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五年级下语文同步阅读及答案-16.桥-人教新课标

五年级下语文同步阅读及答案-16.桥-人教新课标

五年级下语文同步阅读及答案
16.桥抢险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

像泼。

像倒。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村庄惊醒了。

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水里。

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

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

东面、西面没有路。

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

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

他像一座山。

人们停住脚,望着老汉。

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1.“像泼。

像倒。

”短短的两个词构成了两句话,不仅写出了(),还表现出了()。

2.“山洪咆哮着,……势不可挡。

”这句话动用了()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

咆哮突出了(),“狂奔”写出了(),势不可挡写出了(
)。

3. “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像一座山。

”这里把老汉比喻成(
),写出了老汉的()。

4.“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这两句话用了()修辞手法,写出了洪水的(),狞笑表现了()。

5.语段中运用简短的()和大量的()来渲染紧张的气氛,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6.文章中对()的描写和()的描写与对老汉的描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反衬了老汉的()。

7.老汉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抢险
1961年5月的一天,刘少奇同志坐江轮到汉口视察,同行的还有警卫局的同志。

江轮驶到山峡时,突然风暴骤起,巨浪翻腾。

江轮在波峰浪谷中剧烈地颠簸,处境十分危险。

警卫局的同志一边连连向北京发出遇险报告,一边竭力保卫少奇同志的安全。

忽然,少奇同志隐约听到呼救声。

他探出舱外一看,发现不远的江面上有一条渔船即将被风暴淹没。

他立刻命令停船救险。

警卫局的同志考虑到国家主席的安全要紧。

少奇同志斩钉截铁地说:“正因为是国家主席的船,就更应该救险!”
少奇同志坚持营救渔船,大家拗不过他,都全力投入了救险战斗。

结果这条渔船上的人都被救上江轮。

被救的同志可能至今还不知道,正是我们国家主席刘少奇同志救了他们啊!
小事不小,一件小小的事情,却能反映出一个人高贵的品质,刘少奇作为国家的主席,没有把自己放在高高在上的位置,反而当群众利益与自己的利益相冲突的时候,他把群众利益放在了首位。

文章通过一件小事,塑造了刘主席高大的形象,以小见大,没有过多的语言,却能深刻的反应出一个道理。

1.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处.境(chǔ chù)同行.(xínɡ hánɡ)
2.写出下列词的反义词。

隐约——()危险——()
3.用“‖”给短文分成三段,概括段意。

4.用“——”画出最能表现刘少奇同志崇高品质的句子。

参考答案:
课内阅读:1.写出了雨的大,还写出了当时恶劣的天气,预示着危险的来临。

2.比喻洪水的凶猛声音大速度极快洪水的凶猛
3.坚定不移高大形象
4.拟人疯狂凶猛当时的危险
5.句子修辞手法
6.人们的行为洪水的凶猛坚定不移、镇定自若、指挥有度、把生死置之度外
课外阅读:
1. chǔ hánɡ 2.清楚;安全
3.第一段(1):1961年5月的一天,刘少奇到武汉视察。

第二段(2—3):刘少奇途中遇险,下令救渔船。

第三段(4):渔船上的人全部得救。

4.少奇同志斩钉截铁地说:“正因为是国家主席的船,就更应该救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