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荫道三年实施计划为贯彻落实《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启动中心城区林荫大道建设工程”工作,改善城市生态结构,降低城市热岛效应,优化城市道路环境面貌,完善绿化长效管理机制,营造并形成具有上海特色和风貌的林荫道,让城市生态更加清新宜人、舒适宜居,实现城市生态文明,特制定三年实施计划。
一、上海行道树发展现状上海人口密度高,土地、空间资源有限,特别是中心城区,土地资源更是稀少。
如何在有限的土地、空间内有效提升城市生态效益、促进节能减排,是上海建设生态城市的关键。
实践证明,种植行道树、建设林荫道是完善和提升生态系统和功能的有效途径。
2012年6月韩正市长在市绿化市容局调研时,对上海行道树管理作出重要指示,在对上海建设林荫道给与充分肯定的同时,要求进一步提升品质。
按照市领导工作要求,市绿化市容局着手部署和推进林荫道工作。
(一)行道树管理工作城市的行道树不同于自然状态下生长的树木。
行道树在着重发挥其生态、社会效益的同时,也要求美观。
1998年以来,根据上海市委、市政府加强城市环境建设的指示精神,按照“形成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社会发展体系和人与自然较为和谐的生态环境”的要求,坚持“建管并举”、“重在有质”,探索了具有“时代特征、上海特色”的绿化发展之路。
近二十年来,上海的行道树随着城市建设有了较大发展:一是行道树数量不断增加。
1998年上海行道树数量为48.17万株;目前数量已突破92万余株,从数量上已经有了大幅度的增加,具备种植条件的道路都已基本栽植了行道树。
二是行道树品种不断丰富。
1990年上海行道树树种为29种,悬铃木数量占总数量的64%,香樟占14%;2000年行道树新品种推广应用以来,行道树树种已达40余种,常见树种有悬铃木、香樟、栾树、榉树、银杏等,其中香樟占总量的40%左右,悬铃木占总量的30%左右。
树种不断丰富,提高了生物多样性,提高了道路景观面貌。
三是行道树立地条件逐步改善。
以前上海的道路随处可见架空线,到处都是“蜘蛛网”,不仅影响了市容市貌,而且对行道树的修剪、剥芽等养护作业有一定的影响。
另外行道树也很少进行施肥,行道树地下生长条件较差,近年来,随着已建架空线入地工程的实施,绿化管理部门对透水铺装材料的推广、行道树施肥技术的研究和推广等措施的落实,行道树的地下、地上条件都有所改善。
四是行道树技术管理体系不断完善。
制定完善了《行道树养护技术规程》、《上海绿化植物保护技术规程》、《园林绿化植物栽植技术规程》、《园林绿化养护技术规程》等一系列标准规范,每年对全行业600多名上树工进行了技术培训。
同时,管理部门积极推进行道树减量化修剪工作,规范了行业行道树养护作业流程,提高了养护技术水平。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上海市行道树已形成了特色鲜明、技术管理体系完备、机械化水平逐步提高的新局面。
(二)林荫道创建工作2011年,我市启动林荫道创建工作。
开展林荫道调研。
法、林荫道建设导则等一系列标准。
(三)规划格局十二五期间,以黄浦、徐汇、静安、普陀等中心城区为重点,形成特色历史、商业、社区等林荫道聚集区域,其他区县逐步形成具有代表性的东西向廊道、南北向廊道和环线廊道。
同时依托新城建设以及重大项目建设,形成新建、改建林荫道示范区。
总体格局上形成以点连线、以线连片、以片成网,实现区域聚集、“廊道”与“面”共建的林荫道网络系统。
“线”即道路两旁种植的行道树株株相连,建成林荫道。
“片”即“线线相连”,林荫道之间相互交错,形成林荫道的特色集中区域。
“网”即“以线连片”,通过“线”使片与片之间相互连接,形成林荫道网络系统。
围绕以上格局,将重点培育和发展有特色的10大林荫道区域:(1)徐家汇区域依托历史悠久的衡山路,形成衬托具有浓厚街区历史特色的林荫道区域。
主要由衡山路、岳阳路、余庆路、宝庆路、高安路、吴兴路、宛平路、康平路、桃江路、东平路等道路路段组成。
(2)瑞金二路区域此区域以瑞金二路为中心,形成衬托特色商业办公、精品社区的林荫道区域。
主要由瑞金二路、思南路、建国西路、瑞金二路、永嘉路、绍兴路、茂名南路等道路路段组成。
(3)曹杨新村区域此区域以花溪路为中心,形成城市精品社区的林荫道区域。
主要由花溪路、梅岭南路、梅岭北路、枣阳路、大渡河路、武宁路、桐柏路、金沙江路等道路路段组成。
(4)静安区胶州路区域以静安区为中心,形成衬托历史街区、商业为特色的林荫道区域。
主要由静安区以昌平路、武定路、北京西路、南京西路等道路路段组成。
(5)长宁区虹桥开发区区域以虹桥开发区为中心,形成衬托会务、会展的林荫道区域。
主要由古北路、娄山关路、遵义路、新华路等道路路段组成。
(6)浦东新区金桥公园区域以金桥公园为中心,形成衬托社区宜居为主的林荫道区域。
主要由博兴路、银山路、明月路、利津路、菏泽路、台儿庄路等道路路段组成。
(7)闸北区闸北公园区域以闸北公园、大宁灵石公园为中心,形成衬托社区宜居、商业为主的林荫道区域,主要由洛川路、延长路、平型关路、永和路、万荣路等道路路段组成。
(8)虹口区和平公园区域以和平公园为中心,形成衬托文化街区为主的林荫道区域。
主要由东体育会路、溧阳路、密云路、新港路、飞虹路等道路路段组成。
(9)杨浦区杨浦公园区域以杨浦公园为中心,形成以社区宜居为主的林荫道区域。
主要由隆昌路、控江路、江浦路、平凉路、延吉东路、沧州路、安图路等道路路段组成。
(10)新城示范区域结合嘉定新城、松江新城、临港新城以及大型居住区、迪士尼等新城、居住区、大型项目的建设推进,将林荫道建设纳入各区县城市发展规划,规范林荫道的建设、养护、管理,形成新建林荫道示范区。
五、主要任务(一)创建命名一批林荫道上海林荫道历史悠久,存在一批树木长势良好、冠大荫浓、立地条件较好的道路,基本符合林荫道创建标准。
对这些已基本具备林荫道条件的道路,应用信息化手段,建立林荫道数据库,掌握林荫道的数量、类型、分布、养护管理等基本情况,形成林荫道电子档案,开展树木检查(无损探测仪检查、树洞处理等)、深根施肥、预设固定装置以及精细的日常养护管理改善树势,提高面貌,实施绿化景观完善,成为林荫道。
(二)改建提升一批林荫道针对现状条件较好,但道路整体景观面貌、行道树生长势及设施设备等方面有待提升的道路,加强树木施肥,促进树木生长;适当增加行道树的数量或调整品种;引导规范行道树修剪、剥芽、施肥、补种等日常养护管理工作,使行道树景观面貌一致,冠大荫浓;对行道树树穴盖板、树桩、绑扎物等设施设备进行更新及维护,使完好无损;按林荫道技术规范要求进行养护。
引导树木修剪,以促进树冠生长为主;优化树木周边环境,逐步成为林荫道。
改建道路有条件,应改建为多排行道树。
(三)新建储备一批林荫道结合新城建设,旧区改造、重大项目、大型居住社区等工程,将林荫道建设纳入各区县城市发展规划,规范林荫道的建设、养护、管理,形成新建林荫道示范区。
对于新建储备林荫道,严格按照林荫道创建原则进行道路绿化景观设计,注重对苗木的种类、规格、形态进行筛选,严格把关苗木质量,创造良好的地下、地上生长空间。
新建林荫道应重视道路两侧绿化带景观设计及绿化养护工作,增加一定景观小品,丰富林荫道景观层次。
(四)建设苗圃基地提供优质苗源苗木是绿化建设的第一道工序。
必须对林荫道建设的苗木需求进行全面分析和调查,同时制定行道树苗木培育基地实施方案。
行道树苗木培育基地要采用最新的苗木培育的技术手段,运用最新的苗圃管理手段,培育出最优质的行道树。
苗木基地培育要积极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做到政府引导,企业运作,技术支撑,实现良性循环。
(五)制定法规标准强化林荫道管理加强林荫道的管理,必须从制度层面进行设计。
要加快林荫道苗圃建设、树种选择、林荫道建设管理等标准研究;加快林荫道保护、管理等法规、规章制定,为上海林荫道有序、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六、保障措施(一)加强领导,注重统筹协调林荫道三年计划要得以贯彻实施,必须加强领导,注重面上的工作统筹。
林荫道工作涉及规划、市政建设、绿化等多部门,需要从源头上重视整体规划,科学布局,明确定性定量目标,强化目标管理,切实保障各阶段目标的实施到位。
健全、完善部门工作的目标责任制,实行年度考核机制,以保障林荫道计划目标的实现。
将林荫道创建工作纳入每年的白玉兰杯考核,建立和完善指标考核体系,实行定期督查,年终考核,并建立奖惩制度。
(二)拓宽渠道,加大林荫道投入林荫道建设和管理是一项公共事业,需要通过公共财政加大投入。
各区县要制定林荫道实施计划,并加快组织实施,要结合新城开发、旧区改造以及重大项目实施过程中通盘考虑。
要加快有关林荫道模式、品种等示范点建设,建立林荫道创建奖惩机制,提高对林荫道创建工作的积极性,确保林荫道创建工作的推进。
(三)注重科技,加强技能人才建设完善技术参数和技术标准,完善林荫道评定管理办法,形成技术标准体系,为林荫道的创建提供技术支撑。
结合相关标准规程,加强对从业人员的行业培训,提高业务知识、操作技能和作业规范程度,从基础抓好行道树养护管理工作,确保道路品质达到林荫道创建标准。
(四)广泛宣传,营造良好社会氛围林荫道创建为市民提供了舒适的生活环境,是一项民生工程。
在建设过程中,要通过媒体和各种宣传渠道,开展林荫道创建、林荫道的概念、功能等进行宣传,让公众了解、参与林荫道创建工作,提高市民的责任意识和参与配合管理程度,实现社会公众监督,形成自我管理和社会监督的良好氛围和公众与政府管理部门互动的良好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