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绿道景观设计方法与对策分析
1 城市绿道概述
城市绿道主要指历史或自然本身存在的,或是人工建设的,如公园、滨水绿地、林荫道、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历史古迹等的线性绿色开敞空间通道。
本文所指的城市绿道是由绿廊和休闲节点有机组成,具有维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城市中的历史文化遗产,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游憩场所的功能。
在绿道中,以步行或自行车非机动车可以进入,限制除特殊任务机动车以外的其他机动车辆通行。
绿道能够延伸呈网络状并覆盖整个城市,将城市中的主要公园、广场等公共空间与学校、社区及步行商业街连接,大大提高了居民休闲活动空间的可及性。
2 城市绿道景观设计原则
2.1 生态化原则
城市内绿道的建设,要充分并合理的利用原有的自然生态条件,如溪流河岸、线性绿地等。
绿道不是单纯的线状绿地,也不是简单的走廊,而是经过有效连通而形成的多层次的生态廊道。
形成了整个城市内的庞大生态网络系统。
维护稳定的生态环境,保护城市内的原生态景观,给城市带来自然气息,注意避免过于明显的人工化痕迹。
绿
道的生态性体现在:补充城市缺少的自然环境;增加动植物物种的多样性。
2.2 地域化原则
城市的文脉是城市长期发展过程中不断积累沉淀,自然地理风貌和历史文化要素互相作用的结果。
城市历史文化所涵盖的历史、文化以及社会意义,对于人们品质的铸造、素质的提升和品格的培养,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和作用。
城市绿道将成为构筑城市历史文化氛围的媒介和展示城市文脉的窗口,起到保护城市历史景观地带、构造城市景观特色、营建纪念性场所和体现城市文化氛围和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的作用。
2.3 多样化原则
城市绿道沿线的形式应是多种多样的。
在绿道选线阶段需要注意城市绿道资源。
尽可能多的经过城市中滨海岸线、江河水系、山地、公园、广场等,给人不同的体验感受,形成惊喜不断的绿道景观。
在城市绿道中可以发生很多的休闲活动,可以组织文化活动和体育赛事,鼓励人们踊跃的参加。
文化活动包括举办展览,宣传教育等。
也可以开展散步、竞走、跑步、健身等体育项目。
营造多样化的绿道,使人们身在其中,其乐无穷。
2.4 人性化原则
形成城市优美的景观路线,满足城市居民的游憩观赏是城市绿道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之一。
提供丰富的游憩体验,如步行、跑步、骑自行车、滑板、观光等活动。
设计中应考虑绿道服务半径的范围,方便市民进入绿道;合理布置的步行道和自行车道,方便市民随时使用绿色空间,增加绿道的使用率。
人们在绿道中享受绿色生态空间,在绿色文明环境的作用下人们的素质得到提高,同时也能缓解在城市中的生活压力。
公交汽车站与绿道的无缝连接,细节中体现出绿道洋溢的人文关怀。
3 城市绿道景观设计对策的研究
3.1 绿廊景观设计
景观植物从空间形态上划分,主要有乔木、灌木、地被草花三大类别。
乔木从树形上分为尖塔形、圆锥形、圆柱形扁头形等,从生长习性上可分为常绿乔木和落叶乔木;灌木的分类同乔木大致相同,还有一些植物融合了小乔木与灌木两者的特点,如紫薇、垂丝海棠等;地被草花主要是指低矮的地被花草。
当前,许多植物设计中将群落简化为单一的纯林、灌丛、草坪,如林地内没有灌木、草本,仅是单纯的乔木;灌丛内没有乔木、草本;草坪内没有乔木、灌丛,使他们彼此之间几乎没有联系。
而典型的植物群落应是具有乔木层、灌木层、
草本层和层间植物的多层次结构,不同种类的植物通过占据各自合理的生态位。
上层以浓荫大乔木保证绿廊的连续性和统一性,选择几种不同冠型的乔木,在轮廓线上形成高低错落起伏变化的良好景观效果。
体验绿廊的过程中,最直接的是眼前的视觉冲击效果和环境整体感受,中下层充分利用植物的观赏特性,营造色彩、层次和空间丰富的植物景观,提升绿道的游赏乐趣,使绿廊景观生动活泼起来。
每隔50m左右保留透景线,降低绿道的封闭度,营造宜人的通行空间,为人们提供一个相对宁静、清新、富有生命的自然环境(图1)。
3.2 节点景观设计
(1)绿道的出入口
绿道出入口的设计,在风格上要与绿道的整体风格统一协调。
出入口是留给人第一印象的窗口,人们通过出入口感知绿道的整体风格、定位等。
所以说绿道的出入口说起来简单,实际上承担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处理好绿道的出入口与停车场、公交汽车站之间关系。
停车场的容量直接影响了出入口的规模大小、宽度等。
公交车系统要与绿道做到无缝连接,就要十分注意出入口与公交站点之间的关系。
(2)绿道中的广场
广场的位置要考虑绿道中的人群流动情况,可以设置在绿道的出入口处,有疏散人群的作用,同时要注意广场与绿道整体风格的融合。
绿道中广场的设计形式也是多种的。
可以是简单的树阵广场,树荫下交流、谈心、下棋等,供游人休息一会,继续向前。
也可以是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广场,根据当地的历史文化故事设计。
进入广场,仿佛在听一个老人讲述历史故事。
(3)驿站
驿站是绿道使用者途中休憩、交通换乘的场所。
城市绿道驿站的建设应优先利用原有的设施。
绿道驿站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同时其建筑的形态风格具有观赏特色。
驿站的设计应以生态、环保为基本原则。
实现其自净功能,减少对原始生态环境的破坏。
根据驿站的规模和服务范围可以分为两级:一级驿站承担绿道管理、综合服务、交通换乘等方面功能,是绿道的管理和服务中心;二级驿站承担售卖、租赁、休憩和交通换乘等方面功能,是绿道服务次中心。
一级驿站一般每隔8-15km设置,二级驿站一般每隔5-10km设置。
3.3 慢行交通景观设计
城市绿道的慢行交通指的就是一套不受机动车干扰的非机动车
系统,其中包括步行道、自行车道和综合慢行道。
城市绿道穿行在城市中,与机动车道交汇地段是整个绿道系统中的重要空间。
对于交汇
地段的处理涉及要绿道中的安全隐患问题,要采用合理科学的方法,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事故发生。
这也是城市绿道慢行交通景观设计中的重点(图2)。
(1)自行车道与人行道相邻
由于场地现状绿道宽度的限制,将两种道路相邻设置。
既满足了慢行交通的基本功能,也解决了绿道土地的局限性。
在绿道宽度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采用行道树或是几米宽的绿化隔离带作为安全隔离装置,同时也满足了步行道与自行车分道使用的目的(图3)。
(2)自行车道与人行道分离
城市绿道的绿化缓冲区域较宽或者绿道途经有高差且是台地的地方,可以将自行车道与步行道分离设置。
在地势存在高差的地方,充分结合原有地形,可以减少土方量,也可有效降低对自然生态的破坏程度(图4)。
3.4 服务设施景观设计
绿道的服务设施主要包括管理设施、商业服务设施、科普教育设施、安全保障设施、环境卫生设施及其他市政公用设施组成。
公共卫生间是绿道中必要的卫生设施。
其位置的设置可结合驿站、休闲节点,也可以根据人们活动的需求,一般情况服务半径为500m。
要注意的是,由于卫生间的气味原因,结合风向,卫生间的位置应在下风口处。
作为绿道中的一员,其风格应融入绿道相统一。
垃圾箱的用途就是装纳人们不用的垃圾。
其位置设计的标准就是方便人们使用。
在休闲节点、人流停留区域以及绿道整个沿线都要设置垃圾桶。
一般情况每隔200m设置一个。
亭、廊、座椅等休息设施方便游人走累了行下来休息。
亭廊一般设置在视野开阔地方,除了歇脚之外,还可以驻足观赏美丽的风景。
座椅的数量要根据绿道所服务的人流量而定,沿整个绿道线路都要结合座椅,距离一般间隔200m。
使用者的需求决定着服务设施的设置,服务设施会影响使用者的行为,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在一定户外空间,如果出现满地都是垃圾的情况时,我们考虑是否是设计中存在缺陷,才会发生这样的现象。
在找不到适当的设计方法时,我们应努力揣摩使用者的心理活动,在设计中充分运用人性化设计,使人们对环境产生认同感,主动保护环境设施。
3.5 标识系统设计
标识标牌,用于制作标识的指示牌,上面有文字、图案等内容起到指明方向和警示等作用。
绿道的标志系统包括:指示标识、引导标识、解说标识、命名标识、警示标识五大类。
引导标识是通过特定区
域的整体图示(地图、图标等)让行人把我目的地与现处位置之间的关系,引导标识以信息墙的形式体现。
设置位置包括:绿道出入口或附近、驿站、交叉路口。
解说标识是通过文字或辅助以照片、图形等形式进行讲解和说明。
命名标识用于标示地名、道路名、景点名、建筑名等。
主要包括绿道及驿站标识、绿道城际标识、服务设施标识。
警示标识用于表明可能存在的危险及其程度。
主要包括禁止标识、安全警示标识。
需要考虑标识距离,设立标识处与危险地点至少大于5m。
4 结语
城市绿道是将城市中已有的自然或人工景点进行有机联系,形成绿道系统。
绿道的选线主要依靠已经存在的自然或人工的城市节点。
绿道的建设需要顺应自然,充分利用城市中已有的景观形成绿道景观,避免大规模的填挖工程。
在连接多种不同景观的同时做到绿道整体风格统一。
营造舒适宜人的活动空间,使居民最大限度的享受绿色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