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90后”现象当2008年第一批90后新生涌入大学时,我们知道由90后主宰的时代就快开始了。
然而很多负面的事件,让社会对90后产生了很大质疑。
60.、70后们,甚至曾经遭受质疑的80后们,都跳出来指责90后。
可见“90后”作为新一代生力军确实存在很多问题,但“90后”真的是扶不起的阿斗吗?谁又该为此负责?一、“90后”有哪些现象?这些现象体现了90后的哪些特质?1、“90后”的信仰与价值观。
“90后”的信仰是什么?“90后”心中衡量世界的标准又是什么呢?我觉得这正是“90后”种种现象的本质问题,所以有了各种让众人哗然的“各种门”事件,所以有了所谓的“非主流”,有了哈韩哈日的一代。
就以“非主流”为案例。
这里的“非主流”并非原意,而是特指在中国现在的特殊时代背景下产生的一种肤浅的社会现象,并以“90后”为主体人群。
他们的初衷是为了追求新意,抒发情感,如今却变成了,一群沉迷于虚拟世界、盲目跟风、无病呻吟的不良少年逃避现实责任的手段。
千篇一律的装扮,颓废的文字,处理成一个样子的图片,除了恶俗,似乎看不到一丝文艺的气息。
一堆看不懂的火星文,更是侮辱着广博的中国文化。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完全自以为是地、偏执的,沉浸在自己构建的虚拟世界里。
其实90后们追求标新立异,追求新鲜事物,是他们渴望实现自我的体现,但很多人由于缺乏信仰,没有准则而找不到正确的实现途径,所以他们可能做出了一些偏离社会正常价值取向的选择。
信仰的错误或缺失是很严重的问题。
他们可能会只相信自己的判断,沉湎于自己的价值观世界观之中,与社会脱轨。
甚至在为社会所厌恶或可耻时,仍然沾沾自喜地认为自己很独特,活出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我想,这正是我们现在社会对于“90后”最担忧的地方。
犯错不可怕,谁在年少轻狂时没有几分叛逆呢,但关键在于,这些“90后”现象让人发指的时候,源源不断的出现着,这让人们感觉到,“90”后是叛逆的一代,是不可教导的一代。
没错,叛逆是如今“90后”的一大特质之一,但90后们绝不是不可教导的,在个性与共性,标新与同化的矛盾调和中,如何找到其中的平衡点才是化解问题的关键。
2、“90后”的大学。
教育改革一直在进行,在一批批教改的浪潮中,90后们踏进了自己的大学。
大学对于90后来说是特殊的。
大学,比中学多了些社会,比社会少了些残酷。
所以,大学生们才得以最大程度的褪去掩饰,展露真我。
从师生关系上看,90后与中学老师的关系似乎与80、70后相比都更加亲密友好。
但与大学老师的关系,与过去相比,与国外相比,都显得异常冷淡。
这也从另一方面显示出学术讨论研究氛围的缺乏。
从学生方面,也就是学习态度的不积极。
从学习上看。
我们这一代人似乎真的是过于颓废了。
多数人都是满怀期待的进入大学,上了大学却又整天抱怨空虚无聊。
上课时,后排永远是学生们的宝座,尤其是一些人文类的课程,前面两排几乎无人问津。
上课时,人手一部手机,睡觉的睡觉,听歌的听歌,认真听课做笔记似乎在大学已经消失殆尽。
从生活态度上看,混日子,混大学,混文凭,成了很多大学生的主流思想。
甚至出现了很多“富二代”“啃老族”现象。
这真是一个非常不好的现状,社会可能因此而后退。
3、“90后”的爱国主义。
谁说90后不爱国?这绝对是扯谈。
90后的一代是经历了很多灾难的一代。
从汶川到玉树,在这样的灾难面前90后表现出来的民族情感,英勇不畏都为世人所赞美。
无论是地震现场的救灾小英雄,还是受灾后坚强成长的高考生,还是更多和我们一样在全国各地时时关心着同胞安危的中学生们,都深切体现了90后不输给任何一代人的民族情感。
最近的钓鱼岛事件,全国各大城市陆续进行的爱国游行活动中,90后的大学生们也占了绝大多数。
在这样一个信息化时代,90后们还更加有创新精神的利用起网络这个便捷快速的传播途径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感,其中最引争议,也是最具代表的事件必然是发生在今年六月九号的“69圣战”。
不管是不是炒作,不管方式幼稚不幼稚。
也不管影响够不够大。
在形式上,首先具有90后的创新性和代表性,在思想上,也能够充分体现90后不是完全的价值观崩坏,即使有盲从,也代表了正义力量的强大。
也许这就是90后的爱国,热血的年纪难免愤青和盲目。
总之,本质还在,心还在就好。
4、“90后”的情感世界。
说到90后的情感。
与之前任何一个年代相比,有两大特点。
一是拜金,二是自我。
一、拜金。
情感一旦完全与金钱挂钩,就显得异常可悲了。
不幸地,我们可以发现,炫富门,乞讨网费门等等,都体现了90后越来越严重的拜金主义思想。
金钱成了衡量各种情感的标准,友情,爱情,甚至亲情无一幸免。
二、自我。
即以自我为中心,一切从自我出发。
这个特点在90后身上十分普遍和明显。
做事不计后果,不为他人着想,不尊重他人劳动成果,不遵守法律法规。
都是自我为中心的体现。
虽说有时情感是自私的,但人与人之间更多时候需要的是相互之间的理解和宽容。
正式因为缺少体谅他人的心,这一代人在情感上显得更加冷漠,孤独。
这个的直接影响就是,人们的情感得不到抒发,心理问题也就尤为突出了,大概这也是现今高校生自杀时间屡屡发生的重要原因。
二、谁该为这些现象负责?谁该为90后负责?也就是这些现象产生的根源在哪里?第一,最根源的原因必然是整个社会背景,而社会背景又包含了,经济,文化,教育,制度等各个方面。
首先,90后成长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是一个经济飞速发展,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大碰撞、大融合的时代。
使得他们天生有着独特的消费观,世界观,有着更为独立的自我。
当然,当今又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
巨大的信息量,夹杂着好的、坏的,对的、错的,让人应接不暇,无从分辨。
于是,心智还未成熟,判断能力较低的90后们,就成了网络媒体不成熟的牺牲者。
计划生育制度下,90后多是独生子女。
虽说,他们享受了以前几个孩子合起来享受的爱和物质,但是这又使得全家的希望全部寄托在一个孩子身上,无形中给他们带来的巨大的压力。
压力过大的时候,他们就容易逃避现实。
叛逆,颓废,跟风的“非主流”大概就是他们缓解压力的方式之一。
第二,父母。
子不教,父之过。
虽说父母一定都是为了儿女好,但错误的教育方法仍旧好心办坏事。
仍然离不开社会背景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许多父母下海经商,农村里的外出打工,孩子被丢在家中,所以缺少父母的关爱和引导,导致成长中的许多问题得不到解决,最终酿成不好的结果。
再加上90后多是独生子女,孤独感无法排解,心理问题也日益严重。
而有的父母则是娇生惯养,虽说这在任何时代都很常见,但一家只有一个的情况下,问题尤显突出。
过度重视物质上的保护,而忽视的心灵的沟通。
如今父母的工作压力都很大,潜移默化地带回家中,甚至有的家长过早过度地进行金钱观的教育,也影响了孩子。
拜金主义,自我主义便不自觉地形成着。
第三,教育制度。
虽然教育改革一直在进行着,但表面素质教育,实际应试教育的教育机制,更是压迫着他们,让他们成为实际上学习压力最大的一代,再加上丰富的物质条件,让他们的厌学情绪达到了顶峰。
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惰性与压力的冲击,又使得他们成了最“分裂”的一代。
与父母一代求学心切相比,90后们的厌学情绪则达到了顶峰。
三、我们该如何对待“90后”现象。
首先,我们要知道,90后缺乏的是正确的引导,他们是具有巨大的潜力的一代。
他们的思想独立、创新,有了正确的方法,就可以充分释放他们的能量,让他们真正成为社会可以寄予厚望的未来。
以下是我们可以努力改进的几个方面。
1、传媒与舆论的净化如今舆论环境的混乱给90后乃至整个社会都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尤其是近期,各种网络事件,“凤姐”“小月月”,都是炒作公司的幕后推动。
这种靠哗众取宠炒作的不良风气,一定要适可而止。
这会严重影响新一代人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电视媒体也是重要的环节之一。
如今的电视,多的是幼稚“脑残”的偶像剧和娱乐节目,少的是科普类的栏目和纪录片。
希望电视媒体可以多为社会着想,而不是单单追求收视率。
书是人们获得人格升华,汲取信仰价值的很好途径。
优秀的书籍,优秀的作家,在当代似乎越来越少。
多的却是很多过于“个性”的作家。
并不是这些作家水平不行,只不过,他们自身以及观念是有悖于社会主流价值取向的。
容易给学生们造成,不读书、叛逆就是个性,就是自己成熟的体现的错误观念。
所以,学校和家长要多多让学生们阅读一些励志,积极向上的经典书籍。
2、教育制度的改革虽然困难重重,压力重重,但教育制度的改革真的迫在眉睫。
我认为,中国教育制度的问题要分为两个方面。
第一,是大学以前。
应当着重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目标,以塑造学生人格为重点。
第二,是大学及其以后。
有了第一部分的铺垫,大学应当变得更加学术性,保留学生创新性。
让大学成为一个,学生自觉学习,师生关系融洽,学术氛围良好的人才的摇篮。
3、父母的引导真正的教育实际上是来自父母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我认为,缺乏沟通是90后家庭教育的关键问题。
父母不能总是从早忙到晚地为孩子准备更好的物质条件,这些可能都不是孩子真正想要的,多与孩子沟通沟通,就能把许多问题扼杀在萌芽状态。
他们是独生子女,缺少同伴,父母就要做好“知心姐姐”的工作。
总之,从“90后”现象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90后以及当今社会的特质。
那么,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努力改掉不好的,让好的发扬光大,这样就能使新一代的人们更加强大,让我们未来的社会更加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