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同步练习及答案(19-20课)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同步练习及答案(19-20课)

第19课《观舞记》一、自主学习1、根据“提示”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划出不认识的字词。

2、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咿哑静穆端凝颦蹙粲然嗔视绚丽髻褶裙笑颊垂睫细腻妥帖屹立铮铮雏凤星宿花鬘斗薮惆怅本色当行叱咤风云尽态极妍3、理解下面的词语。

清扬:咿哑:静穆:端凝:颦蹙:粲然:嗔视:绚丽:细腻:妥帖:变幻多姿:本色当行:离合悲欢:低回婉转;叱咤风云:浑身解数:高视阔步:尽态极妍:息息相通:举手投足:4、初步阅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5、记下你初读的体会、感受以及不明白的地方,以便和老师同学交流。

二、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1、把课文分为三个部分,并简要归纳各部分大意。

第一部分(第自然段):第二部分(第自然段):第三部分(第自然段):第四部分(第自然段):2、文章开头就用疑问句独立成段,然后四个假设句构成四个排比的段落,其作用是什么?答:3、作者要描写卡拉玛姐妹的舞蹈,却说“如同一个婴儿,看到了朝阳下一朵耀眼的红莲,深林中一只旋舞的孔雀,他想叫出他心中的惊喜,但是除了咿哑之外,他找不到合适的语言。

”这是什么意思?你可不可以用一个四字短语来表达作者的意思?答:4、为什么说卡拉玛“在舞蹈的狂欢之中,她忘怀了观众,也忘怀了自己”?答:5、课文中说“看了卡拉玛姐妹的舞蹈,使人深深第体会到印度的优美悠久的文化艺术”,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话?答:6、卡拉玛姐妹的舞蹈总的特点是什么?作者是通过哪些方面的描写来表现的?答:7、把下面的词语填入句中的空白处。

盛怒喜乐哀愁娇羞我们看她忽而双眉颦蹙,表现出无限的();忽而笑颊粲然,表现出无边的();忽而侧身垂睫,表现出低回婉转的();忽而张目嗔视,表现出叱咤风云的()。

8、本文和《安塞腰鼓》都是写舞蹈的。

在舞蹈的风格上,《安塞腰鼓》主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美?而本文主要表现的又是一种什么样的美?答:9、对这篇课文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与老师同学作进一步的探究。

参考答案1、1—10 以抒情的语言表达对卡拉玛姐妹舞蹈的赞美。

11—18 具体描绘卡拉玛姐妹的舞蹈。

19—20 赞美印度文化艺术并简要介绍卡拉玛姐妹。

21—22 对卡拉玛姐妹离去的“遗憾”,表达对印度人民的友谊和热情的感谢。

2、引起读者注意,表现了对卡拉玛姐妹的由衷赞美。

3、这段文字是说作者无法用语言来描绘卡拉玛姐妹舞蹈的优美了。

可以用“妙不可言”来形容。

4、卡拉玛舞蹈的时候不是在表演,而是全身心的投入;她除了形体在舞蹈,连心灵也进入舞蹈的境界,真正是达到了忘我的境地。

5、因为任何民族的文化艺术都是植根于该民族的土壤之中的,如果没有印度民族优美悠久的文化艺术的熏陶,没有“吸收着大地母亲给予它的精神食粮的供养”,卡拉玛姐妹的舞蹈就不会这样迷人了。

6、总的特点是“飞动的‘美’”,是通过对形体、神态和服饰的描写来表现的。

8、《安塞腰鼓》表现的是一种阳刚之美,本文表现的是一种阴柔之美。

20.口技第一部分1、《口技》的作者是朝的,这篇文章节选自朝编选的笔记小说。

2、课文对声音的描述可谓惟妙惟肖:⑴描述一家四口深夜被犬吠惊醒之后,各种声音有。

⑵描述突遭大火时“百千齐作”的声音有。

3、课文中有三处描写了听众的神情动作:⑴在口技人摹拟四口之家的生活图景时,听众表现出全神贯注并听得细致入微的样子:⑵在表演者摹拟一家人醒而复睡以后的情形时,听众的神情动作的变化是:⑶在表演者摹拟火灾时,听众“如临其境”,其表现为:4、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⑴京中有善口技者(善:)⑵会宾客大宴(会:)⑶施八尺屏障(施:)⑷众宾团坐(团:)⑸妇拍而呜之(呜:)⑹奋袖出臂(奋:)⑺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几:)5、文中前后两次清楚地交代了极简单的道具,这有何作用?6、文中总领全文,集中表现口技表演者技艺精湛的一个词是。

7、下列各组词义相同的一组是()A、指: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B、善:京中有善口技者择其善者而从之C、毕:众妙毕备群响毕绝D、坐:满坐寂然口技人坐屏障中8、下面对课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描写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现了京中善口技者的高超技艺。

B、本文既可以当作场景描写的记叙文来读,也可以作为摹写口技特色的说明文来读。

C、听众的反应烘托了口技表演之善,属正面描写。

D、文章结尾处道具的重现,强调其表演工具的简单,突出其技艺在“口”,点明题意。

9、从文中找出相应的时间词语:表示突然发生:表示同时发生:表示相继发生:表示在特定时间内发生: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10、翻译下列句子:⑴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⑵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⑶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第二部分:(一)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

既而儿醒,大啼。

夫亦醒。

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

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

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

两儿齐哭。

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11、表演者摹拟深夜中一户四口的情景,读来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全文从三个方面突出表演者技艺高超:、、。

12、与“宾客意少舒”中“舒”的意思相同的是()A、心情舒畅B、动作舒缓C、舒筋活血13、与“不能名其一处”中“名”意思相同的是()A、莫可名状B、至理名言C、有名无实14、选文第三段对声音的描写的特点是()A、声音由小到大B、声音由远到近C、声音由内到外D、声音由单一到混合15、翻译下列句子:⑴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⑵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

⑶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16、按要求摘出原句:对声音作概括描写的句子:文中议论的句子:17、将选文第三段划分层次,并简要说明理由。

18、作者在选文第一段中怎样表现口技之“善”的?19、你认为口技人的表演“妙”在何处?(二)昔有人持匹帛命成衣者裁剪。

遂询主人之性情、年纪、状貌并何年得科第,而独不言尺寸。

其人怪之。

成衣者曰:“少年科第者,其性傲,胸必挺,需前长而后短;老年科第者,其心慵,背必伛,需前短而后长。

肥者其腰宽,瘦者其身仄。

性之急者宜衣短,性之缓者宜衣长。

至于尺寸,成法也,何必问耶!”余谓斯匠可与言成衣矣。

今之成衣者,辄以旧衣定尺寸,以新样为时尚,不知短长之理,先蓄觊觎之心。

不论男女衣裳,要如杜少陵诗所谓“稳称身”者,实难其人焉。

20、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⑴昔有人持匹帛命成衣者裁剪(匹帛:)⑵老年科第者,其心慵,背必伛(慵:)(伛:)⑶肥者其腰宽,瘦者其身仄(仄:)⑷性之缓者宜衣长(缓者:)⑸不知短长之理,先蓄觊觎之心(蓄:)(觊觎:)21、翻译句子:⑴昔有人持匹帛命成衣者裁剪。

⑵余谓斯匠可与言成衣矣。

⑶今之成衣者,辄以旧衣定尺寸,以新样为时尚,不知短长之理,先蓄觊觎之心。

22、这是一则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23、文章中采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举例说明。

参考答案1、略2、妇手拍儿声……夫叱大儿声;俄而百千人大呼……泼水声3、满坐宾客……以为妙绝。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于是宾客……几欲先走。

4、擅长;正赶上;设置,安放;围绕;指轻声哼唱着哄小孩入睡;扬起,举起;几乎,差点儿5、首尾呼应;同时强调道具的简单,从侧面表现了口技人依靠的是高超的技艺,突出了其技艺之“善”。

6、善7、C8、C9、忽、忽然;一时;既而;是时;俄而、少顷、未几10、在同一时间一齐发出来,各种妙处都具有。

满座的宾客没有不伸着脖子,侧着头看,微笑着,默默地赞叹着,认为妙极了。

在这种情况下,宾客没有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的,他们捋起袖子,露出手臂,两腿发抖,几乎要抢先逃跑。

11、醒而复睡、深夜救火;听众的反应;道具的简单;对表演的描绘。

12、C13、A14、D15、略16、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虽有人……一处也。

17、言之有理即可。

18、既有正面描写各种声音,又有侧面描写宾客为表演所陶醉、折服的神态,这样共同表现其表演之“善”。

19、略20、一匹绸缎;懒;曲背,驼背;狭窄,窄;温和的人,慢性的人;心里藏着;希望得到不应该得到的东西21、以前有个人拿着一匹绸缎要裁缝裁剪做衣服。

我以为这个裁缝师傅可以和他谈论做衣服方面的事情了。

现在的裁缝,总是用旧衣服定下尺寸,把新样子作为当时的风尚,不知道哪儿该短哪儿该长这些道理,先存着贪污布料的心思。

22、说明办事须从具体情况出发,做到胸有成竹,没有不成之理。

23、对比、引用,例子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