产中药原料,保健食品、食品添加剂、化妆品、香料、中兽药和饲料等产品原料的开发也是其利用的重要途径。

中药资源的保护和持续利用我
中药资源的保护包括药用生物资源及其生存环境的保护和药用矿物资源的保护,其保护方法因保护对象和保护目的的不同而异。

中药资源的科学管理
中药资源的管理包括自然资源、信息资源、知识产权等内容
2.华中亚热带地区的自然环境条件和中药资源特点?
本区雨量和热量较充沛,北亚热带地区植被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中亚热带地区只要为常绿阔叶林,北部分布着黄棕壤,南部分布着黄壤与红壤,分布药用植物2500种,水生和湿生的种类较多。

本区的道地药材有浙江的“浙八味”有白术、白芍、浙贝母、杭白菊、延胡索、玄参、笕麦冬、温郁金。

江西有吴茱萸、栀子、车前子、枳壳。

江苏的茅苍术、明党参、北沙参、单叶蔓荆。

3.西南亚热带地区的自然环境条件和中药资源特点?
本区为热量、雨量丰富,被亚热带地区植被为常绿阔叶混交林,中亚热带地区主要为常绿阔叶林,土壤类型有黄褐土、黄壤、红壤和石灰土等,分布有药用植物4500余种,四川盆地分布有大量栽培药用植物资源。

本区的道地药材有贵州的天麻、杜仲、黄柏、吴茱萸、天门冬、何首乌、淫羊藿。

四川的道地药材有川乌、川大黄、川木通、川芎、川贝母、川牛膝、川白芷。

云南的道地药材有三七,天麻,虫草。

4.道地药材质量形成的基本条件?
⑴优良的物种基因是道地药材形成的内在因素。

生物的基因对要材质量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无论是物种之间还是物种内不同品种之间,均可能会因种质基因的不同对要材质量的形成产生影响,优良的物种遗传基因是决定道地药材品质的内在因素。

⑵迥异的生态环境是道地药材形成的外在条件。

我国各地的地貌、气候、土壤和生物等所需要的环境条件是不同的,某一地区特定的环境因子有可能导致某种植物的生长发育、繁殖能力、形态结构、生理机能以及某些特定物质的发生和累积发生显著变化,使得药材品质产生差异,这是道地药材形成的最重要外在因素。

⑶特色的栽培加工方法是道地药材形成的技术保障。

药材的采收季节和产地加工是把握好要材质量的重要环节,经过长期实践,道地产区大多摸索并积累了掌握药材最适宜的采收季节和加工方法,保证了道地药材的最大产量和最佳质量。

5.寻找中药新资源的途径?
⑴利用信息资源寻找新资源
①利用文献资料寻找新资源
从国内外古今文献中吸取和借鉴理论、技术、方法和经验,对中药新资源的寻找具有重要的意义。

②利用民族和民间医药信息开发新资源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历代繁衍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医药传统,各地民间也广泛流传着采用中草药健身防病治病的大量信息,这些信息都是经过临床检验的中药资源利用的实践经验。

⑵利用植物的亲缘关系开发新资源
同类植物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生物合成机能,故在植物类群中常表现亲缘关系相近的种,不仅形态和结构相似,新陈代谢类型和生理生化特征亦相近,且化学成分组成及疗效类同。

⑶利用活性成分化学结构的相似性寻找新资源
绿色植物体内存在着光合作用等相同的出生代谢过程,其次生代谢过程虽然在不同植物之间会有不同,但也仅为有限数个此生代谢途径,因而很多次生代谢产物可以在多个类群中存在,其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6.珍稀濒危药用生物的致危因素及其保护途径?
致危因素
过度采挖和捕猎
由于市场需求,加上经济利益的驱动,过去人民对野生药用资源的保护很少关注,“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观念严重,制管理用资源,不管资源保护。

生境破坏或被侵占
生态环境是药用生物资源分布和要材质量形成的决定性条件,生态环境一旦遭到破坏,药用生物的生存将会受到直接威胁。

生物自身的原因
生物的生存繁衍都需要合适的生态环境,生境的改变和破坏直接影响了药用生物种群的大小或存亡,并会导致一些适应能力差的种类数量骤减或消失。

保护途径
1.就地保护:是将中药资源生物(矿物)及其生存的自然环境在原产地加以保护,从而达到不被破坏或毁灭的目的。

2.异地保护:又称迁地保护,即将珍稀濒危中药资源生物从原产地迁移到条件良好的人工环境中进行保护的一种保护方式。

3.离体保护:是指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来保存药用生物的整体、某一器官、组织、细胞或原生质体的一种保护方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