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会展产业的存在问题和发展策略
会展业作为新兴的服务产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
作为朝阳产业,它能够为举办地带来巨额利润,能够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正如欧洲人所说的:会展是城市的面包。
会展产业引发一系列综合效应,它所蕴含的巨大收益使其备受关注。
在会展概论的专业科中,我们了解了会展业和会展经济的定义。
会展业是集信息通讯、交通运输、城市建设、旅游发展等内在的,综合性的、关联度非常高的服务贸易行业。
会展经济是指以会展场馆为基础,以完善的城市设施和健全的服务体系为支撑,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会议、展览或节事活动,为参与活动的个人或组织提供经贸洽谈、产品展示、文化交流或参观展览的便利,在获得直接经济效益的同时带动举办地相关产业发展的一种经济现象。
随着经济快速增长,我国会展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蓬勃发展,但在轰轰烈烈的同时,也暴露出了不少问题,有宏观层面的问题,也有微观层面的问题;有表象的问题,也有深层次的问题。
当前城市发展会展经济普遍存在的是定位盲目、规划滞后、政策乏力和政府“错位”四大问题。
一、定位盲目的问题
粗略估计,目前全国大中小各类城市中提出要把本市办成“国际会展都市”、“国际会展中心”、“中国会展中心城市”、“中国会展名城”、“中国区域会展中心”的已经超过30个城市,而且其中大多数城市都已把这一目标写进《政府工作报告》或本地的发展规划之中,有许多城市为此专门组建了政府会展管理或协调机构。
与此同时,新建或扩建的会展中心如雨后春笋般一座座拔地而起,由政府亲自策划、组织并给予财政资助的新创“品牌”展会一个紧接一个开办。
不久前我曾经在多个场合发表过这样一个看法,即:即便中国是目前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经济体,即便中国已成为全球会展业界共同看好的潜在市场,即便中国会展业将是新世纪全球会展业发展最快的一个,中国根本不可能同时存在那么多的世界性、全国性、区域性“会展都市”和“会展名城”。
这个看法得到许多城市的市长和许多业界专家的赞同。
但是,现在许多城市已经欲罢不能了。
二、规划滞后
作为城市会展经济工作,很需要政府来做的一件重要工作就是规划。
这个规划既要与城市的经济发展规划相协调,也要与城市建设规划相协调。
但是各个会展城市这项工作普遍滞后了。
具体表现在:
一是缺乏会展业发展的具体经济目标。
由于全国从上到下尚未形成一整套科学的会展经济统计指标体系目前大部分城市的会展情况都是“拍脑袋”或简单估算而来的,各城市提出的若
干年后要成为“会展都市”或“会展名城”都缺乏具体的经济目标作为立论支撑。
其次,重点发展的展会类型或模式不明确。
广义的会展业包括的范围很广,展览会、会议、节庆活动、文体评比与赛事活动等都在其中。
展览会又可依规模、功能、参展对象、成交对象以及专业的不同有更多的细分。
一个会展城市必须根据自身的优势和特点有针对性地从中做出选择,找到自己的分工,形成自己的特色。
三是会展设施及配套硬件建设仓促上马。
一个会展城市,必须首先拥有与其发展定位相适应的会议中心、展览中心等必备设施,还要看其旅游宾馆、饭店等硬件设施是否齐全,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是否比较完善。
四是各种软环境的建设规划严重不足。
会展业是涉及旅游、宾馆、广告、交通、运输等几十种服务行业的边缘产业,同时又与本地制造业有着密切的关系,许多城市对这些产业的发展没有同步规划,使会展业缺乏发展的依托。
此外,会展社会环境也规划不到位,对本城市的会展综合保障能力,包括政府和市民的会展意识,社会化服务是否已经具备较高水平,社会治安状况,与会展服务相关的专业人才是否足够,境外客商往来、通关是否便利,城市是否有活力,等等,普遍缺乏研究和长远的发展考虑。
三、政策乏力
城市会展业的发展,要更多地依靠市场的力量。
但在我国现行体制下,政府的作用仍然是决定性的。
为了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各地政府开始出台各种管理和鼓励会展发展的政策。
但是由于缺乏宏观政策的有力指导和现行管理体制的制约,这些已出台的政策力度应该说都还很不够。
表现在一是普遍缺乏扶持会展企业主体的促进措施,二是财政补贴资金的使用未能发挥应有的政策效应,三是把营造展会品牌和营造城市品牌混为一谈,在品牌策略上存在政策误区,四是人才政策未能作为促进本地会展业发展的重要政策。
四、政府“错位”
政府错位主要表现在:一是组织会展活动的错位,以致“政府主导型展会”泛滥。
二是“会展中心”建设、管理的错位。
三是会展保障服务的错位。
上述四个问题,也是各城市政府所面临的挑战,当然,城市会展经济发展中的问和挑战远不止这四个,而当前最大的挑战是如何找准自己的竞争位置,如何脱颖而出。
(一)将“展”与“会”有机结合,为展商创造自主创新与交流的平台
会展是技术思想形成的源泉,企业可通过展览与会议的形式,与外部的科技界保持广泛良好的关系,获取本产业发展的创新思维。
在展会上,同行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在交流中碰撞出新的思想火花,促进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
而自主创新能力是树立品牌的重要一步,通过交流研讨,为展商及展会的长久发展灌输源源不竭的动力。
(二)进一步发挥北京较好的高等教育发展优势,推进会展业专业人才培养的进行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级教育机构,加强对专业会展人员的培养,要求会展工作人员了解会展业发展的一般规律,能灵活运用英语、计算机等工具、懂经济、管理基本原理,注重与国外会展业发达国家进行交流,借鉴他国发展会展业和成功举办大型国际活动的经验。
(三)整合展会资源,减少重复展会,进一步推进大型展馆的建设,提高展会质量发挥政府的带动作用与相关行业协会的引导作用,整合展会资源,尽可能减少重复展会,组织企业举行专业性更强、规模更大的展会。
高水平、高质量的会展活动需要有一流的会展场馆和设施作为支持。
与国外的会展城市相比,我国的场馆建设相形见绌。
一般国外中小城市拥有展馆面积10-20万m2,在展览大国德国汉诺威,最大的场馆面积就达68万m2。
因此北京应利用其良好的地缘优势,建设一批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力的城市兴建一批规模大、档次高、技术含量大、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的现代化会展场馆,打造成为优秀的会展城市,是北京成为会展经济发展的前沿阵地。
(四)政府完善会展业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建设,注重保护知识产权,着力解决展会打假问题
根据国际惯例和通行作法,政府对办展及参展单位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
参考有关国家和外省市的成功经验,研究会展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在政策鼓励、财税支持、人才培养、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快会展业的发展,鼓励北京的会展组织机构积极参与国际大型展会,与国际接轨;鼓励北京市中小企业参加国际展览会,走向国际市场,提高产品出口能力.
(五)进一步完善会展业的配套产业发展规划,打造会展业健康发展的完整产业链会展业的核心问题是会展服务与顾客满意度,要提升会展业品牌效应,就必须做好这两方面的工作。
展会主办方在展会主办期间,应为展商提供宣传、联络的建议,并在展后为展商提供展览数据、报告等一系列服务。
而在针对会展服务的多样性方面,主办方提供的服务应不仅在展览现场的租赁、广告、保安、清洁等方面,而且包括餐饮、旅游、住宿、交通等相关行业的配套服务,充分发挥会展经济的经济效应与社会效应,扩大北京会展业品牌化发展的国际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