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进化现代自然选择学说生物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进化现代生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理论物进化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简介理论隔离导致物种的形成【注解】一、自然选择学说(一)主要内容有限生活条件→生存斗争过度繁殖−→−适者生存−遗传变异−→自然选择(二)意义:科学地解释了生物进化的原因,以及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三)局限性:对于遗传和变异的本质及自然选择如何对遗传变异起作用不能科学地解释二、现代生物进化论(一)种群是进化的单位1.种群: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2.基因库:一个种群全部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3.基因频率(1)概念:某个基因在某个种群中出现的频率(2)变动原因:基因突变、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遗传漂变、迁移等【例析】.在一个种群中随机抽出一定数量的个体,其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18%,基因型为Aa 的个体占78%,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4%。
基因A和a的频率分别是(C)A.18%、82% B.36%、64% C.57%、43% D.92%、8%(二)物种形成的三个环节1.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1)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常统称突变(2)突变频率的绝对值是很低的,但突变的相对数量却很大(3)突变的有利或有害并不绝对,它取决于生物的生存环境(4)突变和变异都是不定向的,所以只是提供了生物进化的原材料,却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2.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进化方向3.隔离导致物种形成(1)物种:指分布在一定自然区域,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在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和繁殖,并能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2)隔离(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①概念:将一个种群分隔成许多小种群,使之不能交配或交配后不能产生出可育后代地理隔离:分布于不同自然区域的种群,由于地理上的障碍,使彼此间无法相遇②种类 而不能交配生殖隔离:种群间个体不能自由交配,或交配后不能产生出可育后代 变异1−−−→−1自然选择变异类型 1生殖 (3)形成:原种−−−→−地理隔离 隔离变异2−−−→−2自然选择变异类型2→新种2【例析】.使用某种农药来防治害虫,开始效果很显著,但长期使用以后,效果越来越差。
原因是(D )A .害虫对农药进行了定向选择B .害虫对农药产生了定向的变异C .害虫对农药产生了隔离D .农药对害虫的抗药性变异进行了定向选择 .下列关于隔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B )A .阻止了种群间的基因交流B .对所有物种来说,地理隔离必然导致生殖隔离C .种群基因库间的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D .不同的物种间必然存在着生殖隔离【同类题库】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A :知道).现代达尔文主义者认为:种群是生物的基本单位,突变、自然选择、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其中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是(C )A .基因突变B .自然选择C .生殖隔离D .物种分化.蒲公英的种子像“小伞”,苍耳的种子,果实上有刺,这属于(D )A .遗传和变异B .地理隔离C .生存斗争D .生物的适应性 .生物进化的内因是(C )A .过度繁殖B .生存斗争C .遗传和变异D .适者生存.“白雪公主”兔是一种重要的产毛兔,它的形成是(D )A .人类对其产生的有利于其生存的变异选择的结果B .自然选择的结果C .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结果D .人工对其产生的有利于人的需要的变异的选择.在桦木林中常出现云杉的树苗,云杉长大后,高度超过桦木林。
桦木不如云杉耐阴,而逐渐死亡,最终为云杉所取代。
这种群落的演替表明(A )A .适者生存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B .种内斗争和种内互助均有利于物种的延续C .从进化上看,云杉比桦木高等D .从结构上看,桦木比云杉高等.关于自然选择学说的解释中,不正确的是(A )A .过度繁殖不是生物的一种适应性B .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内在因素C .生存斗争是生物进化的动力D .自然选择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多种海鱼一次产卵量可达数万粒至数百万粒以上,但鱼苗死亡率很高,因此发育为成鱼的数量很少。
这些鱼的高产卵量的现象是(B )A .长期的遗传与变异的结果B .一种适应性C .受非生物因素制约的结果D .适应的相对性.某岛上生活着一种昆虫,经调查,翅的长度和个体数如右图所示。
后来该岛上经常刮大风,如果若干年后再进行调查,则最能表示此时情况的曲线应是(B )种群、种群基因库、基因频率的概念、以及基因频率的计算方法(B:识记).如果基因型为AA的个体自交产生的后代在某一环境中的生存能力或竞争能力是AA=Aa>aa,则在长期的选择过程中,下列能比较正确地表示A基因和a基因之间的比例变化的曲线是(A)A.幼小动物 B.生物个体 C.生物细胞 D.生物物种.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D)A.种群是指生活在同一区域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B.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C.种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D.种群有利于种内互助,使物种保存下来(也存在种内斗争).若一个群体中,某一性状出现的频率增加,这很可能是(A)A.这个性状对环境具有很强的适应性 B.该群体中具此性状的纯合体多C.这个性状的出现是由环境条件引起的 D.控制这个性状的基因为隐性.若是果蝇种群中,X B的基因频率为90%,X b的基因频率为10%,雌雄果蝇数相等,理论上X b X b、X b Y的基因型比例依次为(B)A.1%、2% B.0.5%、5% C.10%、10% D.5%、0.5%由于在该果蝇种群中,雌雄果蝇数相等, 所以雌果蝇产生的配子中,X B的基因频率应为90%,X b的基因频率为10%。
雄果蝇产生的配子中,有约1/2的含Y染色体的配子,另有约1/2的含X染色体的配子,在含X染色体的雄配子中, X B与X b的基因频率也分别为90%和10%。
可见,理论上X B Y基因型比例为45%,X b Y的为5%,X B X b的为9%,X b X b的为0.5%。
.在某一人群中,调查得知,隐性性状为16%,问该性状不同类型的基因型频率是多少?(按AA、Aa、aa排列)(A)A.0.36 0.48 0.16 B.0.48 0.36 0.16C.0.16 0.48 0.36 D.0.16 0.36 0.48.在一个随机交配的果蝇群体中,4%的果蝇为黑身(b隐性基因决定),96%的果蝇为灰身(B显性基因决定)。
在这个种群中,BB与Bb个体所占比例依次是(B)A.33%、67% B.64%、32% C.80%、16% D.48%、48%.据调查得知,某小学的学生中基因型比例为:X B X B∶X B X b∶X b X b∶X B Y∶X b Y=44%∶5%∶1%∶43%∶7%,则X b的基因频率为(D)A.13.2% B.5% C.14% D.10.5%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的原因(B:识记).在一个多变的生态系统中,下列生存机会最大的种群是(B)A.个体差异最小的种群 B.个体差异最多的种群C.个体最大的种群 D.个体最小的种群.对于生物进化最有意义的变异是(C)A.基因重组 B.染色体变异 C.基因突变 D.自然选择自然选择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B:识记).生物进化中的自然选择的作用,主要有利于下列哪种情况的生物生物进化(D)A.幼小生物 B.生物个体 C.生物细胞 D.生物物种.1937年某人把原产丹麦和德国的白三叶草移到瑞典栽培,这里气候较寒冷.最初白三叶草的产量很低,但经过若干年后产量显著提高.对这一事实作出的解释中不正确的是(C)A.不耐寒的个体被自然淘汰B.耐寒的个体得以生存并繁衍C.三叶草在生长过程中逐渐适应了新环境D.这是一个自然选择的过程.某岛屿上存在着尺蛾的两个变种,该地区原为森林,后建设为工业区。
下列为该地区不同时期两个变种尺蛾的数量比,这种变化的原因是(C)A.工业煤烟使灰尺蛾变为黑尺蛾Array B.灰尺蛾远离,黑尺蛾迁入C.自然选择作用D.定向变异作用.长期使用青霉素治病,会出现一些抗药性强的细菌,使青霉素的药效降低。
其原因是(D)A.细菌适应了青霉素 B.青霉素使细菌产生了突变C.细菌为了适应青霉素而产生了定向变异 D.青霉素对细菌的不定向变异进行了定向选择“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这部分内容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重点,但其中的“基因频率”则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基因频率是指某群体中,某一等位基因在该位点上可能出现的基因总数中所占的比率。
在高中生物中,对基因频率的计算有很多种类型,不同的类型要采用不同的方法计算。
在掌握种群、种群的基因库、基因频率等概念的基础上,总结基因频率的计算方法,以突破难点。
下面把有关的计算方法与规律进行归纳。
1.常染色体上的基因,已知各基因型的个体数,求基因频率。
例1.在一个种群中,AA的个体有30个,Aa有60个,aa有10个,求A、a的基因频率。
解析:该种群中一共有100个,共含有200个基因,A的总数有30×2+60×1=120,A的频率为120/200=60%。
由于在一个种群中基因频率有A+a=100%,所以a=1-60%=40%.归纳总结:常染色体上的基因,已知各基因的个体数,求基因频率时,用:A=A的总数/(A的总数+a的总数)= A的总数/总个体数×2。
a=1-A。
2.常染色体上的基因,已知各基因型的比例,求基因的频率。
例2.在一个种群中,AA的个体有25%,aa的个体有15%,求A、a的基因频率。
解析:由于在一个种群中,各基因型频率之和等于100%,AA的个体有25%,aa的个体有15%,可以知道Aa的个体有60%。
A=25%+60%×1/2=55%,a=1-A=1-45%=45%。
归纳总结:通过基因型计算基因频率可以采用一个等位基因的频率等于它的纯合子与1/2杂合子频率之和。
3.常染色体上的基因,已知某基因的频率,计算基因型的频率。
例3.果蝇的体色由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基因型BB、Bb为灰身,bb为黑身。
若人为地组成一个群体,其中80%为BB个体,20%为bb的个体,群体随机交配,其子代中Bb的比例为()A.25%B.32%C.50%D.64%解析:因为BB=80%,bb=20%,所以B=BB+1/2×Bb=80%+0=80%,b=1-B=1-80%=20%。
则有Bb=2PQ=2×80%×20%=32%。
正确答案为B,32%。
归纳总结:在一个随机交配的群体里,在没有迁移、突变和选择的条件下,世代相传不发生变化,计算基因频率时,就可以采用遗传平衡定律计算,即(p+q)2=p2+2pq+q2=1,p代表A,q代表a,p2代表AA,2pq代表Aa,q2代表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