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茱萸(Macrocarpium officinale Nakai)为山茱萸科山茱萸属植物。
又名萸肉,药枣,红枣皮。
【形态特征】落叶乔木,高达10米。
树皮灰褐色,片状剥裂。
老枝黑褐色,嫩枝绿色。
单叶对生,卵状椭圆形,端渐尖,伞缘,基部宽楔形或稍圆,叶两面有毛,脉腋被淡褐色簇生毛,侧脉6~8对。
略呈弧形。
伞形花序,总苞黄绿色。
花瓣舌状披针形,金黄色,花梗细密被柔毛。
核果椭圆形,红色至紫红色。
花期3~4月,果熟期8~10月。
【地理分布】主产我国浙江、安徽,陕西、甘肃、山西、河南、山东、江两、湖南、湖北、四川等地有栽培。
本地区未见栽培。
【生态习性】喜阳稍耐阴,较耐湿,也耐旱,喜在肥沃、湿润、排水良好的土中生长,耐寒性强。
【病虫害】有刺蛾、大衰蛾及叶斑病等为害。
【育苗栽培】播种繁殖。
【绿化用途】山茱萸早春小花金黄一片,入秋叶色鲜艳、果实紫红,均有观赏价值,是良好的观赏树和水边、山坡造林的树种。
四照花(Dendrohenthamia japonica var. chinensis Fang)为山茱萸科四照花属植物。
又名山荔枝,青皮树,石馇子树,凉子,小六角,石枣。
【形态特征】落叶小乔木,高可达9米。
小枝细,绿色后变褐色。
叶对生,卵形或卵状椭圆形,端渐尖,叶面暗绿色有光泽、叶背粉绿色,两面有短毛,在脉腋处簇生毛,侧脉3~4(5)对,弧形弯曲,入秋叶变红。
停留树上时间较长。
头状花序近球形,序基有4枚白色花瓣状总苞片,椭圆状卵形。
花小、黄色。
果球形,肉质,紫红色。
花期5~6月。
果熟期8~9月。
四照花是东瀛四照花(Dendrobenthamia japonica)的变种。
同属常见栽培的还有秀丽四照花等。
【地理分布】分布于我国河南、陕西、甘肃东南部及长江流域各地。
本地区栽培较少。
【生态习性】性喜光,稍耐阴,耐寒,喜温暖阴湿环境,对土壤要求不严,以上层深厚、排水良好而肥沃的土壤为宜,萌芽力较差。
怕日灼,夏季,叶尖枯焦。
【病虫害】病虫害较少,主要有叶斑病为害。
【育苗栽培】用扦插和分蘖法繁殖,也可用播种、压条、嫁接等法。
四照花树形整齐,萌芽儿稍差,不宜重剪。
【绿化用途】四照花树姿端庄优美,花期洁白总苞宛似蝴蝶覆盖满树,秋季叶果双红竞艳,是观姿、观叶、观花、观果的观赏树种。
也是四旁绿化的好树种。
毛梾(Cornus walteri Wanger)为山茱萸科梾木属植物。
又名车梁木,小六谷,油树,毛梾木。
【形态特征】落叶乔木,高达12米。
树皮暗灰色,常纵裂成长条,幼枝紫红色,有灰白色平伏毛。
裸茅。
叶对生,卵形伞椭圆形,表面有柔毛。
背面毛更密,侧脉,1-5对略弧形,叶端渐尖。
叶炳长l~3厘米。
伞房状聚伞花序,顶生,花白色,有香气。
核果球形,黑色。
花期5~6月,果熟期9~10月。
【地理分布】产于我国辽宁、华北、陕西、甘肃、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贵州等地。
本地区有自然分布,不见应用。
【生态习性】阳性树,在庇荫条件卜长势较差。
喜深厚、湿润、肥沃上壤,较耐干旱瘠薄,对土壤要求不严,在酸性、微碱性土中皆能生长。
耐寒性强,深根性,根系发达,萌芽力强,寿命长,可达300余年。
【病虫害】有刺蛾、大衰蛾及叶斑病等为害。
【育苗栽培】种子繁殖。
【绿化用途】毛株枝叶茂密、荫质较佳、花白色而芳香,是良好的观赏树、行道树及造林树种,也是绿化结合生产的好树种。
种子含油率高,为主要的木本油料树种。
其油可供药用、工业用,也可食用,且食用价值高于豆油和花生油。
红瑞木(Cornus alba L.)为山茱萸科梾木属植物。
又名凉子木。
【形态特征】落叶灌木,高达3米。
干直立丛生。
枝条鲜红色,无毛,常被白粉。
髓人而色白。
单叶对生卵形或椭圆形,全缘,侧脉5~6对,叶表面暗绿色、背面粉绿色。
花小,黄白色。
果白色或略带蓝色。
花期5~6月,果熟期8~9月。
【变种、变型及品种】(1)银边红瑞木(cv.Argenteo-marglnata):叶边缘白色。
(2)花叶红瑞木(cv.Gonohanhii):叶黄白色或有粉红色斑。
(3)金边红瑞木(cv.Spaethii):叶缘有黄色边。
【地理分布】产于我国北方,现分布在江苏、江西、陕西、甘肃、青海。
本地区近年来应用较多。
【病虫害】有刺蛾、大衰蛾及叶斑病等为害。
【生态习性】喜光,耐半阴,极耐寒,耐湿,也耐干旱,根系发达,适应性强。
【育苗栽培】繁殖用播种、扦插和分株等方法。
【绿化用途】红瑞木枝条终年鲜红色,叶入秋亦是红色,果白色,是优良的观茎、观叶、观果树种也常用于快、慢车道的隔离带中。
根系发达、又耐湿,还是固土防堤的好树种。
灯台树(Cornus controversa Hemsl.)为山茱萸科梾木属植物。
又名瑞木,六角树,鸡肫皮,乌牙树。
【形态特征】落叶乔木,高达20米,胸径60厘米。
树皮暗灰色、平滑,老时浅纵裂,枝条紫红色,无毛。
叶互生,宽卵形至卵状椭圆形,叶端突渐尖,叶基圆形,侧脉6~9对,叶面深绿、叶背灰绿色,疏生短柔毛,叶缘全缘或为波状、常集生于枝梢。
花小,白色。
核果球形,熟时由紫红色变紫黑色。
花期5~6月,果熟期9~10月。
【地理分布】产于我国东北南部至长江流域以南及云南、贵州、四川等地。
日本、朝鲜也有分布。
本地区不见栽培应用。
【生态习性】性喜阳光,稍耐阴,对气候、土壤条件要求严,喜温暖、阴湿环境,能耐寒、耐旱、耐热。
【病虫害】有刺蛾、大衰蛾等为害。
【育苗栽培】主要用种子繁殖,也可用扦插繁殖。
特别是冬季,在温度较低的地区有枯枝的现象。
【绿化用途】灯台树树干端直,大枝平展,层次感清晰,形成圆锥状树冠,宛若一盏台灯呈现眼前;花色素雅,核果紫红鲜艳,是良好的观赏树和行道树。
也适用于四旁绿化、工厂绿化。
刺楸[Kalopanaa septemlobus(ThLinb.)Koidz]为五加科刺楸属植物。
【形态特征】落叶乔木,高达30米,胸径1米。
树干通直,树皮灰黑褐色、纵裂,小枝粗壮、具粗皮刺。
叶掌状分裂,裂片宽三角状卵形或长圆状卵形,端渐尖,具细齿,掌状脉5—7,叶柄较细长。
伞形花序,花白色或淡黄绿色,较小。
果蓝黑色,端有宿存细长的2裂的花柱。
花期7~8月,果熟期9~11月。
【地理分布】我国东北、华北、长江流域、华南、西南均有分布。
朝鲜、日本也有分布。
本地区有自然分布,不见应用栽培。
【生态习性】喜光,稍耐阴,喜土层深厚、湿润的酸性土和中性土,耐寒,抗旱。
深根性,萌蘖性强,适应性强,生长快,抗病虫害能力强。
【病虫害】主要有刺蛾及褐斑病为害。
【育苗栽培】播种和分根繁殖。
【绿化用途】刺楸树干通直,叶较大荫浓,用于较隐蔽的角落,能体现出粗犷的野趣。
适应性强,也可应用于城郊结合部的混交林。
紫树(Nvssa sinensis Oliv.)为紫树科蓝果树属植物。
又名蓝果树。
【形态特征】落叶乔木,高达30米。
树皮灰褐色、纵裂,成薄片状剥落,小枝紫褐色、有毛和皮孔。
单叶互生,卵状椭圆形,全缘,端渐尖或突渐尖,叶柄及背脉有毛,入秋叶转红。
雌雄异株,花小,绿白色。
果椭圆形,蓝黑色。
花期4~5月,果熟期8~9月。
【地理分布】广泛分布于我国长江流域以南地区。
本地区有自然分布,栽培较少。
【生态习性】喜光,喜温暖湿润气候,在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酸性土或中性土亡生长良好,耐于旱瘠薄,生长快,深根性,萌芽力强。
【病虫害】主要有根腐病、黑斑病及象鼻虫为害。
【育苗栽培】播种繁殖。
种子千粒重170~230克,每千克约4300~5800粒,发芽率70%~80%,种子需沙藏处理,忌失水。
1月上、中旬播,播后30~35天左右出苗,每亩播种10千克。
一年生苗高约80~100厘米,亩产苗量1.2~1.5万株。
【绿化用途】紫树树姿高耸,干形挺拔,枝叶茂密,春季嫩叶绯红、秋日红叶满树,是优良的观赏树;因其树形高大、荫质浓,又是行道树和混交林中上层的骨干树种。
喜树(Camplotheca acuminata Decne)为紫树科喜树属植物。
又名旱莲木,千丈树,水桐树,水栗子,水白杂,天梓树。
【形态特征】落叶乔木,高20~30米。
树干高大通直圆满,树冠广卵形或圆形,树皮灰色、条状浅纵裂,小枝绿色、髓心片状分隔,疏生皮孔。
单叶互生,纸质,长卵形,端尖,基部宽楔形,全缘或微呈波状,有稀疏短柔毛,表面亮绿色、背面淡绿色,侧脉两面均突出明显,叶柄常带紫红色,嫩叶粉红色。
花单性同株,头状花序,具长柄,雌花序顶生、雄花序腋生,花小,淡绿色。
瘦果,狭长圆形,有角棱,形如香蕉,组成球形莲座。
花期7月,果熟期11月。
【地理分布】主要分布于我国长江流域以南各地,部分长江以北地区也有分布。
本地区有栽培,应用不多。
【生态习性】阳性树种,幼树稍耐阴,喜温暖湿润气候,不耐干旱和瘠薄,有一定耐寒性。
喜湿润、肥沃土壤,在酸性、中性、弱碱性土中均能生长;较耐水湿,在河滩、湖堤边以及地下水位较高之地生长亦较旺盛。
深根性,萌芽力强。
前10年生长迅速,抗病虫害能力强,抗污染能力弱,秋季落叶较迟。
【病虫害】主要有根腐病、黑斑病及刺蛾为害。
【育苗栽培】以播种为主。
种子千粒重30~33克,每千克约 3.0~3.3万粒,发芽率50%~70%,种子需沙藏处理。
春播,需经温水间隔催芽,播后7~10天左右出苗,每亩播种4千克。
一年生苗高约60~100厘米,亩产苗量1.2~1.5万株。
【绿化用途】喜树高大雄伟,叶浓荫深,果形奇特,是优良的庭荫树种;由于耐湿,宜栽植在水溪、堤旁及农田防护林中;也可作为行道树,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但作为行道树,必须注意不耐瘠薄、不耐干旱和抗烟尘力弱的问题。
胡颓子(Elaeagnus pungens Thunb.)为胡颓子科胡颓子属植物。
又名麦婆拉,羊奶子,蒲颓子,半春子,卢都子,甜棒槌。
【形态特征】常绿灌木,高达4米。
具刺但较少,幼枝密被锈色鳞片。
叶椭圆形或宽椭圆形,边缘微反卷或波状,叶背密被银白色和少数褐色鳞片,革质。
花白色或乳白色,下垂有芳香。
果椭圆形,幼时被鳞片,熟时红色。
花期10~11月,果熟期翌年5月。
【变种、变型及品种】(1)金边胡颓子(var.aurea Servettaz):叶边缘深黄色。
(2)玉边胡颓子(var.varlegata Rehd.):叶边缘为黄白色。
(3)金心胡颓子(var.fredericii Bean):叶狭而较小,叶中央部黄色。
【地理分布】分布于我国长江以南各地。
日本也有分布。
本地区有自然分布,本种及其品种都有栽培。
【生态习性】喜光,耐半阴,有一定耐寒性。
喜温暖气候,对土壤适应性强,也耐瘠薄,但以肥沃、湿润、排水良好的土壤为好,耐干旱,耐水湿。
萌芽力强,根系发达,具有根瘤菌。
抗污染性强。
【病虫害】常有木虱及白粉病等为害。
【育苗栽培】主要用播种和扦插繁殖。
【绿化用途】胡颓子枝叶繁茂,叶具银白色有闪光性,入秋花开有芳香,春季红果悬挂枝梢,是良好的观赏树种,也是较好的绿篱树种和林内的下木树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