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导学生学会“陶、贞、埂”等6个会认字,“蜻、蜓、塘”等12个会写字。
掌握“慈爱、七嘴八舌、成千上万”等词语。
2.通过学习课文,理解课文,体会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
3.通过本课,教育学生热爱大自然,激发学生保护益虫、保护地球的思想感情。
学习课文,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教育学生热爱大自然,激发学生保护益虫、保护地球的思想感情。
课件、课文中的插图
2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小动物吗?能不能说说你喜欢它们的原因。
你知道最像飞机的昆虫是什么吗?教师出示蜻蜓课件,学生观察蜻蜓。
(板书课题:放飞蜻蜓)
过渡:蜻蜓是一种美丽的小昆虫。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跟蜻蜓有关的文章,相信大家学过后对蜻蜓会有更深刻的了解。
二、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1轻声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
2提出自学要求。
(1)轻声读课文,标出本课生字和自然段序号。
(2)借助拼音读生字,查字典,理解生字、生词。
(3)课文主要是写什么事情?你读懂了什么?在不懂的地方做
上记号,用横线标出。
三、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要求学生读得正确、流利。
2师生共同评价学生朗读情况。
3幻灯片出示本课生字:
翘舌音:整商
后鼻音:蜻蜓塘衡整商
前鼻音:蚊
其他字:陶构
4出示文中的词语,并指定小组进行“开火车”读生字,词语比赛。
5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这篇课文讲的是陶行知看到村里的一群孩子在池塘边捉蜻蜓,他知道孩子们喜欢蜻蜓,但又想让孩子们把蜻蜓放了,于是他就告诉孩子们有关蜻蜓的常识,让孩子们知道蜻蜓是益虫,最后,孩子们把捉到的蜻蜓放飞的事。
)
四、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1以小组为单位,小组讨论: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内容?并推荐代表准备发言。
2各个小组互相修改自然段的意思。
3小组内互相朗读课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喜欢的语句。
4给课文分结构段:
第一段(1~6):写陶行知告诉捉蜻蜓的孩子们蜻蜓是人类的好朋
友。
第二段(7~10):写陶行知告诉孩子们蜻蜓的有关知识。
第三段(11):写陶行知让孩子们放飞蜻蜓。
五、布置作业
回去后观察蜻蜓标本,了解它的构造。
一、复习,导入新课
1听写本课生字和词语。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1~6自然段)
1全班齐读课文第一段。
2你读懂了什么?
3反馈学习情况。
4你们知道为什么陶行知不马上告诉他们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吗?
5那你认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三、学习课文第二段(7~10自然段)
1指名朗读课文第二段,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2学生评价朗读情况。
3学生自主学习本段。
4反馈学习情况:你读懂了什么?你有哪些质疑呢?
四、学习第三段(11自然段)
1指名朗读课文第三段,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2你知道他为什么要用商量的口吻对孩子们说吗?
3为什么不用命令或直接叫孩子们把蜻蜓放了呢?(因为如果直接叫孩子们把蜻蜓放飞,即使孩子放飞了蜻蜓,他们也不知道为什么要把蜻蜓放飞,下次还要捉它们。
跟孩子们讲了这么多的道理,让他们知道蜻蜓是吃害虫的有益昆虫,下次就不会捉它了。
)
五、分角色朗读课文
1男女生分别扮演一个角色。
2师生共同评价朗读情况。
六、总结全文
1指名说一说本文的主要内容。
2学习了这篇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3谈谈你今后在保护动植物方面要怎样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