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剪纸
民间艺术的一种。
是以纸为加工对象,以剪刀 ( 或刻刀 ) 为工具进行创作的艺术。
剪纸在民间流传极广,历史也很悠久。
新疆曾出土了距今一千五百余年的剪纸作品 ( 对马团花、对猴团花 ) 。
在后来也可通过染缬、华胜、吉州窑和定窑的装饰图案、皮影、蓝印花布、小品刺绣、绘画作品中见其略影。
作为传统民间艺术的一种在民俗活动中占有重要位置。
南宋已出现了专业民间剪纸艺人。
民间剪纸往往通过谐音、象征、寓意等手法提炼、概括自然形态,构成美丽的图案。
从具体用途看大致可分四类:一、张贴用,即直接张贴于门窗、墙壁、灯彩、彩扎之上以为装饰。
如窗花、墙花、顶棚花、烟格子、灯笼花、纸扎花、门笺;二、摆衬用,即用于点缀礼品、嫁妆、祭品、供品。
如喜花、供花、礼花、烛台花、斗香花、重阳旗;三、刺绣底样,用于衣饰、鞋帽、枕头。
如鞋花、枕头花、帽花、围涎花、衣袖花、背带花;四、印染用,即作为蓝印花布的印版,用于衣料,被面、门帘、包袱、围兜、头巾等。
窗花
用于在贴窗户上作装饰的剪纸。
以北方为普遍,北方农家窗户多是木格窗,有竖格、方格或带有几何形花格,上面张糊一层洁白的“ 皮纸” ,逢年过节便更换窗纸并贴上新窗花,以示除旧迎新。
窗花的形式有装饰窗格四角的角花,也有折枝团花,更有自由的各式适合花样,如动物、花草、人物,还有连续成套的戏文或传说故事窗花。
总之适应不同形状的窗格作成不同的布置。
有一种布置较特别,即跨越窗格的窗花,在山东民间称作“ 窗越” 。
喜花
婚嫁喜庆时装点各种器物用吕和室内陈设用的剪纸。
一般是将剪纸摆衬在茶具、皂盒、面盆等日用品上,有贴在梳妆镜上。
喜花图案题材多是强调吉
祥如意、喜气洋洋的寓
意。
色彩为大红。
外形
样式有圆形、方形、菱
花形、桃形、石榴形
等,配置以各种吉祥的
纹样如龙凤、鸳鸯、喜鹊、花草、牡丹等。
构图布局有“ 花中套花” 的方法。
礼花
摆附在糕饼、寿面、鸡蛋等礼品上的剪纸。
在广东潮州一带称作“ 糕饼花” 、“ 果花” ,浙江平阳一带称作“ 圈盆花” 。
礼花题材多取吉祥喜气的图案。
在山东为庆贺生子的“ 喜蛋” 上贴剪纸,或将蛋染红露出白色花纹。
在福建农村互相馈赠寿礼用乌龟图案以象征长寿。
有龟形糕饼,也有龟形剪纸。
门笺
又称“ 挂笺” 、“ 吊钱” 、“ 红笺” 、“ 喜笺” “ 门彩” 、“ 斋牒” 。
一般用于门楣上或堂屋的二梁上。
其样式多为锦旗形,天头大、两边宽,下作流苏。
多以红纸刻成,也有其它颜色的或套色的。
图案多作几何纹或嵌以人物、花卉、龙凤及吉祥文字的,如“ 普天同庆” 、“ 国泰民安” 、“ 连年有余” 、“ 风调雨顺” 、“ 金玉满堂” 、“ 喜鹊登梅” 、“ 福、禄、寿、喜、财” 、“ 五业兴旺” 等。
张贴时或一张一字、或一张一个内容,成套悬挂,一般以贴五张为多。
贴门笺除有印春除旧之意外,也有祈福驱邪之意。
鞋花
用作布鞋鞋面刺绣底样的剪
纸。
其形式一般有三,一是
剪成小团花或小散花,绣于
鞋头,称“ 鞋头花” ,二是
适合着鞋面的形状剪成月牙
形,称“ 鞋头花” ,三是由鞋头花的两端延伸而至鞋帮,称“ 鞋帮花” 。
另外还有一种“ 鞋底花” ,旧时多用于“ 寿鞋” 。
或绣于布袜底上。
鞋花布局一般多疏朗,题材有花草、小鸟等。
有的鞋花在局部剪开而不镂空,此称“ 暗刀” ,是绣花时套针换色的依据所在。
剪纸团花
剪纸的一种布局格式。
呈圆形花样、四面均齐。
这种装饰格式在剪纸中尤能显示其优异性,由于纸张可折叠,如对角折叠二次、三次、四次不等,便可剪出四面均齐的团花。
我国最早的剪纸实物,新疆出土的北朝时期剪纸,即为团花格式,如“ 对鸟团花” 、“ 对猴团花” 、“ 八角形团花” 、“ 忍冬纹团花” 、“ 菊花纹团花” 。
可见团花格式是剪纸中最为古老的格式。
安塞剪纸
陕西省延安北部安塞一带流传的剪纸。
其形式很多,有窗花、门画、炕围花、挂帘花、窑顶花、桌裙花、枕花、鞋花、牌牌花、围肚花等等。
内容分几种,一是用于春节美化环境,吉祥如意的题材很多,如飞禽、花草、牛羊猪狗、狮子老虎等;二是用于婚娶装饰洞房的,多石榴牡丹、成双鸟禽等;三是用于制作刺绣、布玩具底样的,多双石榴、双桃、虎娃等图案;四是用于迷信礼仪的,有财神爷、灶王爷,还有用作招魂的纸人等。
浮山剪纸
山西的浮山有“ 剪
纸之乡” 的美称。
其剪纸遍布全县并
流行于晋南一带。
其
形式有窗花、礼花等。
最有特色的是十二个月“ 桥花” 串连起来,用于儿童生日庆贺。
浮山剪纸广泛用于生活中的服饰、枕头、兜肚、遮裙、钱包、鞋帽、手帕的刺绣底样,以及丧葬、祭礼、祈祷所需的纸幡、金银山、桥马人物、斗旗等。
还用于农家门帘、桌围、椅搭、盖巾、被褥、花布的刷印和剪贴图案。
斗香花
一种套色剪纸,多用于祭祖祀神等民俗活动时的装饰用,旧时祭祀总要烧香,一般香作细条状,叫“ 线香” ;也有粗条状并盘绕成各种花纹,其纹如篆字,旧称“ 香篆” 。
这种香篆均需覆斗形底座并有竹签支撑。
在底座和撑架上便装点着彩色的剪纸,称“ 斗香花” 。
斗香花题材有人物和神仙 ( 如八仙、和合、寿星 ) 等吉祥图案。
多以蜡光纸刻制,每套十张左右。
剪纸旗幡
用于民俗活动中剪成旗幡形的剪纸。
如民间重阳节时,以色纸剪成三角旗插在重阳糕上,非常好看。
宋代浙江旧俗,如有病人,巫者执剪纸龙虎旗驱邪消灾。
在丧礼中,送葬用的“ 花幡” 也有用素纸剪成。
剪纸花幡与佛教中引路菩萨所持幡状物相关;另在纪念逝者过周年时的斋事中也有剪纸而成的“ 招魂纸幡” ,以及悬挂经堂梁上的
“ 疏” ( 其形也类似于幡 ) 。
陇东剪纸
甘肃省庆阳、平凉两个地区流传的剪纸。
陇东剪纸历史久远,风格粗犷夸张。
东部的正宁、宁县、合水、庆阳、华池、环县等地剪纸较为古朴雅拙;中部西峰、镇原一带风格秀丽工整;西部泾河上游的平凉、泾川、崇信、华亭、庄浪一带风格较为简洁明快。
题材上多飞禽走兽、民间故事、戏曲人物、四季花卉等。
就其形式看有门花、炕窑花、窑顶花、箱柜花、粮囤花、灯笼花、喜花、吊帘花、礼花、寿花和刺绣用的底样等。
苏绣
中国名绣之一。
即以苏州为中心刺绣产品的总称。
相传三国时代孙权的夫人即擅刺绣,能绣五投降
河海,称为“ 针绝” 。
宋代出现绣衣坊、绣花弄、滚绣坊、绣线巷等生产坊巷。
明清时代形成特色并兴盛一时,不论皇室还是民间刺绣都十分精彩丰
富。
苏绣以精细雅洁著称,因多出于名门闺媛,故称“ 闺媛绣” 。
其特点是色调典雅,行针匀贴,善用晕染手法,色阶间留有空线。
针法有套针、抢
针、齐针、打子、拉梭子、盘金、网绣、纱绣等。
后又创制双面绣,此绣法除用于屏风外也用于宫
扇、手帕、头巾和建筑窗格装饰。
苏绣题材有仿宋的“ 满地娇” 、“ 庆丰登” 、“ 玉堂富贵” 、“ 龙凤呈祥” 、“ 万年如意” 等,也有“ 吉庆有余” 、“ 百果丰硕” 、“ 喜相逢” 、“ 并蒂莲” 等。
绣画有“ 射猎图” 、“ 梅鹤轴” 、“ 桂花月秀轴” 等,绣品有服饰品如云肩、补子、袖边、衣裙、鞋帽;
有床上用品奶帐慢、门帘、床帏、椅披、桌围、靠垫、坐垫、被面、枕套等;有佩饰品如荷包、扇袋、镜袋、香囊、鼻烟壶袋、油面塌等。
课型] 高中美术欣赏
[教材分析]
中国民间美术这一课选自人民美术出版社的高中美术欣赏,本课由民间美术的界定、民间美术的特点和民间美术主要种类介绍三部分构成,罗列了年画、刺绣、风筝、玩具、编织、剪纸等民间美术。
本课结合苏州地区的特色,重点介绍年画和刺绣。
[教学目的]
通过欣赏中国民间美术,使学生了解什么是民间美术和民间美术的特点,对我们伟大民族灿烂丰富的民间美术有所了解,增加知识,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对民间美术的审美能力,培养热爱民间美术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检查学生准备情况,师生问好。
(二)导入新课(1分钟)
上课伊始请各组根据课前预习,从老师预先放置的盒子中,集体讨论后选出属于民间美术作品。
师:他们的理由是对还是错,让我们看完书本后再评价。
请大家看书本75页。
1、2、3、段(板书中国民间美术)。