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导学案的编制及使用

导学案的编制及使用

导学案的编制及使用导学案用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案,是学生学习的路线图、方向盘、指南针,是引导学生经历知识产生,实现再创造的(利器)教具。

导学案是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构建而编制的学习方案。

它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

具有“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

一、导学案的编制(一)导学案的制作流程导学案编写流程:主备人先行自主备课——备课组集体研备——主备人再备——备课组长检查、印发——个人课前再备。

每周集体备课时,组内成员集体备课,研究商讨主备人所备的下一周的导学案,并且分配接下去一周的备课任务。

修改后交给主备人,主备人再次进行修改、整理后交给备课组长签字后送油印室印刷(没有备课组长的签名,油印室不予印刷)。

具体流程为:1.备课组长提前将备课任务分配给本组内各位教师。

2.主备人根据备课组要求独立备课。

3.主备人备好所承担任务的课,按学校统一格式,制作导学案。

并在集体备课前一天发给该备课组内每一位老师。

4.每一位老师要根据自己对本节课的理解对导学案进行修改,并完成导学案。

5.备课组按规定时间进行集体备课,集中研讨。

主备人说课,其他教师提供修改意见,主备人做好记录。

所有教师各抒己见,讨论后,确定导学案的每一各环节。

备课组活动一定要做到定时间、定地点、定人、定内容。

6.主备人根据集体备课的研讨结果修改导学案,形成规范的导学案。

7.把关人审核导学案并签字。

8.交油印室印刷。

9.分发给任课教师。

10.任课教师进行二次备课,科任教师以导学案为蓝本,根据本班学情及自身教学个性,形成自己的教案。

此教案要求有较强的课堂执行性,能一定程度反映教师课堂的组织、发动、引导、点拨、归纳、板书等行动策略设计。

(二)导学案编写基本要求1.容量要求,8开纸,页边距上下为2厘米,左右为1.5厘米.页眉页脚为小五号,正文为5号宋体。

填写编号时,要符合要求,如第四章的第六课时的编号为0406.正面导学,作业全部放在背面(此作业非课下作业,而是在课前或课上完成的,提高课堂内学生的训练效果)。

导学案的电子稿要以科目和编号命名,例如:数学0203(数学,第二章第三节)2.页眉页脚部分页眉部分要注明课型、学校、年级、时间;要留出编制人、把关人、包科领导签字的地方。

例如:南京实验中学2012-2013学年上学期初一生物导学案编号0201编制人:孙*马*把关人:包科领导_时间:2012.9.9页脚部分可以写一句总结本学科重难点知识的语句。

例如: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承担者。

也可以是激励、警示学生的语句。

3.知识问题化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精心设计导学案导学过程,要根据知识的生成过程来设计问题,问题要求明确且问题坡度较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完成学习的过程。

4.问题层次化。

问题设计分为A、B、C、三个层次(A为识记题,B为理解题,C为应用拓展题)。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问题的设计顺序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螺旋上升的逻辑关系。

4.联系生活:(1)源于生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是有效学习的基础,选取学生熟知的情景设计,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共鸣,引导学生参与。

(2)高于生活:从琐碎、具体的生活中概括出共性的学科理论。

(3)回归生活:用学科理论引导学生思考解决生活问题,发展和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和品德。

5.具体要求:(1)“导学案”应该具备明确的学习目标;(2)“导学案”应注意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体系;(3)“导学案”应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指导;(4)“导学案”应提供检测学习效果的适当材料(每周一检测);(5)注意“导学案”与一般教案、讲义的区别,不能把“导学案”写成类似学习辅导用书的模式。

(6)不同学科、不同课型的“导学案”应有各自不同的特色。

“导学案”的编写一般按课时进行,与教师上课同步,适合于不同课型的教学需要。

(三)导学案编写的基本原则1.主体性原则。

导学案设计首先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习惯,提高方法、知识运用的技能,形成优良的思维模式、自主能力为根本目的。

其中最主要的是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

导学案在设计教师教的同时,更要突出学生学的内容,教师在教法中要融合学法指导,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能力。

导学案设计不同于教案,必须尊重学生,注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信任学生,注重留给学生时间,让学生自主发展,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

2.探究性原则。

使用导学案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导学案的编制要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索学习,从而激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所以一开始设计内容不宜过于复杂,要让导学案成为学生学习的路线图、方向盘、指南针,成为学生学习的梯子、台阶。

并且尽可能设计可供学生在研究中学习的内容,有可供师生丰富完善的“留白处”,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3.导学性原则。

具有指导学生学习的作用,师生可共同参与。

以导激趣,学生乐学;以导引学,学生会学;以导引思,合作探究;以导引练,创新实践;以导达标,能力提高。

4.梯度性原则。

导学案所涉及的课堂内容,要分层探究,有序引导,体现知识的逐步生成过程,要由低到高,螺旋状上升。

同时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

5.趣味性原则。

导学案设计的内容和形式要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只有让学生做到乐学才能真正善学,学生依据导学案来学习,能够感受到成长的快乐。

具体操作过程中要多与生活实践相联系,多与学生感兴趣的点相联系。

6.能力立意原则。

注重能力立意,设置的环节和问题、使用的方法注重发展学生的能力,包括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判断能力、推理能力以及合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

(四)导学案基本环节1.学习目标。

目标要简洁、清晰、准确、全面。

知识目标:学生需要了解、掌握、学会运用的概念、公式、要点等;能力目标:需要学生提升哪些能力;情感目标:仔细挖掘蕴含在学习材料中的道德情操、审美趣味和个性发展目标。

要求:①学习目标要符合教学大纲要求。

②主要指知识目标。

③要用“记住、理解、会、能够、基本掌握”等词表述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

2.重点难点。

根据学生认知水平、知识背景、预测可能出现的难点;根据课程标准、考纲,确定重点,提醒学生要重点掌握的问题,激发学生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信心。

3.使用说明。

把本节内容放在该学科整个初中学习过程中,以往所学哪些知识点为本节打下铺垫,本节为以后的学习作了哪些准备,本节学习需要哪些其它知识。

对当堂学习内容进行学法指导,或对某一环节的设置、某一问题的深入进行提醒。

所有这些,预习指导时,要向学生说明清楚。

例如:【使用方法与学法指导】1.先精读一遍教材P 62—P 64,用红色笔进行勾画;再针对预习案中的问题二次阅读教材并解答,时间不超过15分钟;2.找出自己的疑惑和需要讨论的问题,随时记录在课本或导学案上,准备课上讨论质疑;3.预习后,,A 层同学结合探究案进行探究、尝试应用,B 层力争完成探究点的研究,C 层同学力争完成例1、例2、例3。

4.自主学习。

主要是解决本节课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巧。

是学生通过自己看课本、查资料就能掌握的内容。

自主学习部分是引导学生自主预习的方案,通过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预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预习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的、重难点,做到心中有数,为课堂的高效学习做好准备。

要求:①内容以基础知识为主,帮助学生系统回忆所学知识。

②课前学生及时上交,教师及时批改学科组长的导学案,然后安排学科组长在课前批改各小组的导学案。

③教师对各小组完成导学案的情况进行及时评价,并记入各小组考核成绩。

④课堂中安排各小组进行小展示,开展帮助型合作,充分发挥“兵教兵”的作用。

⑤教师及时巡回检查答疑,对各小组存在的共性问题及时进行讲解。

⑥教师对各小组交流情况进行评价,并记入各小组考核成绩。

⑦时间控制在15分钟左右.5.合作探究。

主要是解决本节课重难点的突破、核心知识的掌握及运用,规律方法的总结与提升。

主要引导学生研究、讨论、总结、归纳,下面几点要设计到位:①题目设计要注重能力的培养,在课本上直接找到答案的题目少设计或不设计,不需要讨论的问题不设计;多设计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问题;②注重思维量的设计③问题的设计要有层次性,要体现知识的生成过程;要体现知识的逻辑规律;要体现基本规律、基本方法的总结过程要求:(1)内容为本节知识的难点,题目设置要由浅入深,帮助学生能够逐步深入思考。

(2)要及时设置巩固知识点落实的强化训练,以帮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

(3)题目容量要严格控制,教学时间控制在15—20分钟通过“小展示(组内交流)、大展示(班内交流)、点评(师生合作)”及教师有效讲解完成。

6.本节小结。

引导学生对本节知识体系进行总结,形成知识树。

(1)尽可能让学生自行小结(知识整理),并及时提出存在的疑问。

(2)时间控制在5分钟左右。

7.当堂检测。

要求:(1)要以基础知识为主,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难度控制在0.7—0.8左右。

(2)尽可能当堂批改(安排组间交换批改),并记入小组评价,如时间不够,课后批改。

(3)时间控制在5分钟左右。

8.课堂总结。

尽量让学生进行总结,教师可加以点拨或补充。

有针对全堂课的反思,有针对某一问题的反思,有提示性反思,有个人反思。

课后还要有教师的反思。

(五)导学案编制的几个误区1.导学案习题化,将导学案编制成训练的练习题。

2.将导学案编写成教学内容的复习3.导学案与教学设计两张皮(脱节)4.将导学案误认为是教案5.导学案的量太大,编制者没有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6.把导学案编写成知识的简单罗列7.对所有学生的导学案有统一要求二、导学案的使用(一)导学案的使用原则1、对学生的要求(1)根据导学案内容认真进行课本预习。

所有学生必须自行解决“导学案”中基础题部分,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做拓展题,生疏或难以解决的问题应做好标记,第二天与同学交流或在课堂上向老师质疑。

(2)课堂上注意做好学习方法和规律的笔记,以便今后复习,学完一课后,要在导学案的空白处写上“学后记”(学后心得)。

(3)每隔一周将各科“导学案”进行归类整理,装订成复习资料。

2、对教师的要求(1)一般不布置另外书面课外作业,认真指导学生使用“导学案”,在上课前必须抽批部分“导学案”,以便了解学情,再次进行课前备课。

(2)课堂教学时要充分发挥课本的范例示范作用,努力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新知识放手让学生主动思考;重点、难点让学生讨论交流;问题让学生思考解答;规律让学生寻找归纳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