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教学计划及教案
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教学计划及教案
集体备课
个性设计
一、创设情境、认定目标
演示实验:取一块轻玻璃片,在玻璃片上滴上几滴水,上放一个盛水的小烧杯,向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硝酸铵固体,迅速搅拌使之溶解,拿起烧杯,观察现象。
观察现象:玻璃片与烧杯固定在一起。
小组讨论:猜想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什么?(小组讨论后展示)
演示实验:将上述固定在一起的玻璃片与烧杯放在热水中,观察现象。
2、怎样判断溶质溶剂?
3、什么是乳化现象?
三、小组交流、合作探究
“活动与探究(一)几种固体物质溶解于水”
分组实验:观察食盐、糖、硫酸铜晶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
(教师巡视,对个别组加以辅导。)
小组展示:填表
食盐
糖
硫酸铜晶体
现象
结论
教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下面让我们再来观察老师的这五种溶液,要求仔细观察有些什么特点,注意对溶液的整体体和局部进行对比。
教学重点
1.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
3.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4.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对科学探究方法的体验。
教学难点
1.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解过程。
2.对溶解度概念的认识。
3.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教学方法
与手段
利用实验或联系日常生活与生产实例导入;
通过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小组讨论、交流合作突出重点;
观察结果:玻璃片与烧杯分开。
猜测结果:硝酸铵溶解时使溶液温度降低,玻璃片上的水层遇冷结冰,将玻璃片与烧杯冻在一起。
精讲:有些物质溶于水吸热,有些物质溶于水放热。引入课题,认定目标。
二、实验探究、交流合作
设问: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物质溶于水是否都是这样的?
小组展示:
学生1:它们的颜色不同。
学生2:每一种液体都一样。
学生3:它们都是混合物
师质疑:(教师边引导学生观察边口述溶液、溶质、溶剂的定义并将它们板书到黑板上)什么是溶液?溶液有哪些特征?
联系实际:你在生活中所见到的哪些溶液,并说出它的溶质和溶剂。
小组展示:
生1:均一、稳定。
生2:糖水,糖是溶质,水是溶剂。
第三课题主要围绕溶液的浓、稀,即一定量的溶液中含有多少溶质这一问题展开,引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并结合这一概念进行一些简单计算,初步学习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
结构特点:
本单元的三个课题中,第一课题从定性的角度初步认识溶液,第二课题从定量的角度研究物质溶解的限度,第三课题进一步从定量的角度认识一定量溶液中究竟含有多少溶质。三个课题密切相关,逐步深入,这样的编排设计是本书的一个特点,比较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教学目标
1.知道溶液的组成,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会绘制和查阅溶解度曲线;
2.知道溶液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应用;能用物质溶解度解释与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3.理解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熟练地将溶质的质量分数运用于化学方程式计算。
4.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实验技能,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3:医生用的碘酒,碘是溶质,酒精是溶剂。
教师设疑:在生活中有时有这样的现象,当油渍滴到了你的衣服上时,你将怎么办?
生答:用水和洗衣粉洗。
活动与探究(二):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性
小组展示:不同溶质溶剂的溶解情况,并填写下表
溶剂
溶质
现象
水
碘
水
高锰酸钾
汽油
碘
汽油
高锰酸钾
结论:不同的物质在水中溶解性不一样,同种物质在不同的溶剂中溶解性也不一样。
通过教师精讲点拨突出难点;利用精选典型习题进行练习;
通过师生共同总结深化理解。
课时划分
课题1溶液的形成2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时
课题2溶解度2课时
课题3溶质质量分数2课时
单元复习1课时
课题
9-1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
课型
新授级化学备课组
课时编号
1
学习目标
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
2、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知道溶液是一类重要的物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应用。
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内容
第九单元溶液
主备人
教材分析
内容特点:
溶液是常见的混合物,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密切联系。课题一主要是使学生从宏观上认识溶液的特征,从微观上认识溶液是溶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分散到溶剂中形成的均一体系。
第二课题是以物质的溶解度为核心展开的,主要从定量的角度介绍物质在水中溶解的限度。学生通过活动与探究,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可以加深对溶解现象的理解。
学生展示:
生1:看到不同颜色的液体。
生2:可能是不同物质溶在水里的结果或可能是色素溶在水里的结果。
生3:溶液是透明的。
师:这些都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溶液,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这些溶液是怎样形成的?(教师板书课题1:溶液的形成)
二、整体感知、自主学习
自学:阅读课本第26到30页,明确以下内容:
1、什么是溶液?溶液有哪些基本特征?
课后反思
课题
9-1溶液形成(第二课时)
课型
新授
课时编号
2
学习目标
1.通过探究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理解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2.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3.发展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品质。
学习重难点
重点:实验方案的设计和比较。
难点:实验方案的评价以及从微观角度理解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温度变化的实质。
小结:①溶质可以为:固体、液体和气体;
②不同溶质在同一溶剂里的溶解性不同,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里的溶解性也不同;
③液体与液体互溶时:多者为溶剂,少者为溶质,一般情况下水是溶剂
诱思2:溶液与乳浊液的区别。
五、巩固训练、反馈矫正:《练习册》P23/3、5、16、17、18题
六、自我提升、归纳总结:学生从获得知识、方法方面总结,教师系统归纳。
3、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学习重难点
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难点:对溶解过程的理解。
集体备课
个性设计
一、情境导入、认定目标
教师展示已经配制好了的五种溶液:氯化钠、硫酸铜、氯化铜、高锰酸钾、氯化铁,让学生观察,并设疑:你对溶液有哪些认识?
活动与探究(三):水、植物油、洗涤剂溶解情况探究
小组试验后展示:
现象
试管内加入
物质
振荡前
振荡后
静置后
把液体倒掉后的试管是否干净
水和植物油
水、植物油、
洗涤剂
教师精讲:
1、乳浊液概念: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
2、乳化现象:
四、点拨诱思、质疑释疑:
诱思1:溶质除了是固体、液体外还可以是什么状态?举例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